《红楼梦》双关语英译研究

时间:2022-04-04 12:40:13

《红楼梦》双关语英译研究

摘要:本文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两个译本的双关语处理情况。研究表明:两译本的双关语处理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相对而言,霍译对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较为均衡,而杨译则呈现出强烈的异化倾向。

关键词:红楼梦;双关语;异化;归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引言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是一部语言学和修辞学的教科书。在诸多修辞手法中,双关语的运用尤为突出。准确地理解领悟这些双关语并非易事,将它们恰如其分地译成英语则更是难上加难。在这方面《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译者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都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和尝试。

比利时学者Delabastita认为双关语最能模糊“翻译”与“改编”之间的界线,对译者是很大的考验,迫使他在两极之间作出抉择,暴露自己的翻译观,所以最值得研究[1](356)。同时我国学者还指出,进行文本比较和批评,应把译作放在意识形态、文学和社会文化体系中进行描写研究,关注其语言组织方式和语篇结构,作出定量分析和微观考察[5]。本文将从异化归化的角度出发,针对《红楼梦》两个英译版本对于双关语的处理进行研究分析。

二、研究框架

“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这对术语由韦努蒂[3]在1995年提出,用以表述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他们的提出基于德国哲学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理论。斯莱尔马赫认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但是他并没有用专门的术语来概括这两种翻译。由此可见,异化到归化是一个从原文作者走向译文读者的过程,可以视为一个连续体。

本文中我们以Delabastita提出的双关语有多种翻译方法为框架[6],将《红楼梦》中的双关语翻译从异化到归化的等级描述如下:

①译为拼音(包括结合运用编辑手段,下同);

②只译出字面意思;

③以非修辞手段的形式译出字面意思和隐含意思;

④译为双关语;

⑤译为其他修辞手段;

⑥只译出隐含意思;

⑦译为零。

三、研究方法

1.样本

本次研究从《红楼梦》双关语种类和数量分布较为均匀的前五回中随机抽取了34个样本。这五个章回中的双关语在交代人物命运、预示故事结局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

此两个版本的译者对此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可以说,样本的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

2.分组

虽然1到7是由异化逐步走向归化的过程,但为了便于定性分析,我们将其粗略分组:①②异化组,③倾异化组,④⑤倾归化组,⑥⑦归化组。

3.等级

确定译文等级。

四、研究结果

由于样本所在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需要采取非参数统计方法。我们通过曼惠特尼U检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以及频率和相对频率检测,来观察两个译本在翻译策略上有无显著差异。统计发现,霍译的平均值与总和都高于杨译,表明霍译对双关语采用了等级较高的翻译手段,较杨译而言策略上更加接近于归化。

检验结果还表明,两组数据在1%的显著水平上存在差异。由此可知,两译本在双关语的处理上呈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

通过对频数和相对频数进行观察,我们能够对两个译本在具体翻译方法上的使用有所了解。在异化组和倾异化组(1-3),霍译为18次(52.9%),杨译为30次(88.2%)。在归化组和倾归化组(4-7),霍译为16次(47.1%),杨译为4次(11.8%)。

五、讨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杨氏夫妇按照上级安排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并于1978~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红楼梦》在当时被视为一部反映阶级矛盾和满清统治者内部冲突的权威性著作,杨宪益夫妇为重现阶级斗争这一重要主题,在译文中采用了异化倾向为主的策略,尽量避免对原出改动。杨宪益还强调说“翻译时不能做过多的解释。译者应尽量重视原文”,否则“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4]因此从主客观两方面来看,无论是当时社会文化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规约,还是译者自身的翻译观和翻译意图,都决定了译者倾向于源语文化的必然性。

霍译的问世时间与杨译相差无几,霍克斯在其译著序言中表示:“…凡是书中的内容都有其价值。所以我要将书中的一切都翻译出来,甚至包括双关语也要表达出来。

六、结语

本文参照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通过划分归化――异化的七个不同等级,统计分析了两组译者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上的异同。总体上,杨译以源语文化为导向,尽可能地把读者引向作者,表现出强烈的异化倾向。而霍译则为了同时顾及作者与读者,异化和归化倾向兼而有之。由于本文样本选取的范围有限,同时等级划分及归类仍存在具体操作上的困难,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作为《红楼梦》双关语翻译量化研究的尝试,意在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Delabastita, Dirk (ed.). Wordplay and Translation, special issue of The Translator [M]. 1996 (2).

[2]Hawkes, David. (tra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 1 [M].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73:46.

[3]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

[4]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tra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Vol 1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5]海芳.归化、异化的统计与分析――《红楼梦》口语辞格英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3(1):99-103.

[6]张南峰. 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3(1):32.

上一篇: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SWOT分析 下一篇:基于组件GIS的城市交通管理与规划系统的研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