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相对不制度探析

时间:2022-04-03 02:05:18

未成年人相对不制度探析

摘要:从完善未成年不制度来看,需从立法、程序、帮教、跟踪等全方位落实,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基层工作组织的相互配合。结合近年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体会,提出完善现行未成年人相对不制度几点意见。

关键词:不制度;案件程序;裁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128--02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已由处罚主义逐渐转化为保护主义,出现了非刑罚性及人道主义倾向,即认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置,应当采取教罚相并重的立法精神,除情节较严重的给予刑事处罚外,一般以实施保护性的处分为原则。而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未成年人犯被法院判处缓刑相对较多,而被检察机关作相对不处理的较少,这与未成年人犯罪司法保护政策和实现相去甚远。笔者结合近年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体会,想从推行未成年人不制度的现行意义及现行立法存在的问题出发,谈几点完善检察机关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制度的看法。

一、推广未成年人相对不制度存在的现实意义

最高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规定》第21条对不作出了规定,这表明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政策精神对未成年人宽容和关怀的理念,但在实践操作中,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却未能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目的。笔者认为,在司法操作中,应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采取更为宽轻的标准,尽量缩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打击面,有着现实的意义。

1 顺应国际社会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程序简化的需要

现今国际社会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本着加强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宗旨,采取非犯罪化、轻刑化和非监禁化刑事政策。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处理也朝着简易化、交易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未成年人案件,考虑到未成年人的特点,力求处理案件快速、简洁从而有效地保护其合法权利。目前各国未成年人犯罪普遍呈上升趋势,无论是从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出发还是从快速结案、提高办案效率出发,以快速简易的方法处理未成年人案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推行未成年人相对不制度能有效的保证了案件在审查阶段终结,顺应了简易化的趋势。

2 保障来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促使其真正悔改、重归社会的需要

就未成年人而言,在初次犯罪、受到人身羁押后,其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心理负担较之于一般的未成年人要大得多,如长期处于受羁押状态或在犯罪后被判处较长时间的监禁,很可能会使其形成心理阴影并导致其今后的成长道路发生异变。加之我国并未建立犯罪前科消灭制度,未成年人在受刑事处罚后,其今后的就业、生活势必会受到各种影响甚至受到本不该有的限制。因此维护其合法权利不仅要落到实处,还要从长远出发,促使其真正悔过、重归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慎用逮捕强制措施,推广相对不制度一方面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能认识错误、吸取教训,既可以达到预防其再犯罪的目的,又能使破坏的社会关系迅速恢复;另一方面又避免了监禁可以带来的再次感染,使未成年人建立重新回归学校、社会的信心和条件。

3 推行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制度,能有效地达成刑事和解,保护受害人的需要

在有被害人的未成年人案件中,特别是盗窃、伤害等案件,被害人往往更为关注的是其经济损失能否得到尽快的补偿,受到人身伤害的尤其是重伤案件中的被害人的医疗、护理、营养费用能否得到尽快的赔偿。如果向法院提起公诉的话,对于被害人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在双方当事人很难协调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便很容易造成抵触情绪,从而使被害人所遭受损失的无法得到及时的赔偿。

4 推行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制度,能提高诉讼效率和节约诉讼成本

司法不仅要实现公正,还要保证一定的效率。我们需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在目前我国现有司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司法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提高诉讼效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各类案件大量上升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诉讼效率在诉讼中的重要性,针对未成年人案件也是如此。检察机关对罪行较轻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作相对不决定,能使刑事诉讼提前终结,既能充分体现司法效率原则,还可以克服缓刑不足之处。

二、我国现行未成年相对不制度存在的缺陷

未成年人犯罪不的制度存在诸多的缺陷,除立法的缺陷外,还存在适用不法律程序的繁琐以及检察机关对不的严格控制。

1 我国缺少一部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未成年人犯罪法》

由于我国没有制定《未成年人犯罪法》,我国现行刑诉法规定的三种不情形,是针对普通人犯罪而制订的共性制度,并未考虑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因此,未成年人犯罪不只是比照这些规定来处理。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如德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制订了《少年法院法》专门规定审理少年犯罪案件的程序,日本政府于1948年制定了少年法。

