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产业技术创新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

时间:2022-04-02 11:52:40

主导产业技术创新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经济技术基础和投资效果的不同,构筑了产业结构的重型化与地区实际产业状况的脱离。在经济发展落后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处于相对弱势状态。要实现经济发展的起飞,采取部门不平衡发展战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具有关联效应的主导产业,带动其他部门的增长。改革开放以后,跟随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迅速升级,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为推动老工业地区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创造了难得的契机。主导产业在内外因素的导引下形成了升级冲动力。主导产业的越迁对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落后状态意义重大。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64-04

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我们发现历史上形成的经济技术基础不同,投资效果不同构筑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客观上造成了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落差,由此决定了各地区产业发展阶段的不一致性。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本身长期锁定在重工业的内循环与国有经济的封闭组合状态中不能自拔,而主导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它表现自己的地位的方式是通过在自身得不到合理发展时对其他产业形成制约作用。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选择及其产业协同机理分析

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建国后的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带有典型的资源型和重化工业特征的特点,市场化程度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该地区走的是一条重工业高速发展模式。其产业结构也以重化工业、基础原材料和加工工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产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粗放型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一二产业。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但仍然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企业性质和类型单一。形成了国有经济的绝对份额和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严重不足的现状。这样,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押重化工业的内循环性与国有经济的封闭性组合;重化工业的垂直分工与计划经济的条块管理相结合;重化工业的政府采购与政府对资源调节的支配作用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有悖于市场化的制度安排和高昂的体制运行成本。而且,由于这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运行机制的变迁又形成了不断强化的自我增强机制,最终锁定在一个无效的状态之中。

经济发达地区在新兴主导产业的拉动下,产业结构迅速升级。而老工业基地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特色经济与主导产业的脱离。早在建国初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工业就在纺织、食品等行业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依靠国家大规模的投资倾斜率先发展起来。这种产业结构发展的特殊时序,使本该在不同阶段发展的产业,拥挤在同一时期。纺织、食品等产业由于重工业的超前发展而没得到充分发育,产业结构演进失去了良性循环的轨迹。重工业超前发展模式虽然缩短了产业结构演进的时间。但却破坏了产业演进的合理关联秩序,也给产业演进的时序带来了新的特征。那就是重工业超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十分落后,至今这种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调整,最终造成了全局性的结构失衡。一直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工业体系在国家的指导下,加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体系中,超前发展,脱离了地区产业结构的环节,没能成为带动老工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产业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各产业必然远离平衡。产业系统中主导产业的发展,能够使产业系统的结构有序演变,趋向高级化。因此,发展主导产业对优化黑龙江省等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资源丰富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以资源为依托。资源型工业占东北老工业基地产值的60%以上。多年的开发利用,使得资源优势逐渐递减,有些已面临枯竭。山林中盛产的野果、野菜和药材资源开采率低,大多数并没有变成商品。矿产资源中石墨、钾长石、玛瑙石、黄金、水晶、铜、铅、锌、云母、珍珠盐等还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目前,东北资源处在相当紧张的供求状态,而可耗尽资源亦只能在提高利用率的基础上减缓耗失速度。这使本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资源优势仍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另一方面,资源优势的迅速消失,低端产业逐渐丧失优势的同时,接续产业迟迟建立不起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产业地位位于全国产业链条的下游,下游产业必然不断为上游经济发达地区提供资源,并接受经济发达地区的产品和垃圾。如果我们看一看资源流动的实际方向,就会发现,黑龙江大多数的底墒状态资源流向了上游,更多的高墒状态资源流向了该地区。如果按照自然发展的轨迹,这一地区难以摆脱落后的漫长噩梦。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已表现出明显的“高附加值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并不能实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改善。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选择路径

