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出口加工区

时间:2022-04-02 04:44:51

再思出口加工区

海关总署加贸司保税加工处副处长

李莎

为规范加工贸易管理,变“放养”为“圈养”式管理,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出口加工区试点。至今,出口加工区已经从当初的15个发展到了59个,分布在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辅,兼顾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格局。

我于2001年从北京海关调至总署从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工作,在这五六年的时间内,出口加工区的成长壮大伴随着我个人的成长: 2001年底,通过验收的14个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值不足9亿美元;2002年底,通过验收的19个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值47.4亿美元,是2001年的5.2倍;2003年,封关运作的32个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值180.5亿美元,与上年相比翻了近两番;2004年,33个已封关运作出口加工区的进出口总值354.4亿美元,是2003年的两倍。2005年是出口加工区迅猛发展的一年,全国37个已验收的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值达597.4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68.6%,相当于全国出口加工区从2000年到2004年的累计进出口总值,增长速度非常可观。另据海关统计,自2000年9月首家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至2006年3月底,全国出口加工区累计进出口总值1376亿美元,其中出口794亿美元;批准入区企业988家,其中外资企业823个;合同利用外资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

出口加工区之所以能稳步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好的工作机制,二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始终坚持服从大局,严格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办事。

当然,出口加工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出口加工区功能单一,引进研发中心的法律依据不足,缺乏保税物流功能,不能开展检测维修、售后服务,不适应区内外企业发展现代国际物流的需要,出现产业链和供应链不配套的现象,制约了出口加工区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及有的政策规定和管理措施还不够配套,个别政策甚至比区外还要严等等问题。

去年11月24日召开了全国出口加工区工作会议,吴仪副总理出会并作重要讲话。吴副总理指出下一步要努力把出口加工区建设成为承接跨国公司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环节、研发中心的重要基地;成为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开展保税物流业务的重要节点;成为面向国际市场,汇集大型下游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的聚集区;成为率先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先导区、示范区。牟署长在大会小结中指出,吴仪副总理的重要讲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办好出口加工区、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纲领性文件。今年,我们工作的重中之中就是要会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从多个方面研究如何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务求取得实效。

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理事

蒲少伟

出口加工区应在功能定位的上进行主动探索,加快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型的步伐,在放大区域综合效益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是功能定位应从我国幅员广阔,经济梯度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和发展开放经济的战略思路,规划功能定位,逐步根据区位优势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向自由贸易区和开放经济功能区两类不同模式的方向发展。

二是由单一加工贸易功能向增加物流等复合型功能转变的过程中,深入探讨两种未来模式的可行性,在政策资源配置上预设差别。

三是沿海地区应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国际惯例和国家开放经济的需要出发,把出口加工区作为平台(搭建自由贸易区发展平台),整合海关特殊监管资源,向自由贸易区过渡。

出口加工区产业导向应由粗放加工向深度加工转型,主动延长产业链条和提高加工的深度,在发挥平台作用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是要在宏观上制定战略规划,在强调实现规范加工贸易管理任务前提下,赋予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平台作用,率先实现转型升级示范区的目标任务。

二是要从产业导向、产业结构进行规范,根据普遍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按照“落地生根”的最终选择,制定出口加工区产业和企业准入的标准和条件,严格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三是要根据发展大局的要求,把符合产业导向规定的、投资规模大的、带动辐射功能强的重特大项目引导进区。

出口加工区应在利用外资质量上主动升级,充分发挥提高外引内促的聚集辐射效应,在选择项目进区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是出口加工区的产业定位是高新技术而不是传统产业,政策、功能设置,通关便捷与产业生态环境有利等条件,即是利用外资的关键要件。

二是出口加工区应在吸引研发、试制、跨国公司区域营销总部这两个环节上下功夫,这能促进“落地生根”和形成辐射效应。

三是出口加工区要把好项目入区关口,着力把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新增加工贸易企业吸引进区,有条件的区域,应在国际国内强强合作项目上多下功夫。

出口加工区的加工贸易应在产业自我升级上找准位置,主动承担提高产业层次的重任,在带动相关产品出口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是从我国加工贸易以粗放型、低层次为主的实际出发,出口加工应从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的目标任务出发,把产业升级作为发展重点。

