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治疗的新思路

时间:2022-03-31 05:08:13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2-0151-01

【摘要】查阅相关文献,从胸痹心痛的中医学病因、病机出发,结合我师多年临床经验,探讨胸痹心痛的中医治疗思路。

【关键词】胸痹心痛;治疗

我随师临床多年,吾师学术上主张“气血痰瘀,肾阳不足”,善于应用补肾阳,活血化瘀通络治疗内科杂病。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因病情发展迅速,治疗困难,吾师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治疗胸痹心痛的思路及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论述

关于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早在《素问•调经论》有云:“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是“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则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历代医家对于胸痹心痛给予了详细论述,对全面认识胸痹心痛的病因学、发病学具有深刻意义。本虚标实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大量临床证据证明,冠心病心绞痛除了本虚-心阳虚衰,心气不足外,还有标实的一面。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阐述胸痹心痛之病机,除了阳微即上焦心阳虚衰外,还有阴虚。证诸临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除了心阳虚衰,心气不足外,寒凝、气滞、血瘀亦是重要诱发因素。患者多数年龄偏大,素体心阳虚衰,易感寒邪,阳虚寒凝则不能蒸化津液,形成痰浊,痰浊内盛影响气机运行,可致气滞血瘀,进而形成心脉痹阻。本病初为因虚致实,继而因实致虚,终为本虚标实之证。

根据胸痹心痛的发病特点,现代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以前,这与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变,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关系,气滞、血瘀、痰凝加肾阳不足是胸痹心痛主要原因;同时气血痰瘀是胸痹心痛主要病理产物。其病因病机主要如下: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变化,人们嗜食肥甘酒酪,社会、工作、家庭的压力增大,多数人多坐少动;肥甘厚味、酒酪损伤脾胃之阳,脾虚运化不力,痰浊中生,痰久生瘀,痰瘀互结,痰瘀阻于脉络,发为本病[1]。

(2)体质因素:先天不足、后天羸弱,长期过度操劳,或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虚致肾阳衰微,无以温煦胸中,发为本病。

(3)情志内伤:情志内伤,肝失调达子病及母,肾阳亏虚,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对人体五脏六腑起温煦生化作用,肾阴起滋阴柔润作用,肾阳一虚,脾阳、心阳随之亏虚,气血运行不畅发为本病。

(4)疾病致病:消渴、眩晕病人亦可引发本病。消渴为肺胃肾阴虚火旺,灼津生痰;眩晕,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灼津生痰,痰浊阻络,发为本病。

以上是对中医胸痹心痛的论述,起病本虚标实;本是气血阴阳虚,标实血瘀、痰浊、寒凝、气滞,但总以肾阳虚弱,血瘀贯穿始终。

2 胸痹心痛的治疗

关于胸痹心痛治疗,我师认为,该病总以血瘀贯穿始终,但肾阳不足是其根本,治疗上以温煦肾阳为主,肾阳升,阳气得化,气行则血运,瘀血自消,病难得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日光明,阳气充,阴云何以生,故温阳是其关键,法当加用鹿茸、仙茅、仙灵脾,肉桂等药物治疗。选药旨在补气温阳、活血通络,补虚与活血并用,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相辅相成,才能气助血行,瘀去脉利。在现代病理学,则旨在减轻局部炎症反应,调节血脂载脂蛋白的代谢,改善血液动力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或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活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冠心病心绞痛,多以国标、行标证候为辨证标准。但在临床中,不能完全涵盖临床实践,亦不尽符合动态证候变化规律。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临床本病的发生率,与患者性格、经济状况、社会因素及文化教育也有一定关系,精神刺激及高度紧张可诱发心绞痛,这说明精神因素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原因,肝气郁滞,气机不利是本病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临床证候均在本虚基础上,出现肝气郁滞为标[2]。这又是变中之常法,所谓变者,因饮食的变化、情绪的紧张、工作的压力及环境的改变,不同于以往50年代至70年代间的病证变化。在治疗上尊《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平和”之旨,以标本同治之法确立相应治则。心绞痛按其程度不同临床上必须给予适当治疗,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但对于不稳定心绞痛的中医药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对重症患者的救治,应加强中医药的参与,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寻求起效快且疗效肯定的中药制剂以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心绞痛的疗效。挖掘、整理、提升各专科的治疗经验和特色疗法,对已经形成共识的治疗方案开展多中心临床验证,对中医药治疗的某些优势环节进行专题研究,并评价其疗效,建立规范,推广应用。尤其是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整体调节基础上,注重减少并发症,控制病情进展,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和再灌注损伤等问题,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科学评价具有应用前景药物的治疗作用。另外,冠脉血管介入治疗和旁路移植术均存在较高的在再狭窄的发生率(3%-4%),故促进缺血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健全和动脉血管的新生,即治疗性血管生成是目前心血管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医理论中的“气血相关理论”、“活血化瘀”法等以及某些中药,如红景天、降香、丹参、赤芍等有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入应用研究。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应用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手段,降低发病率,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赵金铎.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24

[2] 梅全喜. 现代中药药理临床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389

作者单位:138000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中医院

上一篇: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及前景分析 下一篇: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分析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