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应变筹划养老金

时间:2022-04-02 02:24:24

以变应变筹划养老金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现在,全球各地为老龄人口提供的养老保障方法越来越多,一般来说可分为“三支柱”。一为“公众支柱”,即通过政府税收来帮助社会中的贫困老者;其次为“强制支柱”,通过政府强制个人储蓄来为个人退休后的生活早做安排,还有一种为“自愿支柱”,通过自愿性的个人储蓄来提供退休后生活的额外所需。

若要老有所养、退而无忧,甚至保持退休前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还是依靠“自愿支柱”,所以一个周详的退休规划,主要是财务上的规划,就显得相当必要。

退休财务规划的基本理念、方法和步骤,相信大部分读者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

比如,无论是个人手工计算,还是利用一些金融机构、社保机构的网上“退休规划计算器”,我们都会特别留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您现在几岁,打算何时退休?

二是你现在手里资产状况如何?退休后能从社保、商业保险等处获得多少退休金支持?

三是估算一下退休后每月或每年要花多少钱?退休后还会生活多少年?

最后看看大概现有准备和将来养老需求之间,缺口大约有多少?为了弥补这样一个缺口,在一定的预期收益率下,该如何做好储备及各类投资?

具体的计算过程,本刊以往的文章中也有一些涉及,我们在此不再赘述。

今天我们主要想和大家谈得更深入一点,因为其实退休规划是一个非常漫长的理财过程,少则一二十年,多则四五十年,在这样一个长期理财行为里,大部分数值其实是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最好不要设定后就一成不变,不然很容易导致不符合实际需求。

不能仅以当前预期寿命去计算

绝大多数人,包括部分财务规划顾问为客户做退休财务规划时,都是根据当前预期寿命来制订退休后所需的退休资金及投资回报率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其实在漫长的几十年规划期间,这个数值是会变化的。

比如2000年时,65岁的美国人,预期寿命为17.5年,意即预期死亡年龄为82.5岁,但到了2005年,他们就发现。统计学家告诉他们有超过25%的美国人会活到90岁。假若他们当年在65岁退休之际,是根据82.5岁的寿命目标做的退休财务规划,那么至少有25%的老年人在82.5岁时已用尽退休资金,但却将“多活”7.5年。因为美国人在做退休财务规划时,一般会设定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掉最后的储蓄”,所以这部分人很可能因为“活得太久”而陷入老年破产的不幸状态。

而在香港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字,2003年出生的男婴之预期寿命为78.6岁,而女婴则为84.3岁。那么2003年时已届65岁的男士呢?平均而言,他们约有65%机会可存活至79岁,23%机会活到90岁;2008年为65岁的女士,则约有60%机会活存至85岁,38%机会活到90岁。若以预期寿命即男士78.6岁,女士84.3岁来制订退休财务计划,那便会出现很多人提早用尽退休资金的问题。

可见,在退休财务规划上,本地区预期寿命数字能提供的参考和实用价值,远不及尚存人口之寿命及人口比率分布所能提供的信息有价值得多。

为了避免“在80岁破产”,预防“活得太久”的风险,在退休规划过程中,关于“退休后还将存活多久”这一数值,不一定完全将当地整体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照搬照套过来,最好能找到更精细的数值,或者在平均数值上再往后多延长几年,给自己一个缓冲的空间。

毕竟养老需求是刚性的,宁可保守一点,也不要让自己年老体弱之后的生活陷入困顿。

平均收益率设定别太固定

财务规划师大多喜欢用“年平均收益率”来计算退休后可从投资组合中每年提取多少资金或百分率的传统方程式,现今看来,这种简单的方法好像在引领大家走向晚景贫困的道路。

在一个为期数十年的长投资期内,往往包括牛市及熊市的多个过程。

对于“买入并持有”的投资者而言,投资期内何时出现升市及跌市的先后次序并不要紧。

但对退休人士而言,他们通常需要从投资组合中定期提取资金作生活费,跌市在何时出现便十分重要了。以投资期内年平均收益率来计算退休所需资金,忽视了投资期内提取资金与市场所处阶段的互动关系,纯数学式地简化了问题,令退休规划的误差及出错的机会大增。

举个例子,一个人退休后不久便遇上熊市,他的投资组合可能大幅贬值,再加上又需从投资组合定期提取资金,结果当下一次的牛市开始时,其投资组合可能已所剩无几,能带来的回报金额亦十分有限。这就导致其投资组合总值不停地萎缩,晚年余生也难以美妙了。

所以现今美国等发达市场的不少大型金融服务机构,如摩根士丹利及嘉信理财都使用新的概率分析法。简单而言,就是把投资组合每年回报率的上下波幅包含于计算中,并做数以百千计的仿真运算,从而得出一连串可能的结果,继而推算某一特定结果的几率,以便作为退休规划时的参考。

对于我们读者而言,如果找不到那么专业的理财顾问,只能依靠网上的退休计算器或自己手工计算,那么也不要灰心。关键在于我们头脑中要有这样一个“概率”的概念。为了区分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内市场可能发生的不同状况,我们可以多做几次模拟运算,设置不同的平均收益率加以体现,然后在不同的计算结果之间进行综合比较,令自己有个大致的范围概念。

常用退休计算器可能过于“呆板”

其实,不仅仅是投资回报率的设定过于“从一而终”,现今常用的退休财务规划工具大都有这样的问题,它们大多使用常态模式,实在太简单化了,模式中的参数如每年收支燕额变化、通胀率、投资回报率等都是假设为固定不变的。

以往人们估算退休资金需求的方法简单而快捷,通过常态的初步估计后就让客户做出相应的储蓄及投资计划。也许那些计算方法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大家却往往没留意

计算方法背后诸多的假设条件和局限性,结果造成误用计算结果。

现在比较先进的退休财务规划程序已较为灵活及兼容,允许未来现金流、通胀率及投资回报的变化,例如可随意在任何时段加入一次性的大额开支预算包括子女的大学费用、喜事开支等,又或处理有时限性的开支,如预计于若干年后会停止的对父母或子女的供养、楼宇按揭供款等,它为我们在这个多变的真实世界中,提供一个更全面及更科学的分析方法。

正如你要购买一辆新车环游世界,旅途上一定会遇上不同的环境,例如高温沙漠、寒冷雪地、崎岖山路等等。你会选购一部设计简单及只考虑在平坦直路行驶的汽车,抑或是购买一部设计精密及已考虑到需要在不同环境中行驶,并已在制造时作了无数次仿真环境中行驶测试的车辆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为此,我们建议,退休规划首先需要结合自身的需求,自身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其次,退休规划由于周期长、可选择品种多、影响因素多,建议多征求专业建议。个人可以通过银行、保险、基金和证券公司等专业机构了解更多理财信息和理财建议,也可以向独立的理财顾问机构征求退休理财建议。

随着理财市场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在提供理财建议和理财服务时,已经由原先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过渡。读者朋友们不妨结合自身需求,参考专业建议,使自己的退休规划更合理、更科学。

上一篇:80后准夫妻 购房和保障计划 下一篇:出行备好交通工具意外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