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贞炳日 流光天壤

时间:2022-04-01 04:49:57

【摘要】岁月变迁,当年据此修造的御书牌额已经荡然无存,近年在京郊怀柔发现的范氏墓碑也只剩下断石残骸。而作为碑额原本的康熙墨迹,能在300余年后的今天还完好无损,实属难能。此作绫本...

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入,书法艺术近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清帝书法,尤其康雍乾三帝御笔,市场表现尤其突出。这一现象的出现,毋庸讳言,并非他们真有天纵之才,临池深功,帝王书法的稀缺性及其背后附属的政治与历史价值,才是藏家追捧的主要原因。

康熙御笔行书“忠贞炳日”就是一件内涵丰富的重要作品。此额作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赐书对象为已故福建总督范承谟。

范承谟(1624~1676年)字觐公,一字螺山。奉天人,隶汉军镶黄旗,大学士范文程次子。作为开国名臣之后,范承谟早年“奋迹甲科,入侍禁林,出典节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弘文院编修,累迁秘书院学士。历任浙江巡抚、福建总督,“成有声绩,著于当官”。承谟工诗文书法,诗宗盛唐,书法颜(真卿)、米(芾)。所著《画壁集》,圣祖亲为作序。另有《长庐集》《浙闽奏议》和《百苦吟》等,后人辑为《范忠贞公文集》。

清廷入关之后,先前借以对付南明政权的明朝降将,势力日益膨胀。为维护国家统一,清廷于康熙十二年作出撤销三藩的决定。时任福建总督的范承谟因察觉耿精忠心怀异志被其囚禁,三年不易其志,最终被耿绞杀,同死僚属50余人。康熙十六年丧还京师,天子震悼,遣内大臣侍卫迎奠,追封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谥号“忠贞”,并先后连发两道谕祭文,御书碑文以赐其家。文中称范承谟“有凛乎不可犯,确然不可夺之节,舍生取义,流光天壤”,将其誉为“古所谓不二心之臣”。

康熙三十四年,福建巡抚卞永誉又以“土民吁建专祠”于福州入奏,康熙乃御书“忠贞炳日”以额其祠。对于范氏后人来说,此举当然属于“万世难遇之恩荣,可为祖宗光宠者也”。联系清帝入主中原之后竭力维稳的统治方略,康熙赐书之举就另有深意了:康熙希望他的臣民无论满汉,都当以范氏父子为榜样,对清廷忠贞不二,死而后已。康熙赐书,在当时政治教化的功能要远大于书法价值本身。

岁月变迁,当年据此修造的御书牌额已经荡然无存,近年在京郊怀柔发现的范氏墓碑也只剩下断石残骸。而作为碑额原本的康熙墨迹,能在300余年后的今天还完好无损,实属难能。此作绫本横披,尺幅阔大,品相完好,硬毫行书四字,骨力刚健,正气凛然,万毫齐发,气势撼人,与范氏的“纯忠劲节”正相表里。正中上方所钤“康熙御笔之宝”朱文方玺,与故宫所编《清代帝后玺印谱》所收印文亦完全吻合。清帝御笔大多深藏清宫内苑,《石渠宝笈》所收之外,少量赐与朝臣者流传外间。该作最初应为范氏后人递藏,从裱工可知后又流入东瀛,今现身国内拍场,无论是对清帝书法,还是对清史研究,都不失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艺术和文献史料的双重价值。

责编 有仪

上一篇:碧琼梳拥青螺髻 下一篇:“姜千里”抑或“江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