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意识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初探

时间:2022-04-01 11:47:35

创业意识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初探

【摘 要】高校大学生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其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管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应该主动适应大局形势的变化,以创业教育为载体,以创业意识为导向,在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创业意识 创新 高校学生管理 策略 创业实践能力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引下,创业高潮此起彼伏,创新氛围日趋浓烈。作为国家生力军和民族希望的在校大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强、思维迅速敏捷、创新灵感丰富、创新热情高涨等特点,必然要紧跟时代步伐,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学生管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不应只扮演其他职能工作的保障性和支撑性角色。尤其在信息化时代,伴随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新兴技术的涌现,“95后”大学生的特色凸显,以及社会对人才创新性的更高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主动适应大局形势的变化,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在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进行有益探索。

一、以创业意识为导向,丰富学生管理的工作内容

(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基础;反过来,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又直观反映并深刻体现其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创业意识导向的学生管理工作强调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在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中另辟蹊径,锲而不舍地寻求突破和解决方案。要教导学生在规划设定人生目标时懂得平衡与取舍,在强调金钱物质收入的同时也要更加明白非物质目标的价值所在。其次,创业之路本身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风险的过程,学校在创业教育中要让学生深刻体会“风险无处不在”这一现实状况,使其树立敢于承担风险、科学管控风险的意识。另外,在传统的人生观教育中,我们强调集体主义,集体和社会弱化了个人的差别,个人是被动的;而创业意识主导的人生观教育更加强调社会和个人的意义都取决于市场的认同,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鼓励个人把握时机,充分发挥个人潜质,实现人生价值。

(二)健全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塑造

创业是艰辛曲折的过程,成功与失败参半,对创业者的心理素质要求极高。具备坚强的意志,能够经受挫折和失败,忍受孤独和寂寞,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等,这些都是创业者必备的品质。反观在信息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外界信息,对新鲜事物的接纳程度较高,但由于大部分为独生子女,有家中长辈的宠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自尊、自强的意识,多数学生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挫折和磨难,创业、竞争意识淡薄,意志比较脆弱。因此,在创业意识导向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自立、自强、自主、自信精神的培养,使他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面对创业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艰辛,克服不良心理障碍,不断完善健全人格,逐步培养创业所需要的健康心理品质。

(三)领导力与协作力的锻炼

竞争与合作作为市场经济中永恒博弈的两种力量,在成功的创业中同样意义重大。一支高效的创业团队,一位能带领团队前行的领导是成功创业的两大法宝。因此,在创业教育中要特别强调创业者的团队意识和领导能力的培养。然而现实中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普遍追求个性张扬,自主意识强烈,但合作精神明显滞后。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重视对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以及学生领导能力和宏观思维的锻炼。可以通过开展模拟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分组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评价标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创业情景模拟操练中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

二、以创业意识为导向,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倡导教学科研管理的协同合作

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思维训练不够,创造性明显不足。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学、科研、管理等部门需协同合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共同搭建平台。学生管理部门可以联合教务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制定一系列制度,在学生创新创业科技项目申报、审批立项、经费支持、项目跟踪管理、专利申请与成果转化、创业创新活动的学分互认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制度保障和活动空间。此外,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应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科技协会、设计协会、发明协会等社团组织,吸引大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参加。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组织专门的创业导师团队,建设创业基地,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学生管理人员与创业导师角色的融合

传统的学生管理人员在自身的角色认同过程中仅仅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日常常规工作管理者,视创业教育为专业教师的任务;而创业意识导向的学生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管理人员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融入创业导师这个新的角色中来,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创业知识的积累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参与SYB和KAB等成熟的创业教育培训模式,深入企业实践等途径来提升自己的创业导师资质水平 。

(三)“互联网+”思维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今天的学生管理工作既打破了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与课堂教学工作的界限,也打破了虚拟空间和现实场景的界限,甚至打破了八小时工作时间与八小时工作以外活动的界限。因此,学生管理人员在这种新的情景下,要因势利导,多鼓励学生加入到网络虚拟公司的创立与运营中,也要鼓励学生学会操作一些企业经营方面的沙盘软件。目前,电子商务创业方兴未艾,淘宝、拍拍等网络创业平台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阵地,要结合对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步入良性的学习成长轨道。

三、以创业意识为导向,促进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能力培养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维持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相较而言,比较忽略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而这又恰巧是创业意识中最具原动力的构成因素。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意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业设计大赛、“挑战者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一个重要前提便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观察、思考和积累,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现背后隐藏的问题,并且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社会服务作为高等院校四大功能之一,也体现在其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生要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了解社会和把握社会的脉搏就显得尤为重要。任何脱离社会发展需求,违发展规律的创新都将以失败告终。高等教育从专业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从师德师风到管理体制,都应该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保障。学生管理部门则应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方面承担更为具体和直接的任务。高校应该积极拓展与相关专业企业、单位和机构的合作交流,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等不同特点,推荐他们到相关机构进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创新创业实施路径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加强与企业等社会机构的联系,积极参与机构的各项活动,将其产品和服务引入校园。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了解企业具体的运营模式,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营销、策划、沟通等创业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丁养斌,杜宴会.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对陕西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26(01):7-8.

[2]高明.高校二级管理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124-125.

[3]刘晓光.论校园创业文化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04):148-151.

[4]于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科教文汇,2015(12):10-11.

上一篇:试论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下一篇:浸入式模式下实景英语教学的探索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