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旅游中的跨文化交际

时间:2022-04-01 07:10:00

遗产旅游中的跨文化交际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拟定并出台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是一次以文化为核心展开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普遍价值的探寻。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种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随着旅游业的盛行,跨文化旅游者越来越多,对遗产旅游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中国自1985年11月2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成为缔约国以来,截止到2016年12月,中国的世界遗产共有50项,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特有的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吸引着大批的跨文化旅游者前来中国观光。但由于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传承的差异势必会造成中西方旅游文化的差异。因此,要想更好地传播中国世界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必须考虑两种文化之间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方面面的差异。

一、相关概念辨析

遗产的文化政治价值一直是国际遗产界公认的和极为重视的。遗产不仅对于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思想文化的传播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也有非凡意义。遗产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独占鳌头。就本文而言,相关概念的辨析有助于更好地阐释跨文化交际在遗产旅游中的作用。

(一)文化与遗产旅游

有关文化(culture)的论述有400多种,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南大的贺云翱教授将其定义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系统”(相对于第一生存系统即自然系统而言)。张岱年先生认为“凡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就本论题的中心观点来论,笔者更倾向于张先生的认识。从这一概念来看,尽管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但有意识的到另一目的地以满足物质或精神的某种需求应该是一致的。所以可以概括地说,遗产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

20世纪50年代以来,旅游因其独特的内涵价值与方式领跑在世界各个产业的前列。世界遗产更是给旅游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是指以遗产旅游(目前主要是世界级遗产)为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所在地欣赏遗产景观,体验遗产文化氛围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获得一种文化上的体验。随着社会的进步,遗产旅游成为一种热门活动,不仅旅游方式呈现出多样性,旅游需求也是多元化的。

遗产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在传播遗产价值中就会产生跨文化之间的交际。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旅游呢?

(二)跨文化旅游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旅游”(cross-culture tourism)指的是暂时离开一种文化的根源地,到另外一种不同文化地的人类活动,重点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是有着显著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进行的具体的交际过程,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人们对陌生文化的体验。田穗文将其定义为“荷载着至少一种文化的旅游者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所引起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简单地说,跨文化旅游就是附加在跨文化活动上的旅游行为关系的总和。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二战后关于世界格局的变化所呈现出的文化多元性的表现,属于社会学的范畴。有人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泛指一切在语言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林红梅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民族成员相互间进行交往的活动,也指同一语言的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交际。胡文仲教授将其定义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从上述定义中大致可以总结出两个要点,第一:交际双方必须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第二:交际双方必须有言语上的交际,而不是简单的指手画脚的比较。

但是事物通常具有两面性。异域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旅游者也会触动异域文化,那么异域文化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跨文化旅游中。因此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成为当今时代遗产旅游领域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因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语言习惯以及个性心理等。这是因为每一种文化都会受到政治、地域、宗教以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呈现出文化独特性。比如说到中国,大家首先就会想到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说到埃及,金字塔则是人人都想探寻的宝藏。然而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思维定性?这是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民族特性,是一种“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以及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社会风俗,因而文化是多元的,异彩纷呈。在跨文化交际中,想要有效地消除误解与摩擦,尤其是遗产旅游中更有效地传播遗产的内涵,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与分析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

东西方的文化背景自古以来就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文化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佛道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既有对宇宙、人类博大的仁爱,又有囤于自身的自持;既有兼济天下的入世情怀,又崇尚归隐自然超脱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既有“仁”的思想作为核心,又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西方文化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则打开了近代文明曙光照射进来的大门,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影响西方文化至深的还有基督教。与中国的追求虚无缥缈意境的佛道不同,基督教教诲民众“人人生而平等”,特别注重自身的权利和自由。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则是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最难解决的。但也正是这种差异引起的碰撞,才可以让不同的文化共同体之间相互学习、欣赏,进而生发出相互尊重、理解、分享、共荣的美好情感。

(二)价值观念

文化背景的差异势必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就会形成适应本土文化的价值观。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地理环境因素与人文历史因素作用的结果。生活在共同地域的社会群体会为了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而形成群体性的价值取向。人文历史因素的作用体现在传统习惯、历史朝代的变迁以及经济发展等影响价值观念形成的历史事件上。中国人的群体价值观表现的是“求稳”,而西方人的个体价值观则表现出“求变”。那么在处理价值观念的差异带来的碰撞的时候,就需要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和公共文化机构在尊重自己历史传统之上去“稳中求变”地平等地看待不同的文明共同体的价值观世界。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理性思考 下一篇:“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高职基础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