1.主导产业的理论概述

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现象。最早提出主导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他认为在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不均衡求均衡的发展战略。因此,政府有必要主动加大这种不均衡,对特定产业进行重点投资,从而对关联产业形成一种拉力,促进地区经济整体进步。关联产业的发展将使产业整体趋于均衡,然后在新的层次上确定新的主导产业,再进行重点投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用“创新”及均衡的打破等观点来解释经济发展,为主导部门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是主导产业理论的奠基者,他在吸收艾伯特・赫希曼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主导产业的作用。他认为,经济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产业作用的产业部门,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带头作用。经济成长阶段的演进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主导产业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来带动整个经济增长,主导产业部门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发展阶段相联系,是一个有序更替的过程。这实际说明了产业结构成长过程的现实表现就是主导产业的更替过程。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罗斯托反复强调的主导部门的发展在经济起飞阶段中对整个国民经济所起的关键作用。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因而要实现经济发展的起飞,应采取部门不平衡发展战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具有关联效应的主导产业,建立起主导产业部门。这种主导产业部门不仅应有高增长率,而且要能带动其他部门的增长。一旦它的先进技术及其影响已经扩散到各个有关部门和地区,主导部门的使命就完成了。这时,就有新的主导部门代替旧的主导部门的地位,新的主导部门采用新的技术,再影响其他部门,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任何新产业的产生、发展不是孤立的。某个产业的发展变化不仅是其内部因素作用的结果,更是主导产业作用和与之关联的产业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产业系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过程,一个产业系统在时间过程中不断演化表现为主导产业的历史形成和演变过程。即主导产业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迁,这表现为引导一个产业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由于某项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能源或新需求的产生,新的主导产业便有了产生的契机。新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还会表现为一个不断繁衍、分解和裂变的过程。其壮大的过程是一个生产要素不断流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要素凝结、积累和增加的过程。生命力旺盛的新兴产业吸纳和吞噬着要素,产生出巨大的效应,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产业系统具有转型作用。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导产业部门的性质决定的。要改变落后的产业结构性质,首先要率先建立主导产业,牵引落后产业拔出泥潭,在非平衡状态中实现整体提高。

2.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选择

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是政府根据客观现实进行主观选择并有意识地加以推进的结果。这决定国家对客观环境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主导作用通过自身高效率的增长和对国家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体现出来,对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并不密切。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一个地区的经济如果与产业发展,无论产前、向后关联产业,还是旁侧关联产业,如果没有主导产业的带动,这些产业也会按照其规律不断前进,但进步的速度会非常缓慢,而主导产业会起到加速器的作用。这是由于主导产业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因此具有较大的关联效应。比如,早期英国支柱产业棉纺机的发展,就扩大了对牧羊业、棉花等原材料的需求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对铁的需求,推动了采矿、冶炼业的发展。进而提高了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主导产业的依次更换实现了各主导产业的更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一系列的结构重组,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新的产业结构转换经过两个阶段完成:第一,聚集更多科学技术成果的新主导产业替代原来的主导产业,为新产业结构小形成奠定基础。高层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大优于日趋失去活力的主导产业的作用。第二,新的主导产业不断为传统产业提供新型原料、装备和技术。各产业适应新的主导产业不断改进,最后在技术层次上逐步一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的主导产业的横向关联效应使整个产业结构围绕它实现逐步优化。

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上形成以粮仓、煤山、油库、林海、重机组成的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资源型、重工型特征。但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该地区资源无偿调出,过度耗费,重要资源现已消耗殆尽,加之深度开发和加工利用不够,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高级化的新兴产业目前尚未形成。另一方面,不可持续战略实际上仍在以新的形式继续发展,表现为依靠大投入下的强化开采来维持经济总量的扩展。高成本的强化开采必定带动总体效益水平急剧下降,经济总量的扩张掩盖了即将到来的增长断代危机。如这种战略趋势不能得到根本扭转,即使2010年规划设想得以实现,经济总量实现扩张之日,亦可能是持续发展的临界点到来之时。同产业结构高位地区相比,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依托。近年来,在国家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东北地区在产业链条中处于起点低位,产业的前向连锁效应大而后向连锁效应小。产业结构的低层次,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条件,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整体落后。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跨越发展的内在冲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跟随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产业结构迅速升级,这为推动老工业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两种类型,即发达地区为捍卫其领先地位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地区为赶超先进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为此,以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为重点,扩大软件、信息和服务业的比重,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这无疑对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因此,抓住机遇,引进先进技术,更新改造现有企业和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机遇。

