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时间:2022-04-01 09:40:43

我院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上报的7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 涉及药品种类、抗感染药类别、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在年龄比例中,60岁以上人群发生ADR最多,有36人,占51.43%,男性患者有27例,占38.57%;女性患者占43例,占61.43%。静脉滴注41例,占58.57% ,口服药物29例,占41.43%。抗生素类37例,占52.86%。ADR累及器官多为皮肤及其附件,占37.1%。结论 应加强和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为了加强药品上市后的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测,卫生部于2011年4月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ADR报告70例,其中门诊62例,住院部8例,男性27例,女性43例,年龄5~87岁。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均已痊愈,无死亡病例。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 涉及药品种类、抗感染药类别、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资料 在年龄比例中(见表1),60岁以上人群发生ADR最多占51.43%,男性患者有27例,占38.57%;女性患者占43例,占61.43%。年龄5岁~88岁,平均年龄57.6岁。

2.2 ADR来源 ADR报告来源于三个科室,分别是西医门诊58例,占82.86%,中医门诊4例,占5.71%,住院部8例,占11.43%。

2.3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有10种(见表2),占比率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抗生素类9个品种共37例,占52.86%.分别是喹诺酮类18例,大环内酯类8例,氨基糖苷类6例,头孢菌素类3例,青霉素类2例。中药制剂9个品种共13例,占18.57%。心血管系统4个品种10例,占14.28%。

3讨论

3.1 重视老年用药,实行个体化用药。在年龄比例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ADR最多,占51.43%[2,3],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易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且多数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合并用药增多,发生ADR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4,5]。应特别重视老年患者的用药,详细询问用药史,减少因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掌握老年人用药的剂量,尽可能做到个体化给药。

3.2 在ADR的来源中,主要是医生上报,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对ADR上报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应加大ADR的宣传,加强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3.3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抗生素是引起ADR的主要药物,占52.86%。抗菌药物在医疗机构用量较大,不良反应增多[6]。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是抗生素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类。因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口服注射吸收好、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迅速、耐药性少,无需作皮试即可使用,故临床的使用率高,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着增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头痛、眩晕。我院老年患者占多数,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要慎重适当减少剂量,因喹诺酮类药物主要经肾排泄,老年人肾血流量明显下降,药物排泄相应减少,同样的剂量会造成体内药物浓度增高。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有指征方可用药,防止滥用,降低用药风险。

3.4 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位居第一位,占58.57%,口服给药为41.43%。静脉给药方式相对于其他给药方式更易引起ADR[7]。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可能引发ADR,提示医护人员应注意正确的静脉药物配制、操作,避免因药液配伍不当、浓度过高、配制液体放置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等引起的不良事件[8]。

参考文献:

[1]贾立华,刘洁,高振梅,等.我院17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1).

[2]王海燕,王爱武.我院27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J].2008,5(4).

[3]李世萌,周劲松.药物变态反应好发因素的临床研究.患者因素[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7.6(2):75.

[4]Wolfe MM, Lichtenstein DR, Singh G.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EJM,1999,3(4):1888.

[5]Pagani M, Bonadonna P, Senna GE, et al. Standardization of skin tests for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to oxaliplatin.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8,145(1):54-57.

[6]蒋宇利,冯琳,欧宁.2003年我院4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6):313-315.

[7]杨玉芳,陈龙英,何淑华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9):546 .

[8]凌燕青,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9):698.

上一篇:3种交叉配血方法在输血安全中的应用评价 下一篇: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中测定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