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米保护性耕作效益分析看在丹东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2-04-01 07:52:40

从玉米保护性耕作效益分析看在丹东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

摘要: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利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耕作,实行少耕、免耕施肥播种,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而且还能显著提高旱作农业产量。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2005年-2010年,凤城被列为保护性耕作项目示范县,并承担省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一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课题任务,项目分别落实在白旗、边门等7个乡镇进行实施。计划实施面积2005年500亩、2006年2000亩、2007年1万亩、2008年1.5万亩、2009年2万亩、2010年3万亩,累计7.75万亩。几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广大农机推广人员的共同努力,项目实施顺利。项目区平均每亩增产40.07千克,每亩节省作业成本94.5元,累计增产120万千克,总增收节支499.5万元。项目的示范推广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目前该技术已辐射到凤城13个乡镇,2011年凤城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已达5万亩,辐射面积8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仅将项目区的效益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经济效益

1、实施面积及单位面积增产量

各实施乡镇每年都进行实际测产,各项目区2005-2010年每年的实施面积和亩产、对比田产量、增产量及年平均增产量都在测量范围内。2005年最初仅以白旗镇、边门镇作为示范区,从2006年开始至2010年又逐步增加了凤山镇、大堡镇、爱阳镇、赛马镇、沙河区几个示范区,测产结果都证明实施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平均每亩均增产40.07千克。下面仅以2005年和2010年示范区实施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及单位面积增产量列表为代表进行说明。

2、亩节约生产费用

(1)常规播种亩用种量约2.5公斤,精量播种用种量亩需1公斤,每亩节约种子费用=2.5公斤×15元-1公斤×15元=22.5元/亩。

(2)玉米机收每亩需支付作业费60元;人工收获每亩需支付作业费72元,每亩节余作业费=72-60=12元。

(3)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相当于增施农家肥10立方米。每立方米农家肥20元,运费10元/立方米,撒肥费5元/立方米,合计35元/立方米。以中等肥力土壤每亩地施3立方米农家肥计算,每亩节约农家肥费用=3立方米×35元/立方米=105元。

另外,人工收获每亩秸杆折价为30元,深松作业投入为15元。

直接经济效益:保护性耕作可增加收入=亩节约种子费+亩节余作业费+亩节约农肥费用一人工收获每亩秸杆折价一深松作业投入。即:保护性耕作增收=22.5+12+105-30-15=94.5元/亩。

二、社会效益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大量的劳动用工,促进劳动力转移,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出来以后,从事到二、三产业中去,从而加快了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以项目区3万亩地仅机收一项来看,机收获1天可收获40亩,仅需750天,而人工收每亩需1.2个工日,合计:30000×1.2=36000个工日,这些转移出去的劳动工日,从事到二、三产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即:36000天×100元/天=3,600,000元。

三、生态效益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尤其在生态效益方面,对改良土壤、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沙尘暴的发生,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减少环境污染和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大量农作物秸秆还田,避免了因焚烧秸秆而引起的严重空气污染,使大气环境得到改善。同时,由于农田有秸秆碎秆覆盖,可以增加土壤蓄水能力,保住墒情,亦可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雨水下渗,促进作物生长。

(2)增强了土壤的生物活性。

还田的玉米秸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可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使土壤生物活性大大增强。根据草河、白旗、边门等地的测试,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地块的蚯蚓数量每平方米增加1-2条。

(3)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空隙度,促进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培肥了地力,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非常可观。目前丹东市正大力推广该技术,正在向整村整镇推进方向发展。

上一篇:借用小区有限空间 营造优美的园林景观 下一篇:水稻行间自走式打药机作业的经济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