1.东北地区落后的科技竞争力使主导产业面临转型的压力

东北地区整体竞争力从改革开放前的领先地位逐渐落后。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产业发展缺乏创新,革新步伐缓慢,产业发展只满足于政府垂直分工,在竞争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旧产业更新速度慢,新产业迟迟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优势地位,与后发地区差距日益扩大。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硬约束机制,一直没有偏离这一路径发展演变,而且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在改革开放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就使产业结构一旦走入了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另外,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落后地区,必须科学认识产业发展的规律,利用产业政策和政策手段,达到发展的目标。目前该地区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缺少科学依据,运动化、盲目化,很少针对产业进行分析。经济分析方法往往停留在量的方面,经济政策多与产业无关,与产业发展不可分离的科技的发展往往追求所谓的成果而与产业发展脱节。

2.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腾飞,主导产业尤其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上,国家实行的是先沿海后内陆的发展战略。几十年的政策抉择,使沿海地区主导产业迅速崛起,带动经济社会整体性快速进步。同东部地区相比,东北老工业基地无论从产业的基础设施、企业转轨状况、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人口素质都远远低于东部。如果想快速赶上先进地区,按照常规的发展战略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东北地区在发展步伐上已经处于劣势。面对发展步伐更快的东部,东部地区主导产业只有以更大幅度的跨越才有赶上东部的可能,国家提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从资金政策上向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倾斜,这是产业发展难得的机遇。东北老工业基地应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完全可以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跨越式发展起来。

3.加入WTO使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贸易自由化,使以往靠关税壁垒保护的传统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达地区成功地实现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开放战略,通过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加快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是,落后地区大量引进技术的时期,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外国技术将进一步加强应用方面的垄断地位。在技术转让方面出现了更多的限制性商业做法。今后我们不得不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才能获得外国先进技术供应。并使某些长期以来靠仿制为主的产业部门面临严峻的挑战。东北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研究与开发压力。

4.新的产业布局亟待形成

产业布局是各个产业部门在地域分布中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从静态角度看,是区域内已经形成的产业空间结构状态,是现实的;从动态角度看,又是各产业在现有结构形式下的重新分布,是运筹之中的东西。现实的产业结构是以往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产业布局规划的结果,又是今后重新规划产业结构的依据和出发点。研究东北地区产业布局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根据该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的特点,以及产业发展演进规律的基本要求,着眼社会经济合理和长远的繁荣发展。老工业基地首先用生产率上升、市场率扩大、就业增长率、产业波及率等量化指标确定战略产业。产业发展路线应该是:从轻工业到重化工业,到加工组装,结构有序地按照规划路径,达到发展目标。朝着自己消化低附加值产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目标迈进,赚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利益。

经济由产业组成,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过程,都必须通过主导产业来体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应选择感应度或依赖度高,在较长时期内紧缺程度大和难以替代的、带动性强并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产业。目前,由于资源使然,发展同农业联系最紧密的轻工业具有比较优势,同等数量的投资更能解决劳动就业和拉动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而老工业基地在重工业体系中,拉动粮食等农副产品的力量极其弱小,多是支撑国家重点产业结构的产品。东北地区缺乏资源型相比较优势的产品,必须去创造比较优势,脱离现实泛泛空谈经济发展,盲目构造产业升级类型,只会迷失正确科学的产业发展方向。

四、东北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主导产业的跨越是采用技术进步的超常规形式。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产业技术跨越的主体不是一般性的任何产业主体,而是特指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后技术产业群的主导产业。其对策是:

1.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跃进战略的理念

第一,针对技术落后的产业群。东北地区主导产业技术跨越的主体是居于落后地位的主导产业群,其前提是存在技术上的落差。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跨越和跃迁主要是落后产业的技术升级。第二,塑造开放的系统结构。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开放系统是为了能够从外部获得技术转移。开放系统不同于封闭孤立系统,原因在于,系统与外界技术的交换,会使系统进入高层次的相对有序状态。东北地区落后的技术产业系统只有不断从外界吸收技术流,才能产生技术的跨越。第三,激发“跃迁”冲动和技术吸纳力。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后状态产业跃迁的浓烈愿望是主导产业技术跨越的内驱力,而且对技术的吸纳能力是技术跨越的假定因素。因为吸收是吸收现有知识从而产生创新的能力。体现为科技人才的素质和结构、科技技术、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第四,培育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能力。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能力是东北地区技术跨越成败的关键。因为主体先通过技术模仿、技术跟踪才能培养起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达到跨越的目的。东北地区实现主导产业的跨越,关键是产业主体的技术跨越能力。包括源头的科技资源、教育水平、经济实力、制度设置等。

