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的转变风波

时间:2022-04-02 02:37:06

【案例】

正是放学做值日的时间,值日小组长撅着嘴气呼呼地来到办公室找我:“老师,毛毛又逃走了!这个学期他都逃了N回值日了!”值日组长告诉我,今天大家发现毛毛又准备溜回家,于是,他们藏起毛毛的饭盒试图阻止,谁知毛毛大发雷霆,在大声吼叫的同时,不断敲打课桌,吓得同学们赶紧归还饭盒,任由他回家了。

这个学期,班级开展“值日明星小队”评比,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可是,唯独这个毛毛依然我行我素,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小组是否能夺得值日红旗,同组的同学对他很有意见,可又拿他没有办法。

第二天,我把毛毛叫到办公室,严肃地问他:“昨天该你们组做值日,你不知道吗?你又逃了?”毛毛摸着后脑勺,满不在乎地说:“我忘了。”一听这话,我就气不打一处来。这个学期,为了值日的事情,我已经和他谈过好几次,可每次得到的回答,不是“我忘了”,就是“我做完值日就走了”,或者是“我昨天家里有事”。在大家眼里,毛毛是一个“值日生老赖”!看来,要整治这个“老赖”,只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群策群力。

经过考虑,我在班会上组织了一次以“聊聊做值日”为主题的民主讨论。

首先,我直接提出了问题:如果人人不做值日,教室会是什么样?如果人人不遵守制度,班级会是什么样?

同学们认为做值日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品德的体现;值日制度是每个同学都必须遵守的班级制度。这时,我观察着毛毛的反应,只见他低着头,一言不发。

接着,我邀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关于“明星值日小队”评比的想法和建议。话题自然就提到了个别同学逃避做值日的问题上来。没想到的是,同学们对“值日生老赖”逃避值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我也因此意外地了解到以前没有了解到的情况。大家认为,毛毛不肯做值日,一是因为比较懒惰;二是他的家离学校很远,因此怕耽误回家;三是毛毛有一个每天结伴回家的好朋友,为了不让好朋友久等就逃避值日。

也许是因为同学们说到了问题所在,体谅到了他的难处,此时的毛毛虽然还是一言不发,可却感觉有些难为情了。

这时,一个两难问题摆在了同学们面前:一方面是班级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另一方面是有难处的同学需要照顾。对此,同学们形成了两点共识:不遵守制度的同学应该接受惩罚;对有难处的同学要体现“班级是个大家庭”的精神,给予关心。

此刻,我向大家建议实行“温馨红绿卡”制度。经过大家共同商议,“温馨红绿卡”制度规定:向逃避值日的同学发放一张“红卡”以示惩罚,惩罚措施包括补做值日和为班级同学做一件好事以将功补过,对屡次犯错的同学则再要求加写一篇深刻的检讨书;当天值日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申请领取一张“绿卡”,值日组长享有给予持有“绿卡”的同学适当照顾的权力。

班会后,我和班委找到了每天和毛毛结伴回家的好朋友,好朋友当着毛毛的面,表示支持他认真完成值日,再一起回家。与毛毛同组的同学也表示,在冬天天黑得比较早的时候,毛毛可以尽快做完值日后先回家。

终于,毛毛态度诚恳又难为情地表示接受处罚,并作出了“不再逃避值日”的保证,我彻底松了一口气……

反思

1.儿童违反规则的根源有共性也有个性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道德首先表现为一套规则系统,并描述了儿童规则意识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前道德、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三个阶段。11—12岁儿童的规则意识处于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意识里,规则不再是绝对神圣和不可侵犯的,而是被视为由于相互同意而制定的法则。一般而言,具有约束力的规则有两种产生方式。一是通过约束性的交往活动产生,主要体现在成人单方面对儿童提出的并要求其遵守的规则上;二是通过协作性的交往活动产生,这往往以儿童同辈群体的人际交往方式得以实现。第二种方式尤其是11—12岁儿童规则实践的典型表现。

由此,我们能理解毛毛违反值日制度的“难处”:当值日制度与毛毛自身的需求发生矛盾的时候,再加上对劳动本身存在畏难和逃避心理,同时对遵守值日制度缺乏自觉遵守的动力,于是,他习惯性地成为了“值日生老赖”。

违反规则,正如犯错一样,班主任既要看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更要关注不同儿童的个别需求,弄清楚儿童犯错误背后的原因,即既要了解共性原因,也要把握个性原因,只有充分了解儿童,才能更好地施以教育引导。

2.民主才能造就权威的制度

一般来说,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各种规则都是由长辈、领导或老师单方面制定。儿童所需要做的是遵守和服从。如果规则的权威性一旦被削弱,它的约束力也将大大降低,同时会给儿童植入“漠视规则”的意识,这将成为班集体建设最大的阻碍。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点明了社会公义的基础,也构成了班级民主管理的基础。而在高年段儿童的教育中,规则的权威性并不能单靠教师单方面的约束性要求得以保障。相反,有趣的是,在单向服从的关系下,权威和服从并没有造成遵守规则的儿童,而是自我中心的儿童———他以自己为中心来看待规则。此时,制度的权威性受到了威胁。如果能使儿童认识到,规则的制定是一个群体正常生活的重要基础,不能屈从于某一个人的意志,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自觉遵守,以民主形式制定的制度才更容易被接受和遵守。案例中毛毛的转变,正是集体舆论在发挥作用,也是制度的权威性来源于民主的充分证明。

3.合理惩罚应和人性关怀相结合

既然是制度,或多或少会限制约束个体行为,对那些常常“不守规矩”的学生,教育不是把他们推向制度的对立面,而是引导他们增强规则意识,逐渐从他律发展到自律,从而自觉遵守制度。

案例中以“温馨红绿卡” 的方式,将合理惩罚和人性关怀相结合,一方面严肃了班规班纪,对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惩罚,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毛毛的特殊情况,用“关怀”了他与规则之间的矛盾,最终引导他转变了行为,自觉遵守值日制度。由此,制定表现出充分尊重与关怀学生的人性化的措施,也是规则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上一篇:告别“同居”的烦恼 下一篇:相反笛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