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道的景观艺术视觉营造

时间:2022-04-03 07:16:59

索道的景观艺术视觉营造

[摘 要] 万物存在就有景,景对人来说是视觉的、物质的。景观对人的行为、心理起着作用,景观也影响人的情绪,他们是互动的。本文通过分析人的视角,用视觉语言来展示索道景观艺术视觉营造的重要性与前沿性。

[关键词] 索道 景观 视景 艺术视觉

景观的视觉营造是从一个给定的观察点所能见到的景致。一个绝佳的视景往往就足以成为选址的理由。然而场地一经获得后,大部分视景的优势都不能得以充分利用。因此,索道作为生态景观的一部分,要满足和达到人的视觉和其他舒适程度,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并以人为本,这种生态景观概念是我们的最高境界。

一、索道的特点

旅游是风景名胜区的主要功能,游人进出景区必须要有交通通道,目前各地(尤其是山区)的风景名胜区中旅游者的通道主要有汽车公路、步行盘道、架空索道三种形式。与汽车公路和步行盘道相比,架空索道具有如下特点:

1.对自然地形适应性强,爬坡能力大,能够适应险峻陡坡,最大坡度可达100%,可直接跨越峡谷、河流等天然障碍,以及动植物保护地。

2.两端站运距离最短,尤其在地势险峻条件下,索道线路长度仅为汽车公路的 1/10―1/30,步行盘道的1/2― 1/3。因此可以大大节省游客行程时间。

3.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小,可在雨、雪、雾和小于八级风的恶劣天气情况下运行。

4.站房配置紧凑,占地面积小,支架占地更少。索道占地通常不足2000平方米,并且距离越长相对占地越少,而公路和盘道的占地则直接与其距离成正比。

5.可按实际地形随坡就势架设,无需修筑桥梁、涵洞,不需开挖大量土石方,对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的破坏小。而且索道建设造成的破坏是可恢复的,但公路和盘道所造成的破坏却是永久性的。

6.索道一般采用电力驱动,没有三废的排放以及噪音的污染,能耗低,一般仅为汽车能耗的 1/10― 1/20左右,节约能源适于风景名胜区对环保和生态的要求。公路和盘道不仅对自然环境形成人为分隔,影响动植物生活、生长,而且汽车的尾气及其形成的酸雨对区内动植物影响更大。

7. 索道是最安全可靠的运输方式,且维护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劳动定员少。

二、索道的景观艺术视觉营造

1.藏与露

通常诗词、绘画都会以含蓄、曲折、隐晦的手法来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或弦外之音。在中国传统的景观视觉上也往往认为露则浅而藏则深,为忌浅露而求得意境之深邃。尽量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遗,使其忽隐忽显,若有若无。根据索道的特点,去营造一种穿越狭长密林,越过湖潭波光,正要抬起眼帘的一刹那,惊奇的发现巨石在脚下,索道越升越高,前方豁然开朗,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的艺术视觉效果。

2.开放的视景

索道的视觉景观主要以俯视的视角为主。开放的视景具有外向性,多为平视或俯视景观,视野广阔,视线可延伸很远,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

3.步移景异

景观有动观与静观之分,动观为游,妙在步移景异;静观为赏,奇在风景如画。动观变化不断,远景可静静地赏,近景可慢慢地游。步移景异之奥妙在于景物的自然天成。索道沿途景观,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

4.终点

终点景物也同样可以成为观景点,反向的视景同样可以提供一种新的和值得一看的视觉体验。一个终点可以作为几个视景的焦点,也可全面或部分地加以观察。可能的情况是选作焦点的事物体积很大,或在为既定视景的合适终点所规划的区域内显得有些庞大。这是可以运用在索道站房的终点(起点)上。

三、索道的景观视觉特征

1.视觉审美理论

审美是景观和观赏之间特有的关系,本文中审美的客体是大地景观,审美的主体是观赏者,观赏者通过观赏大地景观建立审美关系。

⑴审美关系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视觉完成。人的一切活动都通过感官与现实沟通,在人类对外界的5种感知中,视觉占87%,听觉占7%,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景观视觉的审美过程中,几乎全部的美感产生于视觉。

⑵观赏者具有主观审美需求。观赏者作为审美的主体具有主观审美需求,主观审美需求是指观赏者在生理条件、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相互制约的影响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而审美需求是人类特有的本能之一。

⑶审美关系是自由的。观赏者在对景观做出审美评价时是不受任何限制,建立在这种自由的关系的基础上,观赏者做出的审美评判能够反映观赏者的审美感觉。

2.空间美学

景观按风景资源类型分为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及天象景观五大类。凡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风景资源和环境要素都可以为景点开发利用,但最终呈现在观景者眼中的是在一定空间,按照空间美学观点构成的主题鲜明而完整的画面,可以是能够吸引游人的独立景物,也可以是由多个景观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3.移动的运动学

交通格局是任何规划项目的一项主要功能,它决定了感知或视觉展现的速率、序列和特性。在运动中,人们所看到的一系列的影像合成了一种对实体、空间或场景的不断延展的视觉印象。因此,人们在运动的时候对于变化是极感兴趣,这种变化包括:质地、光线、温度、气味、视觉、节律,风景线的延展与收缩,和物体、空间及视线的流动感。

4.形式美

对视觉景观的形式美要考虑两个层次。一是外在的层次,即视觉景观要体现出形式美;二是内在层次,视觉景观形式要同其内容相和谐、相统一。

四、总结

通过研究索道的景观艺术视觉营造,配合观赏点设计过程中的相关理论,明确最佳观赏点的设计要考虑到索道景观区域内适合建设观赏空间的范围,以达到索道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觉优势避免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蒋宁:浅谈风景名胜区内旅游索道存在的合理性[J].旅游学刊,2000.6

上一篇:如何构建中小企业竞争优势 下一篇:基于国际物流成本角度的贸易术语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