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生数学厌学成因

时间:2022-04-03 03:52:14

试析小学生数学厌学成因

【摘要】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厌学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已成为困扰老师、家长、学生的一个大问题。本文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等方面对小学生“厌学”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厌学

厌学并不是与生具有的,更多的是由于多次或长期受到学习生活的失败和学习压力造成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1.1 学习动机的缺失和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学生王某,从一年级开始她学习就很刻苦,同样的习题做了一道又一道。一、二年级时,成绩勉强跟得上,可到了三年级,不管王某怎样努力,不管自己做了多少额外的习题,每天做到头昏脑胀,成绩就是不理想。于是她灰心了,失望了,泄气了,不想再继续努力了。由于王某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事倍功半,学习积极性随之减退了,最后产生厌学情绪。

1.2 自我控制力差导致厌学。产生小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最强烈,再加上其心理发育并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很容易被许多消极的因素所影响。目前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上网和游戏,与这些刺激、充满神秘感的游戏相比,学校生活则显得那么单调无味。有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可想而知。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行为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会讨厌学习,怨恨学习。

1.3 心理负担过重, 导致厌学。产生现代小学生承受着非常沉重的心理压力。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给学生在学习上提出了过高的期望,小学生极少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神经整天高度紧张。而无休止的埋怨、挑剔、批评更使学生产生了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使家长和老师满意的挫折感,这种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必然造成厌学心理的产生。

1.4 注意力缺乏症、学习上的慵懒症导致厌学产生。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安静久坐,爱做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不劳而获或一劳永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潜意识心理。慵懒症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

2.家庭原因

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家长不科学的教育观念,会对孩子成长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2.1 家长偏颇的理想观和教育观。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态度粗暴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必然会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呈低龄化趋势,对学生成绩的高期望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而且越来越强。学生面临着来自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学生,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到升学率高的学校。在学校里,都想让孩子争第一。于是就让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有的家长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

2.2 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现。溺爱孩子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家长中有的认为孩子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大钱;有的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把他们丢在家里,放任自流,有的甚至把他们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还有的人认为自己有钱好办事,孩子只要健健康康长大就行,以后可以用钱为他们安排出路……来自这一类家庭的厌学学生比较重视物质生活的享受,没有远大的理想,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完全没有乐趣,不愿努力学习。

学生李某,是家中的独生子,是家中的“小皇帝”。父母单位工作忙,顾不上管孩子。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教育。爷爷奶奶溺爱。他生性活泼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写作业、学习成绩老跟不上,生活自理能力差。父母的放任与老人的过分溺爱,导致他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上课自由散漫,独立能力差,把不良生活习惯带到学习中来,久之,学习跟不上,越是跟不上,就越是不愿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2.3 单亲家庭或者家庭不和睦。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异军突起。单亲学生教育已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研究表明,父爱和母爱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能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3.学校教育

3.1 学校生活的重大转变。儿童由幼儿园进人小学,常常还保留着幼儿园生活的特点。但这是他们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由一个学前儿童成为一个小学生,角色、身份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提高了,学习成为了他们成长的主要任务。对于这一变化,他们会对上学出现的学习任务、学习压力不适应;对学校课堂教学生活不适应;对家庭生活中的自我中心与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他们会在小学感到不如在幼儿园轻松,不如整天玩有趣,产生很不情愿学习和抵触学习的心理,从而厌烦学习。

3.2 学校不科学的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重应试,轻素质的办学思想在小学仍然有广阔的市场。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书本知识,这种强制教学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致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产生了厌学情绪。刻意追逐的升学率是小学教育的总指挥棒。不难看出,这条无形的“魔棒”驱赶着小学教育在启蒙阶段就出现了两极分化。

3.3 教师自身素质及其教学方法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一支粉笔,一本讲义,三尺讲台依然是一种普遍的教学形式。“题海战”此起彼伏,“疲劳战”连绵不绝。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超负荷的课业负担,无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摧垮部分学生的自信心。无热情,便懈怠,无自信,便厌弃。可以这样说如果教师授课死板、教不得法、只求学生死记硬背又缺乏与学生交流,整天板着脸上课,普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则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以至于使学生讨厌教师,也同样讨厌学习,导致学生厌学。

上一篇:中国野生食用菌研究现状调查及探索 下一篇: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