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文化视角下陇中农村彩礼现象探析与治理

时间:2022-04-01 01:24:10

礼俗文化视角下陇中农村彩礼现象探析与治理

[摘要]起源于陇中地区的彩礼礼俗是我国传统礼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结构在文化层面的深刻反映。在现阶段,由于原有社会结构的瓦解、现有社会性别结构的失衡和落后文化观念等原因而出现的“天价彩礼”现象,完全背离了彩礼礼俗本身的文化意蕴,对当地农村社会和家庭的稳定造成冲击和挑战。针对“天价彩礼”乱象,需要运用法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整治。

[关键词]陇中地区;礼俗文化;彩礼现象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8-0043-03

彩礼礼俗是缔结婚姻过程中男方向女方赠送彩礼的文化现象,是我国礼俗文化中起源最早、发展最完备的制度、规范和意识形态,历经几千年社会生活的洗礼而不断变革,但其沉淀在民族心理中的影响却一直在发生作用,对农村经济社会特别是婚姻家庭生活产生着持续影响。在现阶段的陇中农村地区,不断出现的“天价彩礼”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背离了传统文化发展的正确轨道而发生了嬗变,对农村社会和百姓生活造成冲击和挑战,许多家庭为此背负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直接影响着婚姻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因此,以现实生活为主题的礼俗文化研究,需要正视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文化缺失和断裂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笔者通过对该区域彩礼现象的调查了解,尝试从文化视角探讨深根于乡土社会土壤之中的彩礼现象,从社会结构层面揭示彩礼产生的根源,为治理“天价彩礼”、构筑风序良俗提供应对策略。

一、彩礼礼俗社会根源评析

彩礼在陇中地区的渊源,最早见于《诗经》中的“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是说周文王在纳征后,择吉日良辰亲自到渭河之滨迎娶太姒。由此可见,3100多年前的陇中渭河流域即存在彩礼婚俗。探究彩礼现象之所以能沿袭数千年并对民众生活产生持续影响,其根源在于长期而稳定的社会结构及传统习俗文化观念。

(一)社会结构因素及观念影响

从社会结构上,彩礼存在的决定因素在于我国长时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结构。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在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劳动力结构中,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男子所承担的生产任务要比女子更为繁重和艰巨,因而在家庭中享有支配权利和居于主导地位,而女子则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丈夫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远远高于妻子。在相对封闭的情形下,社会能够为女性提供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十分有限,衣、食、住、行主要依靠丈夫提供而不得不成为被供养者。于是便形成了以夫权制为核心的基本社会结构。反映在男女婚嫁中,衍生为聘娶婚,婚姻缔结之始,男方向女方交付一定数量的金钱和财物,女方收到男方钱财后将女出嫁,表明女子就是男方用财物换来的附属品,这一交换过程一开始就使女子在婚姻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彩礼是小农经济社会中夫权制下聘娶婚的必然产物。从婚姻伦理观念上,“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是我国习俗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基础,也是聘娶婚制度下的基本婚姻伦理和原则,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付出和收受彩礼便成为天经地义,女方把收取一定数目的钱财作为结婚嫁女的必备条件,男子娶妻必须付出一定钱财偿还女方父母的养育费用,这是古代彩礼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彩礼现象评析

如果仅从经济意义看,彩礼的确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一种补偿,是对女子劳动力转移的补偿,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婚姻买卖的特性。但如果从社会视角看,彩礼作为社会现象,蕴涵的社会功能是一种内化于老百姓生活中的对待婚姻问题的行为规范,而且这种婚姻行为模式被普遍接受和认同,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作为确定亲缘关系的介质,赠送或接受彩礼的行为等于明确和宣告了婚姻关系的确立,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对男女双方都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对男方而言,彩礼表达的是一种承诺、诚意和担保;对女方而言,除却补偿成分外,也得到了婚姻保障,可有效降低因男方可能退婚而造成的信誉损失风险,同时也意味着女子角色的即将转换。从这个意义上讲,彩礼对以后婚姻关系的稳定有着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再从文化视角看,虽然彩礼在外表上表现为钱财,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形式,都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表达,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家庭财富,象征着荣耀和体面,也是对男女双方价值和地位的肯定。由此可见,彩礼的社会和文化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这就很好地诠释了当今社会虽然小农经济结构早已不复存在,但彩礼礼俗却作为一种文化积淀传承下来的缘由。

