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

时间:2022-04-03 09:45:13

话题背景: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能趁早”,现在很多青年设计师都将这句话奉为自己事业的指导方向。无可厚非,出名了意味着可以带来更多实际利益,社会地位、资源平台等。看起来似乎百利而无一害?

古语常说“盛名之下无虚士”,然而在当今商业化包装下,“名气”在不断的挑战人们的信任值,已不能完全等同于硬实力。经商业化操作起来的“名人”犹如一个坚持说谎的孩子,一旦被揭穿很容易在谎言中覆灭再无出头之日。

所以古人常有所谓“红颜薄命”、“世事无常”的感慨,其实也是对于“出名要趁早”的一种提醒和警示。“出名要趁早”当然有道理,但其间的另一面也不可不察。审视内心注重专业实力的培养仍然是长期竞争的核心。

嘉宾背景:

陈新 年龄41,暂定为自由设计师

王胜 年龄40,目前经营自己的设计公司

冯洋 年龄25,深圳某知名设计公司设计师

三位嘉宾以下简称(陈新:陈,王胜:王,冯洋:冯)

名气:无法拒绝的诱惑

冯:出名的设计师,顾名思义,那肯定意味着这个人在圈内和圈外都有一定影响力。而且我个人觉得出名的设计师中,建筑设计师占了多数。

陈:但是对于那些真正出名的室内设计师来说,他们跟别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有一个这样的朋友,通过对他的了解,我们就会知道在这个圈子里,设计师其实谁都不服谁。但是他那种大师级的风范,根本就跟我们一些普通设计师不在一个档次和水准上,牛到什么程度呢?他做的酒店设计甚至可以直接改变董事长的想法,然后他设计出来的东西绝对是成功的,酒店的入座率绝对是最高的。他的思维模式以及他做设计的专注点是一般设计师所无法达到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看了他的作品,起初我还以为是日本的设计,最后发现原来是我们中国人做出来的。他的作品的确非常漂亮,包括他的为人处事、工作的严谨度都让我相当佩服。所以说,室内设计师想要达到他那样的高度,那绝对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汗水,毕竟名气和实力往往是成正比的。

冯:早成名对自己好,晚成名对别人好。谁也不想像毕加索那样死了才出名,那可太倒霉了。

陈:很多行内的设计师都比较渴望出名,尤其是一些相对比较年轻的设计师,他们大多出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急于求成,也期望能更好地推广自己,但是往往这些人设计出来的作品会让人比较失望,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的业务量可以得到保证。其实这样的事情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你一旦成名,就务必会提升你的认知以及专业设计水平,尤其对于年轻人,出名后个人能力会提升得更快。就好比你会被这个“名气”推着往前走。对于一些室内设计师来说,早一点出名接手的项目多,经验也会增多,毕竟这是一个锻炼和磨合的过程。

王:我觉得设计师就好比一台电脑,名气就像电脑的软件部分,而实际上其硬件部分在于设计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但如果你没有软件,这台电脑仍然转不动。很多时候名气就是一个商业包装,好比电影明星也需要包装一样,刘德华是一个产品,他身后也有一个专门包装他的团队。所以我个人肯定不会排斥设计师出名这样的现象,而且也无法排斥。就算你有设计能力,但没能力销售自己的话,那也是失败的。毕竟你做出来的东西只是一个商品,而不是艺术品。

媒体:最快速的方式

陈:作为一个设计师,想以最快速的方式出名,肯定是直接通过媒体,这个是不容置疑的。高XX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依靠媒体的力量将他“捧红”。 他出名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接了一些名人的活。例如香港很多明星的公寓都是由他设计的,这些引人注目的项目也成为了对自己的一个绝好的宣传和包装。他在接受大陆媒体采访的时候曾经就说过,他在香港做的明星公寓设计第一。

冯:媒介会让你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甚至是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它可以将自己进行一个包装和宣传,把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宣传出去,对设计师来说,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抓住项目,这样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机遇。

陈:事实上,也许你的设计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是通过媒体的包装后,你的触角就很可能延伸到各个地方,像我之前做的一些设计在某杂志上刊登了几次后,马上就有来自北京的一些项目来找我谈,所以说,设计师这个圈子虽然很小,但是如果能巧妙运用媒体的力量,将会成功地把你的认知和设计想法推出去。

冯:我觉得打户外广告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前提是公司要有足够的实力和精力,如果是一个大公司打一个户外广告的话,这可能是一个能力与实力的展现,倘若换成是一名自由设计师打,则可能连一半的信任度都达不到。

