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H油田外输原油性能变化规律探讨

时间:2022-04-04 12:00:57

渤海H油田外输原油性能变化规律探讨

【摘 要】外输原油物性参数是流变参数中主要的物理量,也是输油工艺设计和管道运行的基础,因此,原油物性的变化规律对油田生产至关重要。利用室内评价实验及数理统计分析技术对管输原油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渤海H油田外输原油属于高酸、低硫、含蜡的重质原油。一年内,外输原油部分物性参数数值波动较小,而粘度、凝固点、初馏点、酸值、闭口闪点、蜡含量相对其它参数数值波动较大。渤海H油田各平台原油产能的变化,是引起该油田外输原油物性性能的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外输原油;波动;原油物性;数理统计;渤海H油田

引言

外输原油在输油管道内流动,原油流变性随运输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其管输时间较长,停输时管道中原油也会静止地停留一段时间,为了保证管道的正常运行及停输后顺利地再启动,有必要对原油的流变性的稳定性及各物性参数数值波动情况进行研究。

本次开展评价工作只对表征外输原油流变性最直观的指标—原油物性参数,作一系列实验并探讨其受油田产能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通过了解渤海H油田各平台原油生产量,针对所分析外输原油样品的物性参数性质,对渤海H油田一年的外输原油的物性参数数值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油田原油正常运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实验部分

外输原油样品按照《石油和石油产品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汇编》进行实验分析[1],实验结果见表1。由表1说明渤海H油田外输原油密度高于920.0kg/m3,含硫结果低于0.5%,酸值高于0.5mgKOH/g,蜡含量低于10%,其外输原油属于低硫、高酸、含蜡的重质原油[2-8]。

2 外输原油性质分析

由表2说明,渤海H油田外输原油密度、硫含量、初馏点、凝固点、闭口闪点、酸值、蜡含量数值的波动值在10%范围以内;粘度数值的波动值在12%以内。渤海H油田2008年、2009年外输原油物性性能基本没有改变。

综合分析得出,2009年渤海H油田外输原油水含量、密度、硫含量性质参数数值波动范围较少;粘度、凝固点、酸值、闭口闪点、蜡含量相对于其它性质参数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 外输原油物性参数波动评价

渤海H油田有七座井口平台,分别为1号、2号、 3号、4号 、5号、6号和7号平台。外输原油均来源于这七座平台,由于各个平台原油性质不同,生产过程中各平台之间的原油产能不同,它们的混合后会造成外输原油的部分性质参数数值波动。

3.1水含量的变化

2009年1月份和2月份水含量分别为0.57%、0.58%,可能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该月份样品受到污染;一方面原油水含量的大小与油田上原油脱水处理工艺有直接关系。这两方面原因造成了1月份和2月份水含量超过0.5%。

3.2粘度的变化

渤海H油田外输原油粘度的月检测数值与该油田各平台原油月产能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研究,其结果说明,外输原油粘度数值与2号平台和4号平台原油产能线性相关性较高,线性相关指数分别为0.65和0.66,进一步证明2号平台和4号平台的原油产能变化对粘度数值波动影响较大。

3.3凝固点的变化

通过渤海H油田外输原油凝固点月检测数值与各平台原油月产能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外输原油凝固点数值与5号平台月产能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线性相关性指数为0.57。说明5号平台原油产能发生变化时会对外输原油凝固点数值产生影响。

同时,该油田各平台原油凝固点对外输原油凝固点数值波动有一定影响。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和7号平台的原油凝固点变化范围分别为-15℃~-7℃、-22℃~-7℃、-9℃~-6℃、-14℃~-6℃、 -14℃~-5℃、-21℃~ -5℃、-28℃~-4℃,由于各平台原油凝固点变化范围较大,混合后的外输原油凝固点也会随之发生较大变化。

3.4蜡含量的变化

1号平台、2号平台、6号平台、7号平台原油蜡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61%-5.68%、3.00%-4.60%、2.42%-3.51%、2.69%-4.58%。由于各平台原油蜡含量变化范围较大,混输后的外输原油蜡含量会随之发生变化。

4结论

(1)渤海H油田外输原油属于高酸、低硫、含蜡的重质原油。

(2)2009年,外输原油水含量、密度、硫含量性质参数数值波动范围较小;粘度、凝固点、初馏点、酸值、闭口闪点、蜡含量相对于其它性质参数数值波动较大。

(3)2号平台和4号平台原油产能的变化,是引起外输原油粘度数值波动的主要因素。

(4)5号平台产能变化是引起外输原油凝固点数值的波动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编. 石油和石油产品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汇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2]邓运华.渤海油区稠油成因探讨.中国海上油气田,2006(6).

[3]林世雄.石油炼制工程.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

[4]梁文杰.石油化学.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

[5]黄福堂.松辽盆地油气水地球化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6]万银坤,祖德兴.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7]柳永行,范耀华,张昌祥. 石油沥青.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8]侯祥麟.中国炼化技术.北京:石化出版社,1991.

上一篇: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甲醇制丙烯项目供电可靠性... 下一篇:浅析非标钢结构的制造管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