二、陇中农村彩礼礼俗分析

陇中地区属于古籍记载的文王迎亲的渭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重要习俗文化的发源地,经济以农业为主,属于欠发达地区,同时又保持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十分讲究礼数和礼俗,彩礼礼俗在民众心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近些年来,彩礼数目不断攀升,许多村庄出现的“天价彩礼”现象,对当地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天价彩礼”现状

陇中的彩礼礼俗,各地略有差异,但彩礼数目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间,却不约而同地呈现出惊人的飙升势头。20世纪80年代初,彩礼总额大约在400~600元,90年代初为3000~5000元。进入新世纪后,正常的彩礼支出为三四万元,同时分化趋势明显:集镇、河谷川台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相对稳定,偏远贫困山区村落直线上升,八九万元的高价彩礼不断出现,以致超过10万元的彩礼已是普遍现象,15~20万元的“天价彩礼”见怪不怪。事实上,陇中地区201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1980年,增长了73倍,①而彩礼数目上涨幅度在300倍以上,远远超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一般农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二)“天价彩礼”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彩礼现象的产生源于当时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当今陇中农村出现的“天价彩礼”现象也必然与社会结构的失衡与思想观念的畸形发展有关。

其一,农村原有社会结构的瓦解。改革开放前,陇中的农村社会结构十分稳定和相对封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除了每年夏初到陕西关中地区“赶麦场”外,其余大部分时间被紧紧地捆绑在土地上,很少有与外界交流和交往的机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大批剩余劳动力离开乡村涌向城市,从事着做生意、打工等各种“务农”之外的工作,乡土社会结构的根基开始动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陇中农村兴起了砖瓦厂、各种类型的加工厂等乡镇企业,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乡镇企业从事低层次的工业生产劳动,人口大量流动,农村城镇化随之崛起,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传统的乡土社会结构终被瓦解。反思这一过程,由于用工需求的层次较低,多以体力为主,因而外出务工人员以男性为主,逐步形成了“男人外出务工,女人在家务农”的新模式。人际交往机会的增加、思想意识交流的增多、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夫妻长期分居可能造成的感情淡化等,对传统的婚姻关系造成极大的冲击。而此时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仍处于相当弱势。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该区域离婚情况明显增多,至90年代中期,离婚数量已占新中国成立后50年离婚总数的一半。②同时,农村青年男子外出打工中因遇到爱情而悔婚、退婚的情形不断出现,婚约无法得到法律保护,通过索要高额彩礼换取保障,就几乎成为预防婚姻儿戏化的唯一选择。当然,在彩礼演变的过程中,这种情形存在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当社会性别结构失衡时,情况便迅速出现了逆转。

其二,社会性别比例的失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计划生育政策干预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离国际社会公认的102~107通常值域,1995年达到了122.65的峰值。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全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是116.9。此后虽然呈现下降趋势(2008、2009、2010、2011和2015年分别为120.56、119.45、117.94、117.78和113.51),③但仍属于异常值域。说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是一种全国性的普遍现象。甘肃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幅度较小,1982、1990、1995(1%人口抽样调查)和2000年分别为105.46、111.73、110.15和116.28,④但城乡差异十分明显,陇中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以定西为例,1995~2004的10年间,定西乡镇出生人口性别比149,远高于城区的124。⑤个别村庄甚至连续几年内出生的计划内二胎中没有一个女孩。说明“男多女少”的社会性别结构矛盾在贫困的陇中农村地区更加突出,接近七成的本地女青年外出打工不愿回乡成家,适龄男青年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婚姻挤压,而女性则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在婚姻关系中由被动变为主动,要钱要车要楼房,女方择偶要求越来越高,婚配条件越来越苛刻,成为“天价彩礼”的直接推手。