陈:我记得几年前东莞有位设计师,当时有一本行内杂志把他捧得很厉害,他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开始有点自我膨胀,甚至快刹不住车了。其实他有机会做得很好的,因为他有这么好的平台把他推上去,可惜自己没有珍惜,尤其是在他的后期设计过程中,完全是在抄袭其他设计师的成果。

冯:他的成名太过于偶然。

陈:的确太快了,因为我起初认识他的时候他是在东莞做绘图的。可以这么说,媒介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冯:关键在于突然被媒体拔高后怎么看待这个过程,用时下网络中的流行用语,在成名后需要的是“淡定”。

王:一个专业能力突出的设计师不一定能成功地运作好一家公司。在设计师这个圈子里,很多人都是比较随性的。而出名的设计师一般都有很好的商业头脑,这不仅仅表现在他出色的设计能力上。其实有时候出名就是一个商业的包装,有些设计师有这样的意识,同时专业水平也很好,这样他就能取得成功,这两项里面缺少任何一个都是不行的。

专业:机遇与沉淀的累积

冯:关于最佳出名时机这一块的话,我觉得关键要看你往哪个方向延伸,如果像是迪拜那样非常现代的建筑风格,我觉得设计师如果在28到30岁之间,会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时机。

陈:我觉得还是要在35到40岁之间。因为这个年龄层做出来的东西会有一定的积淀,而且他往后做出来的东西就可以慢慢引导新人。另外,出名的时机也取决于你的目的。如果你的目的是想做好设计,你就要找到更多更好的平台,那么出名对你来说当然就是越早越好,至少你这时候犯错的话还有人帮助你进一步改进,如果你步入中老年了还总犯错的话,那时候再想提升自己能力就晚了。

王:其实我觉得设计就是一个思想的流露。任何一个人都有他思想的流露,但这些东西一旦有一些美的东西融合在里面的时候,说明他们对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基本上在这一个范畴里的人都是有优秀的。

例如一个搞音乐的人,他把自己的设计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去的时候,一旦他把这个设计的规则弄透以后,他也可以做得很好。那些科班出身的人,无非就是理解设计的规则嘛,但是不一定他们对艺术的理解与修养就比其他专业的人要好。我就有一些音乐专业毕业但现在做设计做得相当成功的朋友,都足以说明这一点。毕竟二者是有很多共性的。设计理念的流露就是对艺术理解能力的流露,如果一个人对艺术不理解,即使他学的是这个专业,那也无济于事。比如一些学室内设计专业的,如果他设计的作品里面没有一种节奏和韵律,光靠课堂书本上学到的皮毛搬来搬去的,那一样做不出好东西来。

冯:现在很多人在毕业后才会觉悟到,原来我不适合干这个行业。就像我的很多同学毕业后都换行业了,有去做广告的,有去做汽车销售的,什么都有。

陈:但是在深圳这座城市里,我真的看到了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一些设计师以前居然是做财经的,甚至还有做城管的。这样的人来深圳后找不到工作,就学着做做CAD,跟着总监谈谈单子,过不了多久他也独立开始做设计、谈业务,居然也做得很成功。这些很奇怪的现象,我看了感觉很吃惊。

王:有啊,这样的人之所以成功,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相比起科班出身的设计师,都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点至关重要。

冯:像我现在这个年龄的设计师,如果去做中式或者欧式这种比较有沉积的建筑风格的设计,估计操作起来会比较有难度。

陈:不,这个想法不可取。很多人把设计想得复杂化了,事实上你们这个年龄做任何风格的设计都可以,问题是要有机遇。不要说我不会中式,或者不会欧式,不要有这种想法,往往我们需要的就是平台和机遇。一定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各种元素,像我平时就很爱看歌剧和电影,张艺谋的电影或者好莱坞的很多大片我都会仔细琢磨研究,他们都会毫无保留地将其艺术精华表现出来。只要你愿意认真钻研,学习他的色彩运用和表现形式以及一系列的模式与技巧,我想只要你用心,没有什么做不了的。

王:我在这个行业做了几十年,跟我起步的一些设计师,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包括我自己也是跌跌荡荡地闯过来。应该这么说,深圳是一座有激情的城市,我前天听一个朋友讲说,深圳有30万人从事与设计相关行业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

上一篇:仿生态家居环境 下一篇:禅意留白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