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食时代”的北京食尚

时间:2022-03-31 04:52:12

“副食时代”的北京食尚

翻开《北京志・人民生活志》,跃入眼帘的是自古至今北京人的生活变迁,从中我们寻觅京味文化的源流。探究“副食为主的时代”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传统饮食习惯里,人们总是习惯把食物分为主食和副食两大类。《黄帝内经》中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可见,自古粮食被视为主食,而“果”(水果、干果)“畜”(肉类)“菜”则被列为副食。北京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其饮食风俗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京城风格。翻开《北京志・人民生活志》,跃入眼帘的是自古至今北京人的生活变迁,从中我们寻觅京味文化的源流,探究“副食为主的时代”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北京人的副食,从名扬四海的京城名食中便可窥之一二。随便你一张嘴,就能说出好多提神响亮的名字,“正明斋”的糕点,“月盛斋”的酱牛肉,“天福号”的酱肘子,“通三益”的秋梨膏,“信远斋”的酸梅汤,驴打滚、艾窝窝……要这么挨个说下去,那可就多了。就拿“天福号”的酱肘子来说,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油不回性、浓香淳厚,就连慈禧太后对它也是钟爱有加,列为御膳。“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如今,它们早就融入到这座城市,也融入北京人的生活里。品尝着这些美味,让人忍不住有复临“京城古都”的遐想。

清末民初时,由于贫富悬殊,居民饮食差别很大。官僚、巨商们吃喝极为讲究,而一般市民大多是饥一顿、饱一顿。普通居民粮食支出占食品费用的八成。一日三餐常年是“一天到晚大窝头,老腌萝卜没点油”。副食品对穷苦人家来说,只能是奢侈品了。20世纪50年代,居民食品消费中主副食支出的比例还不及1:1。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食品品种增加,质量也不断提升。北京人食品消费逐渐从“主食型”过渡到“副食型”。经济的发展,物流的便捷,“六百里加急”已成为尘封往事,现在的北京,不仅国内的新鲜食品不再难以品尝,就连国外的奇珍美食,也可以“一睹芳容”。

拿肉制品来说,在大型超市、批发市场都设有生鲜区,几乎都是当日屠宰的鲜肉,可以任意挑选部位和肥瘦。冷鲜肉也开始成为消费者的新宠。肉类品种更趋多样,不仅有加工过的散称肋排、肚片、肉馅、五花肉、肥肠、鸡腿、牛柳等,还有腌、腊、酱、卤、熏、烧、烤、干制等上千种的生熟肉制品。一些真空包装的半成品内莱,如梅菜扣肉、东坡肘子、四喜丸子等,再附上小料,按份包装,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快捷便利。

再谈蔬菜,山野菜、蒿子杆、苦菜这些过去人们看见摇头、难下咽的粗菜,成了抢手菜。大白菜作为“当家菜”和吃应季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四季都可吃到“反季”鲜菜,南方的榨菜、菱白、苔菜等几十种鲜菜被摆上货架。鲜活和绿色食品受到市民热捧,进口菜、无土栽培菜开始摆上餐桌。

笔者在临街的水果摊前,看见面熟的李大妈在买水果。看到我们的到来,她边挑水果边感慨地说:“以前啊,只有老三样,买的时候还得好坏搭配。如今,一年四季有水果,想吃啥就能买到啥!‘钱袋子’鼓了,咱老百姓也得学会消费,懂得生活呀!”水果,是副食的重要元素之一。漫步大街小巷,水果店四处可见,除橘子、苹果、梨老三样外,新鲜诱人的草莓、皮绿瓤红的西瓜、淡绿透白的马葡萄、宛若玉珠的樱桃等也为常见。像美国凤梨、红提、越南火龙果、印度青苹果、泰国山竹等进口瓜果也占据水果市场的一定份额。绿色无公害水果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果品栽培品种已达3000多个。遍布京郊的果园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观光采摘的好去处。