2 未成年人犯罪不后教育改造措施的缺失

一些发达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率普遍处于低比率、轻处理,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通过特别的审理程序以非诉讼方式解决,并以社区处理作为教育和辅导犯罪未成年人重返社会的方法。同时设置较为完整的帮教、治疗体制,切实防止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并注重与被害人的和解,防止因为处理未成年人问题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但在我国,因为不的善后救济措施的缺失,没有建立相应的刚性教育改造机制,导致一些未成年人犯罪不后失去监管或难以监管,往往出现一些未成年人不后流落在社会从而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重新犯罪。因此,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未成年犯罪不后的教育改造制度。

3 现有未成年人犯罪不的法律规定十分笼统模糊难以执行

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相对不权力的唯一条件,就是“犯罪情节轻微”,如何掌握这种“情节轻微”的程度和界限?如何执行“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限制性规定?如何把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形与成年人犯罪相比照加以执行?由于缺少具体的裁量标准,似乎已成为对检察人员执法水平的一种考验。

4 最后,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不制度程序的繁琐,政策上的限制

一直以来,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不受到严格的限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致现有的未成年人犯罪不的功能逐渐萎缩难以发挥其内在的价值。如高检院就曾下发了关于普通刑事案件不人数不得超过当年审结总人数2%的预警指标,这大大地限制了检察官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上的自由裁量权,而且也使刑诉法的相关规定因为条条框框的限制而虚置,何况适用相对不在程序上尚需检委会研究决定并报上级检察机关和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程序相对繁杂,过程也相对长。故检察人员在办案中趋易 避难的现实思想的反映,只要符合条件的,一般都到法院,尽量少适用或不适用不。

三、完善现行未成年人相对不制度的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宽严相济”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地检察院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情节轻微,作相对不处理。出台了各种尝试性的做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附条件不;二是对未成年不后跟踪、回访调查制度;三是对未成年人不前推行听证制度。笔者认为各种做法均取得较好的明效,但从完善未成年不制度来看,需从立法、程序、帮教、跟踪等全方位落实,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基层工作组织的相互配合。

1 未成年人不制度要立法化

首先从立法原则上规定,可不的未成年人案件应该不处理,尽量放宽未成年人犯罪不的标准和条件,在立法上保证有符合不条件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均有不的可能。在未成年人不制度规范化的前提下简化未成年人不制度的程序,比如对符合标准的未成年人不犯罪案件规定可不经过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简化不案件的程序,从而达到规范化和效率化。

2 检察机关需成立专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机构和人员

特别是设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科,由专门的人员特别是女检察人员负责集中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推行捕诉一体化,确保在批捕阶段介入案件,使在审查阶段能够有效的处理案件。

3 建立品行调查制度

检察机关对拟作不处理的未成年人,在提出处理意见之前,应在未成年人成长的社区、学校等开展客观的品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自然情况、家庭背景、性格等情况的品行调查报告,作为未成年人作相对不诉的依据。

4 建立完善的社会帮教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

动员社会一切积极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教活动,与家长、学校、社会、村委会等签订帮教协议,落实对未成年人犯罪不后的帮教措施,并将具体的帮教责任落实到人,切实保证作好帮教工作。并要求未成年人犯罪者定期向作出不诉决定的检察机关汇报,防止被不未成年人重新犯罪。

5 在社会流动人员中采取非常救济措施

针对社会流动人口中未成年人犯罪突出的现象,对流动人口中未成年人犯罪不的,应当采用非常救济措施,成立相应的管教机构,保证无归属的未成年流动人口犯罪不再流向社会。

上一篇:贵阳市景区标识牌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修正 下一篇:浅析锦江酒店(集团)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