二是要在产业层次上主动升级,着力在产业链的前端、终端项目引进上倾注更多的精力。

三是要主动出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区内企业落实进口料件替代货源,扩大境内采购,进而带动更多的自主知识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上海海关加工贸易监管处副处长

顾倍奋

200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在上海批准设立了6个出口加工区。其中5个已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2005年共实现进出口总额288.86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48.35%,真正成为促进上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增长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2005年11月全国出口加工区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为突破口,实现对各类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和政策叠加的要求。上海海关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围绕上海市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框架的国家战略目标,以整合现有特殊区域监管资源和设施建设相结合为抓手,构建“一个平台,两个体系”的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的愿景模式。

一个平台――特殊区域信息化公共平台。按照一体化和集约化开发的原则,建立统一的涵盖特殊区域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两大基本功能及其衍生、拓展、交错功能的特殊区域信息化公共平台。其主要特点一是充分发挥特殊区域互利互动整体优势,实现货物在保税状态下的供、产、销一体化顺畅运作。将上海现有4类9个特殊监管区域视为一个大的区域,货物信息流按区内监管以简化手续,货物流按区间监管以确保监管到位;二是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形成集监控、预警、处置、绩效评估于一体的风险管理机制,三是功能设置具有前瞻性和可扩展性,推进信息流、商流、资金流有效结合,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透明度。

两个体系:

――特殊区域保税物流体系:以共享性、协调性、先进性和高效性为标志,构建以保税港区为“龙头”、保税物流园区为“枢纽”、出口加工区制造业物流为“补充”的“分层次、多模式、海陆空一体化”保税物流空间分布格局。

――特殊区域保税加工体系:出口加工区加工制造业作为保税加工体系中最先进、最活跃的经济体,应成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通过拓展研发设计、售后服务和检测维修等功能推动加工制造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保税港区加工制造业应以大规模重型装备产业、船用关键配套装备、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物流装备及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为主;保税物流园区加工制造业以航空器及各类航空器材的检测维修,尖端电子产品的加工组装、检测维修、研发设计和与物流配套的加工增值有关的业务为主。

南京海关加工贸易处处长

蒋春笠

江苏作为全国出口加工区的首块试验田和最大的试点区,通过5年的实践,出口加工区发展建设由摸索逐步走向成熟,为江苏加工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省内共有13家出口加工区,已封关运作8家,累计注册企业236家,主导产业以笔记本电脑、硬盘、光电产品、精密机械、光纤元件等高科技产业为主。2005年,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值达24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加工进出口总值的41.7% 。可以预见,江苏出口加工区尚有广阔的上升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适应发展需要,拓宽出口加工区政策功能。进行出口加工区拓展物流功能的试点工作,实现资源整合,避免已有加工区的地方再重复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协调加工制造业和物流业等配套产业的同步发展;考虑到区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多面性,建议给予企业配套的贸易功能,以解决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受到的政策限制;适当放宽加工区企业经济活动范围,允许有少量售后服务性质的一般贸易、维修检测,特别是研发中心的进入,促使出口加工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先导区。

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协同发展。一是将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放在大通关、大物流的背景中,突出区域化管理的特点,作好总体发展规划,加强产业导向和政策引导,防止出现新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遍地开花”的过热现象。二是强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的竞争与协作机制,建立高效、有序的区域经济联系,进行政策、管理和人力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经济布局科学化。三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大平台。依托中国电子口岸,在全国着手建立各相关部门参加,联系各省各地各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直至企业的信息化大平台十分迫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成为1个“虚拟实体”,实行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信息化统一管理,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联动发展。

积极探索设立“内陆型保税港区”。南京海关提出设立“内陆型保税港区”的设想,即在苏州工业园区已有的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A区、B区、保税物流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叠加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中心)政策,将其打造成内陆地区虚拟的海陆空“三港合一”港口,促成现有的特殊监管区域、申请的保税港区和区外“三区联动”,最终建成一个具有内陆港口优势,集口岸通关、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进出口贸易、采购分销、展示展览、入区退税等功能于一体的类似自由贸易区功能的“内陆型保税港区”。以此来主动承接“洋山保税港”分流辐射,与其形成互补,拓展提升内陆港口功能,整合叠加特殊区域功能,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优化上下游供应链管理,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上一篇:燃眉追击氯胺酮 下一篇:出口货物 慎用托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