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公司僵局”

时间:2022-04-03 08:49:33

破解“公司僵局”

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完善了对公司进行强制解散和清算的相关规定,但很多细节问题依然待解

5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对外公布并生效实施。

规定共24个条文,主要针对公司司法解散和非破产清算问题进行了解释。这是2005年《公司法》修订后第二个关于适用公司法的司法解释。

据最高人民法院人士介绍,该司法解释将有利于解决当下法院面对“公司僵局”难以有所作为的局面,有助于规范法人退出市场的机制。

统一司法解散公司尺度

所谓“公司僵局”,是指公司股东、董事之间矛盾激化,公司运行陷入僵局,导致股东会、董事会等公司机关不能按照法定程序作出决策,从而使公司陷入无法正常运转甚至瘫痪的状况。

股权结构不合理、商业意见分歧和私人关系恶化、股东杳无音讯或失踪、股东和董事的道德风险等,都会造成公司僵局。比如,因为利益纷争或其他原因,大股东或董事私自扣留公章,就会造成公司僵局。

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强制解散公司的规定。该法第一百八十三条明确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但是,由于这一规定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各地法院对该条文的理解和适用存在较多的争议。2005年之后,股东请求解散公司的案件比较多,司法界迫切需要统一受理强制解散公司案件的司法尺度。

参与该司法解释制定讨论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旭东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很多地方法院出台了地方性的审判指导意见,关于公司解散、清算的规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次制定的司法解释就总结了这些审判经验,采纳了一些比较合理的规定。

这个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股东启动强制解散诉讼的事由、债权人申请强制清算的事由、强制清算组的成员的资格、清算的时限、清算成员的违法责任等。

股东可以请求法院解散公司的情形包括:

公司持续两年以上无法召开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

股东表决时无法达到法定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比例,持续两年以上不能做出有效的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

公司董事长期冲突,且无法通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解决,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

经营管理发生其他严重困难,公司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形。

此外,还规定了除外情形。股东以知情权、利润分配请求权等权益受到损害,或公司亏损、财产不足以偿还全部债务,以及公司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未进行清算等为由,提起解散公司诉讼的,法院不予受理。

明确非破产清算程序

在公司解散之后、法人资格终止之前,清算是最为关键的程序。如果解散后的公司资可抵债,就会进入非破产清算程序。非破产清算分为自愿清算和强制清算两类。

早在1986年出台的《民法通则》,就有了关于非破产清算的规定。但在实践中,法院很少受理这类案件。公司解散之后的清算,长期处于无序、模糊的状态。

为什么这个制度会沦为一纸空文?广东省高级法院民二庭副庭长王建平分析,非破产清算制度更多属于程序法上的内容,在司法实务中被归结为非诉案件,有别于对实体问题的审判,需要有明确的程序性指引。

由于多年来缺乏明确的程序性指引,法院在立案审理上肯定存在困难。例如,当事人应该在审理程序中还是执行程序提出强制清算请求,实践中就存在较大争议。在某些地方的审判实践中,判决书中往往载明,“由某某在判决生效之后若干天内组织清算”,也就是仅仅明确了清算义务人,但并未在判决程序中解决清算的问题,而是留待执行机构去处理。

《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也比较模糊。例如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而对于股东是否有权提出强制清算这个问题,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此次的司法解释对这些争议提供了明确的解决思路,并在程序上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根据该司法解释规定,在公司解散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或虽然成立清算组但故意拖延清算,或违法清算可能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股东利益的情形下,债权人或股东申请法院指定清算组进行清算的,法院应予受理。

关于清算的通知和公告,该司法解释规定,公司清算时,清算组应当按照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将公司解散清算事宜书面通知全体已知债权人,并根据公司规模和营业地域范围在全国或者公司注册登记地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进行公告。

赵旭东认为,这样的规定可以有效地防止某些公司钻法律漏洞的行为。如果只是在某些发行范围比较狭窄的报纸上进行公告,表面上完成了法定的程序,可是事实上没有达到公告的效果。

此外,该司法解释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关于债权人补充申报债权的规定:

债权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未申报债权,在公司清算程序终结前补充申报的,清算组应予登记。债权人补充申报的债权,可以在公司尚未分配财产中依法清偿。公司尚未分配财产不能全额清偿,债权人主张股东以其在剩余财产分配中已经取得的财产予以清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债权人因重大过错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债权的除外。

赵旭东认为,这些规定参照了企业破产法中“破产清算”的相关规定。清算程序终止之后,在债权人之间的财产分配已经发生效力,不可逆转,为了保证财产的稳定性,不能反复启动清算的程序。另外,由于股东获得的财产必须是清偿债务之后的剩余财产,所以如果后来有债权人再提申报,那么股东就必须交出曾经分得的剩余财产,继续清偿债务。

尽管这个司法解释在强制清算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据相关人士分析,这距离完善、完整的非破产清算制度还有距离,依然有很多细节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司法解释的第七条规定了法院应该受理的强制清算的三种情形。但是在涉及到法院受理与否的情形中,法院是应该用“裁定”还是“决定”来通知申请人,利益关系人对此能否上诉,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

另外,第八条规定了指定清算组成员的备选范围,但如果被指定的人不同意成为清算组成员或者其他利益相关人不同意,应该通过何种程序进行主张,目前也没有明确答案。■

上一篇:上海传媒集体上市局限 下一篇:转基因水稻商业化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