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演奏学习中的“注意分配”

时间:2022-03-18 06:52:31

【前言】试析演奏学习中的“注意分配”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演奏的注意分配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注意分配一样,需要一个以上的活动达到高度熟练,形成“有意后注意”,即建立了直接反应。那样较浅程度的注意即可维持其中一项活动的进行,更多的注意顺利地分配指向其他方面。如果其中一项活动或某些局部不够熟练――即记忆没有形成,...

试析演奏学习中的“注意分配”

一、“注意分配”在心理学上的意义

从心理学上说,“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品质”[1]。简单说就是在同一时间做几件不相关的事,例如一边开汽车一边听收音机中的时事新闻,或在健身房一边锻炼一边与人交谈,还有学生边听老师讲课边记录课堂笔记等都是如此。注意分配是人类固有的品质,但复杂的注意分配能力却需要后天的学习和训练。

二、演奏学习中的注意分配

演奏的注意分配较为复杂。在演奏学习的不同阶段,注意分配也在不断地调整和转化,从开始的多项注意最后转化成简单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综合的“有意后注意。”

学习一首乐曲,一开始注意是在视觉、听觉等感知识别方面,比如辨识音符、分析乐谱、听演奏示范,在心中建立起音乐形象、音乐逻辑结构和演奏的合理设想等。在实际演奏练习开始后,注意分配既要在乐谱上音的高低、时值、力度、节奏等视觉信息上,又要在音色、和声、音乐情感等音乐感性信息上,还要在肢体行为的对象上,如乐器上相应的音位――键盘、管乐器的音键、弦乐琴弦上的音位、弹拨乐的各个音弦等,另外还要在左、右手各自的不同任务,手的触感,指法安排,肢体行为等各个方面。早期熟练程度较低时注意分配负担比较重,难以较好地顾及各个方面。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顺利兼顾很多对象,也可增加更多的注意目标,比如情感、整体的安排等。到了最后演奏成熟阶段,各方面达到高度熟练,演奏的意念和行为等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通过合理的注意分配即可以轻松地操控演奏活动顺利进行。正式演奏时,注意分配主要在音乐和肢体行为两个方面,虽然时而会偏向其中一方,但两者已经是一个整体,其他方面的活动在记忆和联想的支配下依然能自然流畅地进行。

演奏的注意分配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注意分配一样,需要一个以上的活动达到高度熟练,形成“有意后注意”,即建立了直接反应。那样较浅程度的注意即可维持其中一项活动的进行,更多的注意顺利地分配指向其他方面。如果其中一项活动或某些局部不够熟练――即记忆没有形成,就会导致注意自然地集中于该项活动和这些局部,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操作,合理的注意分配就会受到破坏。

演奏的注意分配虽然比较复杂,但因为不同的注意对象间彼此并不矛盾,内心音乐、肢体行为、乐器等各个注意目标之间因为音乐而具有内在的联系,较之千变万化的竞技体育比赛,演奏具有严密再现的性质,所以只要通过一定时间的协调巩固,就可以完美地建立起具有内在联系的反应系统,使不同活动在注意的协调兼顾下达到高度一致,实现轻松无负担的注意分配。

伴奏、合奏的注意分配与独奏的注意分配稍有不同:一方面注意事先安排好的音乐设想,另一方面注意合作者的行为和意图,与他们保持一致,同时注意自我的演奏,及时调整自己的演奏与他人融合。伴奏,尤其是即兴伴奏相对于独奏来说要求更强的注意分配能力,其中较为复杂的伴奏织体和技术技巧片段等,需要平时单独练习,形成自如的行为记忆,以减轻伴奏时注意分配的负担。

三、演奏学习中对“注意分配”的一些模糊认识

不少学习者在早期的学琴实践中形成了错觉,认为演奏是通过注意分配对演奏各个方面进行同时操控的结果。他们在心理上始终是在追求“分散地同时注意不同的目标”,演奏学习成了对“注意分配的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这是片面的。虽然对于简单的乐曲,干扰较小的场合,比如在心情不紧张、私下演奏等情况下,靠注意分配同时操控各个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演奏,但这不是合理的演奏心理注意模式,也不代表真正的演奏能力。这种企图始终“分散地注意多个目标”的心理,常引起演奏时异样的过度注意,营造出一个心理“沼泽”,形成很大的心理负担。演奏中的怯台等心理障碍,与这类错误的心理指向有很大关系。

演奏练习的最初阶段,确实是在注意分配操纵下对不同注意对象进行控制,但最后的演奏注意分配,其实是对各方面注意对象整合后形成记忆的结果。是通过一定时间的反复练习,大脑将分散繁杂的注意目标经过整理、加工、编程、统一后最终形成一个结构紧密的综合记忆体。也可以说是将多项复杂的注意对象“组装”起来,将不同的注意对象稳定地串联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大脑中,演奏操作的许多方面已经不是多个“被割裂”的目标,而是虽然复杂多样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时的动作行为中已经蕴涵着下一个(或一组)动作的行为预案,而且非常稳定,自然而然。这种在音乐统领下,简洁的复合注意体形成后,演奏者甚至有“闲暇”将注意转移到演奏环境、观众反响等方面去,与观众有心理和情绪上的互动,完全没有分配注意兼顾各方的心理负担。身心非常协调,演奏进入了自由状态。