再说那不同品味、不同档次的糕点、糖果、奶制品、饮料以及各种小食品,真可谓目不暇接,应有尽有。人们的饮食观念与时俱进,膳食结构也趋向营养、科学、健康、快捷发展。2008年,北京居民人均食品支出5562元,较1978年增长26.3倍。其中,粮食支出648元,占食品消费比重的11.7%;副食品支出3506元,占63%。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8%,比1978年下降24.9个百分点。

北京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除色、香、味、型外又讲究营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北京以其都城的特殊地位,集全国烹饪技术之大成。这北京菜中,最具特色的要数烤鸭和涮羊肉了。烤鸭分挂炉和焖炉两种。便宜坊以传统的焖炉烤鸭著称;全聚德以创制挂炉烤鸭闻名,各有特色。吃时配以小煎饼和各种佐味调料,如甜面酱、大葱白等,入口脆嫩不腻,鲜美盈腔。涮羊肉之香,古人记述多多,一个源于成吉思汗时代的军营版本较有意思。据说,当时人们的食物主要是以吃羊肉为主,做法是支起一口大锅,把大块儿的羊肉放里煮。一次,军情紧急,需赶快吃饭出发作战,兵士们急中生智,把微冻的羊肉用军刀切成片,往锅中沸水里一汆,捞出后蘸作料吃,本是为了填饱肚子,没想到竞成一道美食。于是,这种做法便保留了下来。现在涮羊肉所用的配料丰富多样,将肉片置于滚滚沸汤之中一涮,暗香盈盈,惹味牵肠。

北京是一座典型的“食尚之城”。旧时有饭庄、饭馆,清末乃至民国时又出现新式的饭店。东兴楼为京师“楼”之首。饭庄一般名“某某堂”,如福寿堂、惠丰堂等。饭馆可分几种“一种叫面食馆,如包子铺、饺子铺、馅饼铺等,专一经营面食;再一种叫二荤馆,指的是猪、羊肉,分汉民和清真馆,其菜仅限肉类,没有鸡鸭鱼虾等;还有一种叫风味馆。如淮扬馆、山东馆、四川馆等。”各有各的风味,各有各的拿手菜。旧时有句口头禅:“逛小市、听小戏、吃小馆”,指的就是这类风味馆。由清八旗兵练兵场改建的东安市场是当时的热闹之地,吃穿用玩等商品都极富北京特色。前门、厂甸、天桥是当时著名的商业街,热闹非凡,茶楼酒肆林立、各种风味小吃云集。老北京上至贵族后裔、官宦子弟,下至城内外平民百姓,无不来此观、玩、吃、买,游人极盛。

漫漫的岁月,物换星移。如今的北京,越来越多各具特色的食街早已成了北京的美食符号,如前门大街、簋街、广安门美食商业街、平安大街、苏州街等。老字号餐馆鸿宾楼、烤内宛、同春园、同和居、峨嵋酒家、曲园酒楼、又一顺等,名店宏状元粥铺、庆丰包子铺、永和大王、以及外国特色餐饮店铺林立,异域餐饮与本地美食相交融,那令人垂涎欲滴的各式各样的美食,真有挡不住的诱惑,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中外食客,令人大饱口福。不管它是时尚还是古朴,不管它是辣味十足还是奢华高档,都是咱北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道道亮丽的城市饮食文化风景线。

现在,逢年过节、办婚事喜事或招待亲友,摆上一桌丰盛的酒席己不鲜见;在平日,到饭馆吃上一餐可口的饭菜,已属“家常便饭”。2008年,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消费为1407元,比1979年增长137.4倍,占食品总支出的25.3个百分点。

一款款令人津津乐道的美食。记录着日月交替的邃古年轮,显示着中华饮食文化的博深精粹;一串串鲜活生动的数据,标志着居民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体现了百姓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上一篇:转身的幸福 下一篇:再就“房价”说“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