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暗示教育手段达成教育目的

时间:2022-04-02 08:53:32

巧用暗示教育手段达成教育目的

所谓暗示教育,指通过教育者的精心设计,使受教育者处于无对抗状态中,并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受教育者发送教育信息,从而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暗示教育的手段多种多样,语词意义、语调、目光、表情、动作、姿势、距离、榜样、权威、学校环境等都是影响学生的因素,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暗示教育的手段。其中权威、榜样是两种重要的手段,故笔者这里主要谈权威暗示与榜样暗示。

一、权威暗示的应用

德国有这样一个教育实验:一位心理学教授在上感觉这一课时,请来了一位德国的化学教授,说此人在研究一种稀有的化学物质。于是,这位化学教授告诉学生,他手中的瓶子里装有一种刺鼻的气体,他欲测试该气体在空气中散发的速度。他打开瓶盖,要求学生闻到即举手。结果,十五秒之后,从前排到后排的学生纷纷举起了手,这位化学教授满意地离去。心理学教授解释说,这位化学教授实际上是学校德语教师,瓶中的化学物质不过是蒸馏水。英国有这样一个调查结果:在小学,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占80%,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占20%;在初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占50%,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占50%;在高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占20%,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占80%。这说明教育者的权威身份对学生有很大的暗示作用,专家的权威性可以增强暗示效果,权威性越高,暗示效果就越大。因此思想政治课要达成教育的目的,教师就要增强自己的权威。

今天开放的社会,已经打破了教育者的信息垄断地位,教育者已经不再像传统教育中(八十年代前)那样,是唯一的信息源。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信息,而且可以从学校外(如,报纸、电视、英特网等)获得信息。当今的教育面临着挑战:信息多的向信息少的挑战,信息新的向信息旧的挑战,根据权威的暗示效应,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确立自己的权威性不仅仅是关注新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分析、辨析信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具有指导性,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师是指导上的权威,而不是知识传授上的权威。教师要提高指导能力,必须加强在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方面的素养,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掌握更新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教材中包含着较多古今中外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等人的至理名言,这些名言以简洁的话语表述了深邃的道理,给人以无尽的启发。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增强教育的权威性。另外,为了增强教育的权威性,在教育中还可以请一些专家、名人做讲座、进行座谈,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感召力来教育学生。

二、榜样暗示的应用

榜样的影响不是说教、劝戒,而是感染、熏陶,这种影响力是无穷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班杜拉等人提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榜样的模仿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若能为受教育者展示规范行为的榜样,则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根据榜样的主体不同,榜样暗示可分为教师的榜样暗示、学生的榜样暗示和其他的榜样暗示。

1.教师的榜样暗示。思想品德、修养情操、行为习惯等都是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的,而这些又是凝结在教师身上、反映在教师的思想和言行中的。理想的师生关系不是一种臣属关系,而是楷模与仿效者的关系。只有教师成为一种“应然之在”(楷模),这样,当他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才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才能给学生以巨大的感染。孔子之于颜渊、藤野先生之于鲁迅都是这样一种关系,由于学生的向师性,这个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个教育的力量是直觉的、形象的、具体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品质。

2.学生的榜样暗示。用学生中的优秀者作为榜样来教育学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暗示教育方法。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强,而他们的竞争对象往往是他们的同学,因为同年龄的人更具有可比性。身边的同学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所以,教师要多多宣传和表扬学生中的先进事例,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学习榜样。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话为人们所熟知,但在生活中,人们真能虚心向他人学习,从而发出改恶(包括不好的习惯、缺点)迁善的意念,就不容易了。在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的氛围,从而使学生“见贤思齐”。

3.其他的榜样暗示。社会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典范,这些榜样对人的震撼作用是巨大的,是文字的说教望尘莫及的。教育中直接向学生展示典型事例,与学生共同交流,让学生对人生价值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为未来人生价值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些榜样身上,学生不仅了解了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从情感上被榜样深深感染,实现了教育中知与情、信的衔接。

“为创造性而教”,既是时展的需要,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掌握思维的金钥匙,就离不开暗示教育。因为这种教育给学生的是“渔”而不是鱼,是点金术而不是金子。教育者不是知识的装卸工,不能仅仅让学生记住一些现成的理论条文,而是要教会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教育要使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中的知识,而且会学书本外的鲜活的生活实践知识;不仅学会今天的知识,而且会学明天的知识。这就要求教育要超越在场者,趋向不在场者。暗示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使人超越在场者(暗示物),如果没有由此及彼的超越(仅仅是对暗示之物的瞠目凝视),恰恰就不可能形成暗示教育。当人们说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是一种超越时,都意味着教育要有一种由此及彼的暗示。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暗示教育,就没有创造性教育,没有超越性教育,暗示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上一篇:警惕并列成分,提高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下一篇:新课改形势下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