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诸己”对个人自我修养和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4-01 05:17:18

“反求诸己”对个人自我修养和教育的启示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虽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礼,但诸多的文化内容对当代人们的自我修养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面对当前个别青年学生和教师的浮躁情绪,本文从孔孟“反求诸己”的角度着手分析青年学生和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来调整自己在待人接物时的着眼点,以实现自我修养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字:反求诸己,教育,自我修养

【中图分类号】G4

笔者习射已经有三年左右的时间了,记得初次接触弓箭时,在弓箭论坛里常会看到这样的说法:“发而不中,反求诸己”,“射以观德”。射箭不就是一项体育运动吗,强身健体而已,如何能够观人之“德”?最近通过对礼记•大学的阅读及相关资料的查阅,慢慢的对其中的道理有了些理解,结合笔者在生活中对自己以及同辈青年学生的生活状态的反思,于“反求诸己”对我们青年一代的教育以及自我教育有了些许感悟,书之如下,不当之处,大家多多指正。

一、孔孟反求诸己思想初探

反求诸己, 更多的体现在孟子的思想中。从思想传承的角度来看, 孟子“反求诸己”的思想, 直接来自于孔子。孔子明确地提出: “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在《中庸》中,孔子也说过:“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大学》中:“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即,品德高尚的人(君子)要自己先能够做到,然后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不做才能要求别人不去做。

“求诸己”,是孔子的仁德的修养方法,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在道德的修养方面要多要求自己,这也正是大学之道所一直提倡的修身的一种方法,从自身出发,承认主体自觉性的基础上把自己作为道德修养的出发点。从求诸己出发,以至于达到至善的“道”。如此,身修而后可求诸人,对他人进行道德上的感化,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实现《大学》所说的“一家仁,一国兴仁”。

“反求诸己”贯穿于《孟子》一书,是孟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看孟子的反求诸己,我们大体可以得到一下三点认识。

二、反求诸己对个人自我教育的意义。

当前的时代,随着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很有一部分人,尤其是我们青年人,对待事情越来越浮躁,对这个有意见,对那个看不顺眼,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非我之错皆天罪的悲愤,但却从来没有从自身找毛病。再看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虽近些时日多有改善,但还有很多外国人对国人抱有偏见,认为中国人基本还是不文明的象征。柏杨先生为此写过《丑陋的中国人》,其实这并不是歧视,国人也大可不必义愤填膺,只要反求诸己,看看我们中国人在国内国外都做了些什么,这也就了然了。让我们看看早些时候发生在德国的华人区报纸事件:德国报纸是不设置发售点的,只设置供应点,看报的人自觉将报纸钱放到报纸供应点的小箱子里。但在华人聚集区的报纸供应点却经常是报纸被取走而很少有向箱子里放钱的。最终德国人不得不取消了华人区的报纸供应点。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我们在抱怨外国人对我们有偏见之前还是应该“反求诸己”,先从自身找找问题。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当我们要抱怨他人,抱怨社会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先从自身出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自身找出引发问题的因素,及时修改,既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同类问题的发生,也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何乐而不为呢?

孟子说:“ 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那如果我爱人而人不爱我,我敬人而人不敬我呢?我对人施以仁义,其必也对我以仁义,但结果却不是这样的,又是为什么呢?孟子对此的看法是:“我必不仁也, 必无礼也”也就是说还是我对人不够仁爱,不够礼敬。反求诸己者一定要从自身出发寻求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从他人那里。2

三、“反求诸己”在教学上意义

那么,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又应该如何通过反求诸己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呢?首先我们来看个师者的例子吧。

逢蒙学射于羿, 尽羿之道而杀羿。孟子评价此事说: “是羿亦有罪焉。” 他讲了一个事情来说明这个道理。郑派子濯孺子攻卫, 卫派庾公之斯击之。子濯孺子说: “ 今天我的老病犯了, 不能开弓, 我今天一定死了! ”问驾车的人说: “追我的人是谁? ”驾车的人回答说: “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说: “ 我能够活下来了。”驾车的人说:“庾公之斯, 卫国擅射者, 您说得活是什么缘故? ”子濯孺子说: “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尹公之他, 是一个品德端方的人, 其取友授徒也必为端方之人。”结果庾公之斯真的就以“不以夫子之道而害夫子”的仁人胸怀放过了子濯孺子。假设羿能够时时的反求诸己,修正自己的过错,修养自身的品行,以身作则,他的弟子又怎么会以其之道而杀了他呢?说到底,还是羿自身的品行不端,心不正。大学有言:“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教师在课堂中,倘若发现学生有走神、小动作、交头接耳等不良行为时,在及时制止的同时,也应该反思:我的教学哪里出现了问题,是我的教学方法不合适,还是教学策略有问题,抑或是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课下也可与这些学生交流,了解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积极反思,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修改。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教学经验的提升,也有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讲到这里,我们再来看孟子《公孙丑》中的:“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后发, 发而不中, 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以及“射以观德”,就不难理解了。射箭的人,端正自己的姿势而后发射箭矢,如果没能射中目标,不要怨恨射的比自己准的人,而要从自身找毛病,是我的姿势不够稳,还是心中焦躁等等。如果你能在射箭的过程中做到这一点,那你就可以算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别人也可以从你射箭的过程观察到你的态度,你的“德”,所谓“射以观德”即为此矣。

参考文献

 李佳.孟子“反求诸己”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

肖知星.反求诸己的功夫[J].IT经理世界,2005,(10)

杜真强;李葆华.孟子的反求诸己[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5).

上一篇:基于逼真情境的问题解决 下一篇:成效为本的商务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