另一个普遍的错觉认为,由于人的注意难以同时完美地注意多个目标,所以要抓住一个重要目标,由一个注意对象自然引领、构建起所有其他演奏行为,所谓“抓纲”“纲举目张”。最突出的就是将注意集中指向音乐,而忽略淡化其他的方面。他们认为只要对音乐高度注意就能自然地引领肢体等形成自动合理的演奏行为,一切自然会解决。但从实践来看这个合乎逻辑的认识却并没有很好的效果。当注意过分集中指向某个对象、过分依赖某一个对象,常常会导致其他注意对象被忽略、被掩盖。靠注意一个对象来间接地、自发地、无意识地、被动地建立和完善其他相关活动,不仅效率很低,还常常留下各种纰漏,难以有效解决其他注意对象存在的问题。

还有一个错觉,也来自人们片面的实践经验,有些人感到演奏其实是“用乐器表达内心的音乐”,只要注意着(想着)音乐,同时注意着(想着)乐器(如大脑中的键盘),就可以心手合一,胜任演奏。现实中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对那些心手比较协调、手非常柔顺、各方面音乐积累非常丰富的人,对那些相对简单的音乐作品,确实没有问题。但这对注意力的集中有非常高的要求。对复杂的曲子、重大的场合等注意力难以有效集中的时候,演奏常常会出现问题。

人与生俱来的注意分配能力能使人们胜任一定程度的演奏活动,但要想真正进入演奏的自由王国,就需要澄清各种错觉误解和矫正各种细微的心理偏差,做好注意的分配与整合工作。(转第86页)

(接第82页)

四、演奏学习需要对注意分配进行合理安排

不会调整注意分配,就不会练琴;不会合理分配注意,练琴就举步维艰。不能靠大脑自发地形成注意分配,那会留下很多缺漏。

要建立完美的演奏注意分配,在大脑中形成综合的演奏记忆,就需要在抓住音乐的前提下,分别注意各方面的问题。要对诸如音乐结构、音乐情感、肢体状态、指法安排等各个方面分别认识、理解、练习、巩固。对各个单一对象的注意要明确、清晰,完全解决后,再适时增加组合其他注意对象。一个个注意对象稳定后,再整合“组装”其他目标,按部就班,依次解决。逐渐地形成综合整体的记忆。即使到了练习相对成熟的阶段也还需要时常组合,拆解各个注意对象,使各个注意对象既能独立又能有机地牢固联系在一起。

注意音乐形象、分析音乐结构、理解作品内涵等非常重要,但注意肢体的行为同样重要。演奏是实实在在的肢体行为,要特别注意与音乐紧密结合的正确严谨的肢体状态、肢体动作序列,也就是完整协调的演奏动作行为记忆的形成。

音乐的感知与肢体的操控属于不同的神经系统,心理上常常自然地处于彼此割裂的状态,一切并非想得到就能做得好,“得于心”不一定“应于手”。要不断地“组合”它们,一定时间后才能成为高度协调的整体。

复杂的复调作品尤其需要注意分配对肢体行为记忆的倾斜。各个声部、音乐线条理解清楚了,内心“听到”了,要靠手等肢体的复合动作来实现。要顺利演奏复调作品,很大程度上需要练习中把注意强化分配在手的动作行为方面。

对于注意分配能力较强的人或相对简单的音乐作品,不是不可以直接综合地建立演奏的注意分配,如看着乐谱,想着键盘,支配着肢体动作,渐渐熟练演奏全曲。这种方法进步快,但也容易留下难以察觉的缺陷和隐患,尤其是对有难度的作品。要善于发现和有针对性地注意存在的问题,做好完善工作。

分解注意对象、分别单独地理解和练习各个方面很有必要,但因为注意偏向一个目标,其他注意目标就会被抑制和掩盖,以致影响到注意分配的均衡,所以要反复进行合、分、合的注意转移。不断进行“分解打磨”“组装运行”工作。要避免单一注意过于强大,某一注意目标过分独立于其他注意对象之外的习惯,那样可能会影响注意分配的均衡,妨碍后期的整体注意。有些注意目标在心理上过分突出,会导致演奏其他方面出现问题。

注意分配不能停留在某个阶段,比如,停在键盘目标注意或行为注意阶段。如果那样,可能会出现乐曲总练不熟、到一定程度再也难以提高的情况,即所谓的“进入高原期”。要认清练琴各个阶段的心理注意模式特点,适时安排注意模式和注意目标的转化。

结语

演奏学习是多项注意目标调整、组合的过程。演奏中注意要指向音乐形象、音乐情感、乐器音位、肌体状态、肢体各部分的行为动作、感受等各个方面,注意分配所指向的各个注意目标之间既可以是互相扶持、互相依存――一种注意提示、强化另一个注意,彼此如影随形,也可以是互相干扰、互相抑制――一个注意出现,破坏、掩盖对另一个对象的注意。了解注意分配的特点,辨明注意分配的误区,解决不正常的心理注意偏差,对建立正确完善的演奏心理行为记忆,提高演奏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只有各方面都“注意到了”,最后才能 “不用注意”。“从有剑到无剑”的心理状态,是所有技能技艺训练的最终境界。

(注:本文为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器乐演奏教学中的心理错觉与行为障碍》,项目编号:09YJAZH012)

[1]梁宁建.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上一篇:对高师传统手风琴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谈室内乐中钢琴的合作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