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二人台艺术小考

时间:2022-04-02 03:46:49

张家口二人台艺术小考

【摘要】二人台流传于河北张家口、内蒙古、山西及陕西部分地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张家口二人台分布在张北、康保等周边各县和地区,因为与山西、陕西的西路二人台有所不同,又被称为东路二人台。就张家口二人台艺术的历史沿革状况及舞蹈表演特色进行考察,以期对更好的继承与发展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有所帮助。

【关键词】张家口二人台 历史沿革 舞蹈表现

1张家口二人台的起始年代和原由

二人台流传于河北张家口、内蒙古、山西及陕西部分地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每个地区的二人台都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都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张家口二人台分布在张北、康保等周边各县和地区,因为与山西、陕西的西路二人台有所不同,又被称为东路二人台。它的产生年代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据民间的老艺人回忆,康熙年问,清政府放宽了出塞垦荒的禁令,张家口周边的城市以及山西、陕西等地的农民涌入张家口一带垦荒,并且有的长期在此定居,同时也有商贩、手工业者及民间艺人流入该地,因此形成了蒙汗杂居的状况。清末,张家口一代的商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形成了农闲或逢年过节时为了闹红火,聚在院落、村头演唱民歌和民间传说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形式,被称为“丝弦坐腔”。后来,艺人们在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加以“民歌”的曲调和“社火”的舞蹈表演,改编成了一种独特的演出形式,就形成了二人台。

2张家口二人台在建国前后的发展

二人台最早只是农民闲暇时的一种自我娱乐的表演形式,被人们称为“玩艺儿”或“蹦蹦”,后经发展成为民间小戏。东路二人台在清光绪十六年就出现了业余性质的二人台班子,后经兴旺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了自己的职业班社,但表演形式比较单一,服装也比较简陋,舞蹈的动作也和秧歌大同小异,比较简单。手中的道具只有手帕、折扇、霸王鞭,从故事情节、及表演、演唱都较为朴素,表便内容多以当时劳动人民在旧社会饱受压迫和剥削的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主。

在建国前,东路二人台没有女演员,直到1946年,西路二人台女演员计子玉收女徒班,才有了二人台的第一代职业女艺人。建国后,随着二人台的广泛流传,它进入了繁荣兴旺的黄金时代,艺人们也在剧本创作、表演形式、音乐设计、道具制作、服务对象及舞美方面有了改革和突破性的创新,并从民歌中吸取旋律素材,改变了原有单一的民间小戏的演唱形式,表演方面也根据剧目的不同有了载歌载舞的“带鞭戏”,内容上也有了歌颂美好新生活的改革和发展,从而使其成为集歌舞、小戏、曲艺、诗歌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并且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山西大同、阳原、河北的张北、尚义、康保、沽源及陕西的榆林等地建立了二人台专业演出团队和培养二人台演员的艺人学校。因此,二人台是在原有的背景和形式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有所改变和进步的。

3舞蹈在二人台中的表现作用

二人台是蒙汉人民用汗水和心血共同浇灌的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二人台的许多剧目中,抒情性歌舞取胜的火爆曲子和带鞭戏占重要部分,所以二人台舞蹈是二人台艺术的重要表现,是二人台艺术中塑造人物性格、渲染舞台气氛、展现故事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东路二人台的表演形式了分为歌舞和小戏两种,其中舞蹈元素在歌舞的表演形式较为重要,尤其民间社火和秧歌,它们是二人台舞蹈的艺术之母,最初的表演来自于“社火”的高跷。社火是一种由汉民从内地带到口外的群众性业余舞蹈形式,它也是二人台舞蹈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虽然现在二人台中的舞蹈没有踩高跷,但也还保留着高跷颠颤步的遗风,穿插过场也还有高跷中的剪子股、编蒜辫及秧歌中的大小八字、大小圆场等套数。小戏的表演则无程式规范,动作生活化,但也相对有些舞蹈动作。

二人台中的舞蹈,那就不得不提起东路二人台舞步中最原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秧歌了。秧歌的起源历史悠久,是为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扭,秧歌的表演者踩着锣鼓点,手中拿着彩绸或彩扇,步履轻盈跳跃。二是走,又称“走场”,一般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大场多用在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小场为两三个少数表演者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和歌舞小戏。其中走场的具体形式有“剪子股”、“编蒜辫”、“走图案”、“走字”等花样。三是唱,歌手演唱当地民间的民歌、小调并伴随着唢呐、锣鼓声来表演。四是扮相,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各色人物。五是杂耍,经常在其中穿插一些跑旱船等小节目。

因各地的地域风俗不同,所以每个地方秧歌的风格、装扮和表演形式上都有各自的特色。张家口一代流行的是北方秧歌,主要以田间耕作的劳动方式为主,所以多伏手弯腰,含胸屈膝,手指与手腕的动作灵巧,注重下肢的动律,具有东方农业文化的特征。其艺术特征有:

第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由诗歌、音乐、戏剧、舞蹈等成分组成的,是这四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

第二:是一种过渡性的艺术形式,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从只有单一的锣鼓伴奏的民间舞蹈,发展成为歌舞表演的民歌小唱,再进一步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载歌载舞的形式和运用在小型戏曲中,它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往往几种形式同时存在。

第三:它还是一种复合体艺术,很少单独存在,多数与花灯、小车、旱船、打连厢、霸王鞭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

第四:它是风俗性活动中的一种产物,按照特定的时间,场合来表演,集体性较强。

第五:秧歌中舞蹈的部分有着多种的艺术风格特色,是中国汉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在二人台的歌舞和小戏的表演形式中,舞蹈部分不仅仅是秧歌和“社火”的高跷,还有很多种北方民间的舞蹈种类,这些都是说明舞蹈是歌舞中最直观形象的表现要素,一部好的二人台作品,不仅要有好的唱词和乐器伴奏的配合,还要有优美灵活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可见舞蹈在二人台中的作用大为重要,可以说是演员在表演人物时的灵魂,一个典型的动作就可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时甚至比唱词更能体现人物的心情。

参考文献:

[1]姜晓芳.论内蒙古西路二人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2]付超.包头二人台唱腔音乐及其歌唱特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7.

上一篇:试述体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下一篇:医疗损害责任构成中因果关系之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