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情回归小学作文教学

时间:2022-03-31 08:12:05

让真情回归小学作文教学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学生写的作文内容空洞,情感上要么是“不痛不痒”,要么是“无病”,“虚情”泛滥,“假意”横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使真情回归小学作文,从培养学生兴趣人手,采用多种手段积累和丰富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和呵护学生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一、厚积薄发,于广泛阅读中积累情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石,要想写出精彩、生动的文章,必须要有广泛的阅读基础。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能够逐步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不断地体会文中的情感,积累丰富的情感经验,从而有助于自己今后在作文中准确地把握情感,真切地表达情感。在班级中,我围绕阅读主要开展两个方面的活动。1.开辟“阅读广角”。班级的图书角是学生的阅读家园,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每天的阅读课上,学生徜徉在图书的海洋,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阅读使学生超越时空,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灵更加自由,使他们的情感变得丰富多彩。2.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阅读后,在班级范围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互相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不断积累和提升情感。平时,我引导学生针对同一主题、同一作者或同一体裁进行广泛的阅读,再安排固定的时间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动之以情。于课堂指导中激感

谈到作文,不少学生都会产生些许“惧怕”心理,因为他们看到作文要求总觉得无内容可写,每次都是冥思苦想半天后,再挤牙膏式地完成任务。这种被动式应付作文,既体现不了学生真实的作文水平,也逐渐扼杀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要注重课堂指导,从激感人手,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主动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如指导学生围绕“礼物”进行作文,在课堂上我首先播放录像片断(小华、小珠、小明过生日收到自己的礼物,有喜炊的,有不喜欢的,表情也不尽相同),然后提问:“录像中三个小主人公收到了自己的礼物,他们的心情如何?”学生争先表达。有的说“瞧小华的高兴劲儿,我想他的礼物一定是梦寐以求的”;有的说:“小珠的礼物最平常了,所以她也是无所谓的样子”;还有的说:“小明不喜欢自己的礼物,他的失望都写在了脸上”……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说说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谈谈感受,评价刚才录像中几个主人公的做法。最后再明确作文要求以“礼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我从学生最熟悉的过生日收礼物时的情境人手,用画面链接生活,唤发学生的真切体验,通过描述别人收礼物的不同情景和不同心情,来引导发现自己身上的故事,感受并表达自己收到礼物时的情景和心情。同时,通过故事引导,对于礼物的态度不宜仅仅停留在“喜欢与不喜欢”这个层面上,应该更深地体会到对方的情谊和礼物包含的意义,以及应学会感恩,等等。这样的指导,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学生通过作文也获得了为人处世方面的启迪,从而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尊重差异,于作文评改中保护情感

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充分体现人文性。试想如果学生拿到作文本,总是看到“语句不通顺”、“选材不新颖”等诸如此类的评语,还会有兴趣去分析自己的作文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吗?还能充满信心地完成下一篇习作吗?如此下去,学生的作文又怎么能得到提高呢?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归根到底还是要我们教师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多注重情感的投入。首先是调整好感性和理性的度。教师在评改作文时,千万不能只站在老师的高度,以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学生的作文,这样,就漠视丫学生的实际水平,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情感。当然,适当的理性分析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多给学生一些感性的鼓励和评价。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每次都给学生很高的分数,甚至高得让人无法理解,他每篇都对学生肯定优点,作出高分的说明,学生便乐呵呵地再也不拒绝写作文了。这告诉我们在评改作文时应该站在学生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心态、情感去品味学生的作文。其次是评改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只能扼杀大部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导致他们缺失写作的激情。作文评改时,我们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看到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六年级时,一学生限时作文时写了不足200字的文章交上来,看他努力付出的样子,我给他写评语:这篇作文比五年级时进步可大了,老师很高兴。不过,下次作文可否写得详细一些?后来,这个学生每次作文都有进步。到毕业时,作文水平在班上名列前茅。

真情是作文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抓住各个环节,重视学生情感的积累、挖掘、激发,因势利导、巧妙点拨,让真情在小学作文教学活动中有如溪流汩汩流淌。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拓展路上我们追寻什么 下一篇: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