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目标 寻求突破 体现价值 取得和谐

时间:2022-04-03 02:09:42

凸显目标 寻求突破 体现价值 取得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文本承载的价值目标可以有几个,我们只有分清主次,山是山来水是水,才是有效的文本解读多元化,才不会使主流目标在课堂中遭受冷落,使文本失去它的初衷,失去它的原始意义。

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多元化解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它需要我们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潜心钻研文本,读出文本背后蕴含着的层层深意,更需要在课堂这样一个处处充满意外的现场中充分关注学生,用足够的教学机智去捕捉那瞬间迸发的灵感。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解读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在“孰是孰非”中凸显目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会各抒己见,作为主导者的教师,要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参与到谈话中去,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在那些真假、善恶、美丑的是非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地加以褒贬,高度明确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能在“尊重学生”的倡导下讳疾忌医,否则只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与开拓视野、深化认识、陶冶情操的康庄大道渐行渐远。

四年级的孩子读了《皇帝的新装》后,一位老师问学生:“在文中,你最欣赏的人是谁?”一位小女孩举手说:“我最欣赏那个小男孩,因为只有他敢说真话。”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我最欣赏那两个骗子,他们那么聪明,知道大家都不肯说真话,用这样的办法挣到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扑闪着大眼睛等待老师的称道。这位老师示意大家安静,然后不紧不慢地说:“孩子们,这两个骗子用他们的聪明给皇帝做新衣,天真的孩子说出实话后,大家心里会怎么想?”孩子们稍稍思考后说:“原来真的什么都没有。”、“的确是骗子。”、“竟敢欺君,看我怎么收拾他。”……老师接着说:“骗子的聪明真是不堪一击,最后会被人们看破、痛恨,那你说,这样的人你还喜欢吗?”“不会!”这位老师在学生的观点产生偏差的时候,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加以引导。我觉得这一过程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对学生一个错误认识的纠正,其意义更在于: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使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了语文课应有的基本功能。

二、在“孰优孰劣”中寻求突破

肖川先生在《我的教学主张》中提出的第六大主张是“重要的是理解的质而不是知识的量。”为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多元化,关键的是学生感悟的层次、表达的好坏、提出问题的优劣。

两位老师执教《棉花姑娘》,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燕子飞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第一位老师让孩子们说说读这句话时声音应该怎么样,速度应该怎么样,学生讨论、练习之后均能大声快速地读好这句话,并且知道棉花姑娘很着急。第二位老师引导时有这样一段对话:师:“如果你是棉花姑娘,身上有病,你会觉得怎样?”生:“我想让医生来治病。”师:“是啊,你会‘盼’望医生来治病。”师:“那就大声地盼望着读。”学生读了以后,老师又继续问:“除了大声说以外,棉花姑娘还会怎么说?”生1:“难过地说。”(齐读)生2:“很着急地说。”(女生读)生3:“哭着说。”(男生读)师小结:“难过地说、着急地说、哭着说,正好说明了棉花姑娘十分盼望医生来捉虫。”

赞科夫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班级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谈话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反过来说,只有学生把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都展露在课堂中进行碰撞,才能使感悟和思维表达更加优化。显然,上例中的第二位老师做到了用巧妙的提问,为学生创设了与棉花姑娘推心置腹的谈话氛围,不露声色地引领孩子们在设身处地的感悟中进行文本的创造性解读。

三、在“孰主孰次”中体现价值

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重情趣、重感悟、重体验,因此,就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映,我们在评价中除了要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的同时,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因根据文本本身的特点分清主次,强化文本的主流目标,体现文本的价值。

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一课后,一位老师对学生说:“面对浩浩荡荡的秦始皇兵马俑,你最想感谢谁?”有的说:“我感谢古代勤劳而智慧的劳动人民,是他们创造了奇迹。”也有的说:“我最想感谢秦始皇,因为没有他,就没有兵马俑,是他创造这个奇迹。”还有的说:“我要感谢第一个发现兵马俑陶片的人,是他让这个世界奇迹重见天日。”这些观点都有理有据,无可厚非,但就文本本身价值倾向而言,无疑第一种说法更有积极性,是深层对话文本的产物。

对话文本,我们鼓励个性化的声音,关键的是教师要善于倾听,巧妙启发,使文本的主流目标始终处在其应有的地位,切不可在精彩纷呈的课堂现场中丢失了文本解读的根本意义。我们应该做的是引导着孩子们反复地与语言文字进行品评、玩味和纠缠,在不断的比照和诠释中为学生的思维做出科学的引领。

四、在“互依互存”中取得和谐

课堂是个随时生成的现场,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孩子们会在不经意间,在不同的方位演绎不同的精彩。作为教师,要善于处理孩子们的信息,寻找“和平共处”的生长点,让各种见解相辅相成、互依互存,为他们更好地感悟提供平台。

有人说“语文与思想结缘,与政治攀亲,与生活交友,与科学有情,是人见人爱的大众情人。”这句话恰恰道明了语文课对文本的解读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只有我们走出多元解读的误区,在探索中前行,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 江苏】

上一篇:数学学习中“习惯性”粗心现象的剖析与对策 下一篇:让学生成为真善美的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