2.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构造的良好奠基

第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工业体系,综合势力明显增强。在政府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加强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政策的落实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为主导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基础产业的长足发展,基本消除了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瓶颈。农业制度的创新使得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现出来,可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而较高的储蓄率为主导产业建设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第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来源。在21世纪,许多科学技术项目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生物技术领域已提前出现创新高潮,基因操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已经到了应用阶段。另外,新材料技术正在引发新的产业革命。科学技术为东北地区主导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技术资源,使尽快缩短东北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技术差距成为可能。

第三,经济体系的建立为东北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动力。在我国,市场体系已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一系列有利于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的技术、人才、金融等体制环境已经成熟,为保证黑龙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保证。

第四,自然资源优势是老工业基地优势形成的基础,在全国自然资源丰度排序中石油、森林、耕地、商品粮居于全国前列。基于资源优势基础上的以资源产业为主和相配套的重机械工业的产业优势,构成老工业基地优势主体,也应是支撑该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迄今为止,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仍然在全国工业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3.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选择的对策建议

主导产业是根据对产业所处的战略地位进行分类时形成的概念。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同该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同的道路和形式。依赖该地区资源禀赋,有些资源匮乏和开拓市场需求的产品逐渐形成在该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主导产业跨越式发展不是按照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渐进运行的,而是一种超常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跨越承认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的可超越性。必须认识到,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东北老工业基地新的主导产业不是骤然产生的,他总是在旧产业结构中就已萌芽。如纺织业,在自然经济中就已形成,只是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它才加速,最终取代农业而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东北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状况说明该地区主导产业的跨越条件已经具备。

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的跃迁必须经过两个阶段完成:第一,聚集更多科学技术成果的新主导产业替代原来的主导产业,为新产业结构的形成奠定基础。高层次产业结构对东北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大优于日趋失去活力的主导产业的作用。第二,新的主导产业不断为传统产业提供新型原料、装备和技术。各产业适应新的主导产业不断改进,最后在技术层次上逐步一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的主导产业的横向关联效应使东北地区整个产业结构围绕它实现逐步优化。

主导产业的现实选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现实的主导产业是以往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产业布局规划的结果,又是今后重新主导产业选择的依据和出发点。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资源的特点,以及产业发展演进规律的基本要求,着眼社会经济合理和长远的繁荣发展。首先用生产率上升、市场率扩大、就业增长率、产业波及率等量化指标确定主导产业。产业发展路线应该是:从轻工业到重化工业,到加工组装,结构有序地按照规划路径,达到发展目标。朝着消化低附加值产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目标迈进,争取未来赚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利益。

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先发展的产业是感应度或依赖度高,在较长时期内紧缺程度大和难以替代的、带动性强并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产业。目前,由于资源使然,发展同农业联系最紧密的轻工业具有比较优势,同等数量的投资更能解决劳动就业和拉动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重工业体系中,拉动粮食等农副产品的力量极其弱小,支撑国家重点产业结构的产品强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没有资源型相比较优势的产品,创造比较优势,脱离现实泛泛空谈经济发展,盲目构造产业升级类型,这样只会使东北老工业地区迷失正确科学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确定带动型的主导。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和措施,扶持诱导经济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带动新的部门之间的均衡,推动产业结构在合乎规律的转换中求得发展速度和效益,形成后发地区的赶超战略。

参考文献:

[1] 扬成军.资源缺乏环境恶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新华网,2004-09-23.

[2] 于刃刚,等.主导产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辜胜阻.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4] 祖强,肖平.二十一世纪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J].唯实,2001,(7).

[5] David B.Audretsch,Industrial Polic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Edward El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8.

[6] Oliver E.Williamson,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The Free Press,1998.

上一篇:嘉兴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下一篇:再论中国封建社会宏观经济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