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引入交通社会学教学的可能

时间:2022-04-02 04:05:37

浅议引入交通社会学教学的可能

从阐释交通社会学的学科意义和视角入手,提出了交通社会学教学的若干重点,并倡导适时将交通社会学引入高等院校的社会学教学。交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交通社会学的意义日益彰显。

交通问题交通社会学交通结构交通问题与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相伴生,国际大城市在经济腾飞阶段都经历了严重的交通问题。但是,交通问题又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直接关系民众切身利益,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近几年,在社会学的研究中,“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研究逐渐引起了学界的注意。由此,将交通问题引入社会学研究的视野,从社会建设或民生角度来展开对交通问题的研究,也就日显必要。与此同时,在社会学学科的教学体系中,秉承交叉学科创新的可能性,将交通社会学(对交通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纳入高等院校社会学的教学,亦有了可能。

一、交通社会学的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看,第一,交通问题是当前大城市社会问题的热点和难点,研究交通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性,而将交通社会学引入教学,体现了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紧密相连的宗旨;第二,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交通问题,可以将社会学课堂讲授的实证研究方法运用于对交通问题的调研,有利于探求交通问题的症结,并深入理解交通给人类生活方式带来的种种影响;第三,研究交通社会学,提出优化交通结构的具体设想,对政府制定交通政策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北京打造“宜居城市”,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北京近些年出台了诸多缓解交通拥堵的举措,但成效有限。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看似自成一个系统,实则解决交通问题需要从更大的社会系统入手,而交通社会学恰恰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从理论意义上看,第一,当前交通社会学研究在以往“社会系统论”的基础上,可更加侧重从社会建设角度来理解交通。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而交通问题作为重大民生问题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显得尤为突出。将交通问题纳入社会建设的考虑范畴,扩大了了社会建设的理论关照对象,对于我们全面理解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第二,对交通问题的分析,交通社会学将采用“结构分析”的研究进路,将交通结构作为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析交通结构的优化对交通发展的影响,以丰富社会结构的内涵,同时拓展交通社会学理论宽度。因此将交通社会学纳入社会学的研究和教学,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交通社会学的学科视角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产生了交通,但是对交通的深入研究却是19、20世纪的事。较之其他学科,交通学科的综合性很强,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也尚不充分,交通理论主要散布于工业理论、经济学、城市研究、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的研究之中,从社会建设或者从更广泛的社会学角度来研究交通在国内外文献中比较少见。当前国内外有关交通问题的研究,主要将交通作为“国计”问题,其重点在于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影响,忽视或者轻视了交通问题的“民生”意义。然而,交通问题不是简单的“国计”问题、经济问题、管理问题,作为社会系统的大动脉和重要的社会现象,交通具有鲜明的社会公益性,交通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因此从社会建设的视角来理解交通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国外社会建设的研究中,社会建设常常和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政策等联系在一起,研究关注点在于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对交通问题的研究常常被排除在外。不过,在更宽泛的意义上,社会学对交通的研究却早有涉足。目前,对交通的社会学研究具有开拓性的一篇文献是1967年美国《社会问题》期刊上“迈向一种公共交通社会学”一文,该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公共交通对城市生活方式的重大影响,也是第一次明确了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交通应将着重点放在公共交通上。沿着这一思路,国外交通社会学的研究多年来将交通作为一个整体变量来考察交通因素在社会生活的作用,如交通对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的影响。但是,交通本身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整体,交通的内部结构常常处于变化之中,例如,公共交通占交通总量的比例在不同的城市就不一样,道路分布规划情况在各个地区也千差万别。因此,传统交通社会学在关注交通的宏观社会影响时,忽视了交通结构这一研究交通的微观视角。

在国内相关的交通社会学研究中,陶宝良1993年最早提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城市交通,2000年管楚度的《交通区位论及其应用》一书则研究了交通区位理论以及用它进行交通建设的规律,2001年黎德扬等人的《社会交通与社会发展》一书从宏观角度研究了交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002年谷中原的《交通社会学》一书,较全面研究了交通与社会系统内外要素之关系,力图构建交通社会学研究体系,这也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的交通社会学教材。除了上述从社会学宏观视角来研究交通之外,国内学者们也应用社会学来研究一些具体的交通问题。例如,在农村交通方面,谷中原分析了交通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以及近年来山区农民的交通出行状况和农民的交通消费结构发展趋势。在城市交通方面,李强从人口、城市布局、发展公共交通、有轨交通四个方面探讨了解决北京交通问题的“治本”建议,郑也夫从合理的交通习惯提出打造北京交通软件。

综观上述研究,目前从社会建设或社会学来研究交通问题,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进展明显。在理论方面,学者们对交通社会学的内涵、外延以及研究对象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并在管理学、经济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交通社会学的理论架构。在实证研究方面,出现了不少有关中国交通发展方式的实证研究,关注的问题也比较广泛,如交通与消费、交通与道路、交通与环境等。因此,只要加以整合,交通社会学可以在未来的社会学研究和教学中形成一支新生力量。

三、交通社会学教学的重点

当前,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交通领域的专业人才大多是由机电制造、交通运输、建筑工程、信息通讯等学科培育出来。与此相对照的是,社会科学在交通专业的人才培养上,还非常的不足。这种教研状况和格局,与交通的社会地位、社会属性都不相适应,不利于交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那么,在交通社会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中,教学的重点可以呈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从宏观角度,交通社会学的教学重点是展示如何从社会建设、民生的角度理解交通,探讨交通发展如何和市民的需求相结合。交通是否能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交通这个子系统的运行顺畅,同时也关系整个社会体系的良性运行。同时,社会发展中的交通变量,也会影响到人类生活方式、组织方式、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

第二,从微观角度,交通社会学的教学重点关注交通的结构,从出行结构、流量结构、空间结构、时点结构、资源配置结构等角度来分析交通,通过与国外类似特大城市的对比,提出交通结构优化来治理交通拥堵等问题。在这里,“结构分析”的研究进路要着眼于分析新型交通运营机制的建立。

第三,交通社会学教学的其他侧面。首先,交通行为的社会特质,即专门阐述人类交通行为的社会功能、交通发展的社会条件等。其次,交通文化,即人类在创造和发展交通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包括和交通有关的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符号文化、科技文化等。最后,交通行为,即交通参与者间的关系,包括行人行为、司机行为以及相关的交通管理部门的行为。

第四,交通社会学的方法教学。交通社会学的方法主要沿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对交通问题的探讨中,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这些社会学常用的调查方法都可以应用到。交通问题这一新领域,使得传统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有了新的试验场。

四、小结

交通社会学是一门新生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近些年研究工作有所起色,但其在教学上的热度还远远不及研究的兴起。一门新学科的建设,既需要有研究的推动,也需要有教学上的传承。因此,适时将交通社会学引入高等院校的社会学教学,乃至整个交通大学科,才能让更多的师生能接触到这门新兴学科,并推动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谷中原.交通社会学.民族出版社,2002.

[2]李强.从社会学看北京的交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4).

[3]Yago.“The Sociology of Transportation”.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3,(9).

上一篇:高校学生奖助社团管理和建设探析 下一篇:浅谈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