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需秉持人文关怀

时间:2022-04-03 07:24:45

新闻报道需秉持人文关怀

摘要: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性,有利于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实现,有利于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价值观的确立,有利于加强各阶层、各民族间的团结,最终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主旋律;和谐社会

新闻媒体作为最有力的文化载体,在新的社会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毫无疑问地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致力于人文关怀。即:在新闻报道中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体存在、肯定人的物质需要、关怀人的精神存在。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受众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对新闻媒体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闻报道坚持人文关怀的意义

(一)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

一方面,随着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信息传播的选择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带有明显教化意味的信息有一种强烈的“反引导”的思维定势,只有当信息被认为是他们自觉需要的时候,信息才能发挥其影响力。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就是从受众的需要出发,在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契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另一方面,现代化都市虽然丰富了受众的视野,提升了受众的文化品位和境界,但是高效率、快节奏及竞争的加剧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的紧张感、焦虑和压抑。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而是更希望媒体从受众的长远需求、长远利益出发,拓宽信息文化的人文内涵,关心人类心智的成长,注重人的价值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二)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可以促进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新闻报道通过抓住人与人之间互动影响的关系,选择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故事和话题,把镜头对准社会群体中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平民阶层,对他们进行透析,可以引导多数受众的价值取向,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新闻媒体如果将镜头聚焦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尤其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对农牧民、农民工、留守儿童、贫困人口、城市流浪者等这些群体投以热诚关怀的目光,这样的报纸才能赢得广大读者的欢迎。在今年,各地刮起扫黄风暴,各种媒体头版头条曝光着一些从业人员被抓的画面,一张张难堪却无处藏匿的脸。而同样的事件,在知名媒体的报道中,却会出现警察、会所老板、从业人员、出租房主、出租车司机。这样的报道,让读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一件事情的全貌,也能思考其背后折射的值得我们警惕,包括拜金主义的盛行、传统道德的滑坡等等,这样的报道在人与人之间了解,在新闻媒体的关注与解读下得到了升华。

(三)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有利于价值观的确立,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具体的新闻事件或反复强调某些领域的某些题材来履行媒体的监督和引导功能,以外力嵌入的方式来提升社会的品格、优化社会环境。在青海信息传播方式、种类、数量还不如发达城市,电视、报纸引领人们掌握和跟进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技术的最主要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要看到自身的责任,更大限度地服务好受众。

(四)人文关怀有助于新闻从业者提高素质,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公共传播者,新闻从业者不仅要当好公共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要成为人文关怀的具体实践者,把“以人为本、彰显关怀”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评价新闻宣传报道成功与否的价值标准。新闻从业者品格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精神,取决于对人的关怀度。新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新闻从业者只有把对人的关注放在中心地位,吸引受众,才能被受众认可,得到受众的尊重,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现阶段新闻报道丧失人文关怀的表现

(一)娱乐化、低俗化的报道充斥在各种媒体的显要位置

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各种媒体,点击率和受众的认可程度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径,而寻求认可往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有很多出色的作品,而且不是短时期的努力就有成效的。如果单纯关注点击率,往往容易实现。有的媒体为提高点击率开八卦娱乐版块,并出现一个群体叫炒作团队或者推手,不断刷新新点击率。大众是需要引领的,当某一媒体大幅深入的解读《命运交响曲》时,那崇拜贝多芬的人群就会增加,当不断描绘某个娱乐明星的风光时,那受众崇拜的就有可能是聚光灯下其实平凡的某个人,诸如类似内容的千百篇报道,足以形成一种社会的价值观。

(二)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和冷漠

受点击率的影响,完全市场化的媒体报道中,弱势群体方面的内容很少,要么数量少,要么不够深入,有时关注报道涉及弱势群体的一个事件,其初衷也并非源于同情或者表达什么观点,而是为了曝光率和点击率。比如前两年忽然出现的犀利哥,一夜之间,其照片流传在各种媒体大小头条上,却很少有人第一时间报道他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有些媒体的报道涉及面往往只停留在领导视察弱势群体的层面,呈现出的是政策扶持、领导关怀和目前生活的好转等。没有将关注点真正深入到弱势群体中去。

(三)侵犯个人隐私,不注重报道中人物情感的现象频发

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触及到采访对象的隐私,除特殊情形外,未经采访对象的同意,一般不可以将采访对象的隐私内容公之于众,要发表必须经过当事人同意。但是实际上,无论是新闻从业者,还是读者,能时刻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肖像权、名誉权的很少,经常有报道说某某名人某报纸侵权胜诉,但是老百姓因个人隐私被侵犯而媒体的很少,而在所有隐私侵权事件中,最多的侵权对象都是普通受众,包括在不应该实名报道的时候透漏本人姓名,在不应该曝光人形象照片的时候予以曝光等等。

三、新闻报道坚持人文关怀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社会责任感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保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坚决抵制当前不利于社会和谐,不利于人民团结,不利于正常生产建设的一切言论和思潮。在工作中自觉、坚定地履行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在新闻报道中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舆论引导作用。

(二)坚持将新闻报道与当地民情有机结合,侧重普通群众的报道

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基层,关心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真情实感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深入基层写新闻,报道发生在群众身上的普通事情,走进群众的心中,说出他们想说的话,帮助群众解决贴切利益的生产生活难题。不断提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增强履职尽责、改革创新的本领,在了解群众、引导群众的过程中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同时,及时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

(三)新闻报道要尊重民族习俗,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受众的感情

我国的文化有着多元性、民族多样性、区域文化差异及其丰富的特性,所以在客观描述事实时,要充分掌握所在区域和受众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面对不同的受众,用更加灵活的方式阐述客观事实。

(四)注重人文关怀与受众知情权、隐私权之间的平衡

为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媒体有时会碰触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弱化人文关怀,会引起受众不满。新闻工作者是为受众服务的,受众是新闻工作者最好的工作资源,两者是互相关联,密不可分的。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应该遵循真实客观与平衡报道的原则,不要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丧失理智。

参考文献:

[1]刘大勇.浅谈当前新闻传媒“人文关怀”的体现[N].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

[2]王晓明.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J].上海文学,1993,(06).

[3]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柴达木日报社)

上一篇:浅谈法语专业《影视欣赏》课程在法语教学中的... 下一篇: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