其三,落后文化观念的助推作用。首先,陇中农村家庭偏好男孩的倾向十分明显,固然有男子是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客观因素,但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七成以上的家庭仍抱守着“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的信条,把索要彩礼当作对父母养育的补偿。即便是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也出于攀比、炫耀、爱面子等陈规陋习的影响,哄抬价格,对天价彩礼推波助澜,问卷调查中出于面子原因索要高额彩礼的居然占到六成以上。其次,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不断刺激着人们对金钱的欲望。随着农村内部贫富差距的扩大,彩礼成为社会财富在家庭之间转移和转嫁经济负担的手段,地方愈是贫瘠,彩礼的价码就愈高,同一村落中,刷新彩礼记录的总是那些家境不济的男方家庭。再次,女性的自我意识膨胀和不劳而获观念的作祟,借婚姻敲诈男方家长,为婚后生活作铺垫。个别家庭在索要彩礼的同时,还将男方在城里买房买家具作为附加条件,是为女方婚后在城里打工作谋划。

(三)“天价彩礼”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

“天价彩礼”明显背离了传统习俗的文化意蕴和价值取向,超越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对乡村文明建设形成直接挑战。

“天价彩礼”给农村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影响了男方家庭正常的生产生活。彩礼是全家8~10年收入的家庭占三成左右,“因婚致贫”、“因婚返贫”正在蚕食着精准扶贫的成果,成为陇中农村地区脱贫致富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

以彩礼价码为纽带的婚姻,背离了正确的婚恋观,妨害了婚姻自由,严重影响婚姻质量和家庭稳定,会引发诸多的社会纠纷,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一是彩礼引发的民事纠纷增加,一旦发生婚变,容易演变为暴力事件;二是诱发的骗婚案件不时发生,使男方人财两空;三是使拐卖妇女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高价买妻,自己受害的同时又触犯了国家刑律;四是农村贫困家庭青年娶妻难,容易诱发一些犯罪动机,成为农村社会治安的隐患。

“天价彩礼”腐化了社会风气,原来淳朴的乡风充满了铜臭。盲目的攀比和虚荣心不仅加重了父母辈的负担,而且造成财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助长了贪图享乐的不良风气。

三、“天价彩礼”治理策略

从上述可以看出,“天价彩礼”不单纯是文化风俗问题,而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反映。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全面放开二孩生育后,畸高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将会逐步回落,但这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所以治理“天价彩礼”,仅靠道德批判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需要社会和政府积极作为,多层面进行综合整治。

(一)法治手段

目前我国的司法解释对一般彩礼和“天价彩礼”并未加以区分,彩礼的定性、范围及失约后的返还比例存在重大缺陷,对男方显失公平。地方立法和司法机关应通过制定和实施地方性法规纠偏,减轻男方家庭在遭遇婚变后的财产损失;陇中农村畸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说明该地区选择性流产女胎的情况十分严重,所以对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终止妊娠女婴和遗弃女婴的行为应严厉打击,促使人口出生性别比降至正常值域;对买卖婚姻、借婚姻敲诈钱财、拐卖妇女行为依法严惩,确保农村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二)经济手段

陇中各县区均属于国家重点帮扶的贫困县或插花型贫困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当地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利用好这个重大历史机遇,借助甘肃推行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通过实施交通、电力、通讯、广播等领域的扶贫项目,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通过整村推进、异地搬迁等帮扶手段,尽快改善贫困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科技引导、金融支持等措施,发展壮大特色富民产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通过土地流转等改革措施,建构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上,完善奖励辅助制度,对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抑制性别偏好。

(三)文化手段

治理“天价彩礼”,树立文明新风,社会舆论的作用十分重要。文化、广播电视、妇联等部门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教育广大农村青年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婚恋观,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反对铺张浪费、“啃老”和攀比之风。红白理事会等民间组织由于贴近村民生活,因而在移风易俗方面更具影响力和说服力,要发挥好它们在倡导树立健康文明的婚嫁习俗中的作用。

[注 释]

①依据2015年白银、定西、天水三地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而得。

②依据甘肃统计年鉴(1999)计算而得。

③资料来源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家人口普查公报和年度统计公报和有关报道。

④甘肃省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⑤刘永生、杨菊英:《定西市城区1995~2004年出生新生儿性别调查分析》,《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2005年第5期。

上一篇: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 下一篇:我国与国外古建筑群研究保护比较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