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4期

时间:2022-03-31 04:14:55

聚焦中国 4期

“焦点”,作为军械库艺术展在第94号码头的一个常设策展单元,今年是第五次举办。今年的“焦点”的焦点锁定在中国,可见到徐震、梁硕、王郁洋、徐渠、颜磊、王音等艺术家的作品,从这个切口理解当代,可以激发不同思考。

敏锐的煽动者

从2002年开始,军械库艺术展每年都会委托一位艺术家作为该年的代表性人物,艺术家们肩负的使命是解读与诠释艺术展的内涵与外延,而艺术家的审美判断也将覆盖整个艺术展的方方面面,所有广告、营销材料和展会目录的设计都会体现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和精巧而独特的构思。徐震,被纽约的军械库艺术展(Armory Show)选为了2014年展会的委托艺术家。他善于使用范围广泛的艺术媒介质疑了当代中国背景下的各种社会政治禁忌,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军械库艺术展执行总监诺阿・霍洛维茨(Noah Horowitz)说徐震是“敏锐的煽动者”。他希望通过这次与艺术家的合作,军械库艺术展能继续自己作为国际对话和批判思辨之平台的角色。

目前,徐震艺术生涯中期回顾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他在军械库艺术展上的展览同期展出。他的作品涵盖了视频,装置,表演和摄影。他是早早出道的艺术家,也是公司老板;试图用团队创作的方式消解个人性,却又由此探索个人的独特经验……徐震如此暧昧地介入。

徐震于1977年出生在上海,他被视为上海乃至全国后时代的年轻艺术家领袖。在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徐震组织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地下展览,如“超市艺术展”和“双胞胎展”。2001年,徐震获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国参展艺术家。在2006 年,徐震创办了著名的中国网络艺术社区,使之成为草根大众分享当代艺术看法和学术交流的平台。2009 年,他创立了没顶(MadeIn),用艺术公司的形式创造艺术作品和接受委托作品。人称“观念变色龙”的徐震擅长运用影像、装置、行为和摄影等丰富的手法进行创作。徐震的创作中既有充满戏剧性的恶作剧也有细腻的探索人性的作品。他以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来讨论和挑战当今中国社会的社会时政话题。

纵观他的艺术生涯,徐震都处在对于艺术和艺术家在当代中国角色批判思考的前沿阵地。他用睿智而幽默的方式探讨了当今文化产业的许多大问题。来自他的“天下”(Under Heaven)系列作品已为博览会增色不少,这些画作的名称用中文直译的意思是“全世界”,还开玩笑似的参考了杰夫・昆斯声名狼藉的“天堂制造”系列,这些作品中糕点师的敷料器常常被用来制作作品上看起来诱人和美味的厚涂料,这让作品看起来有一种让人“拥有其中一个蛋糕和吃掉它”的愿望。徐震为博览会创作的作品之一《意识行动》也颇令人深思,在这个装置作品中,两名表演者和50个大型雕塑被藏在一个约3米高的巨型封闭白立方体中。表演者从立方体内将雕塑扔到空中,观众可以看到这些雕塑出现的一刹那,整个作品占据了“聚焦:中国”部分的中心位置。

“创造”是什么意思

当梁硕获得2009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时,评委说,看中的是他对周遭社会状态和人的心态的准确提炼。对梁硕来说,艺术是和其他事物相比下更重要的一种自我挑战。提到他,就会想到他的雕塑作品――《民工系列》。他依凭对城市农民工生活的关注,成功地表现了在中国社会转型和结构变革时期,从农村走出来并正在进行“社会角色”转换的农民工的生存境遇。

“小时候对农民的印象,是那种言辞上没有太多堂皇的东西,常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形象。但2000年左右,好像忽然有很多农民工涌进北京。我再看到他们,却并不是印象里的农民样子。他们会穿西服,说话的感觉也变了,不再是小时候印象里的农民的形象,反而有很多流行的元素在他们身上体现。”2000年做《城市农民》雕塑作品的时候,他能够敏锐地抓住北漂农民工身上区别于传统农民的特点。

2010年,梁硕个展《费特》开幕。他将画廊的空间重新装修,其中出现很多新奇的布景和组合。但我们还是从中找到了“美”,一种很熟悉的,就在我们身边的“美”。梁硕的作品展现出对哲学的思考,可以称之为一场“科学试验”,它为哲学注入了新的问题和视角,而不是单纯地以艺术品解读已知的哲学观点。而这次杨画廊携手梁硕在军械库的展览作品就是《费特》系列。何桂彦认为,纯化媒介、强调观念一直是梁硕装置作品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方面,艺术家纯化语言,尽量涤除材料自身所承载的各种文化与社会信息,将其还原为纯粹的“物”,即仅仅强化其作为视觉与物理属性上的存在。但另一方面,艺术家追求观念化的表达,突出创作过程中强烈的主体意识,即以形式表达中的“少”来寻求意义呈现的“多”。也就是说,梁硕以最简捷的创造行为来使用作品中的媒介,力图在媒介表达与作品观念生成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以此构成一种单纯且强烈的张力关系。同时,从对“人、物、场”展览效果的营造与控制的角度讲,梁硕的作品都具有较强的实验性。

“一个物品就是一件事,物品和物品拼起来又是一件事。这样的作品与我们生活中的真事有什么关系?受真事启发?那肯定是,但不全是,作品一旦开始便有了它自己的路数;隐喻真事?可以,但奔着那个去就有点无聊;最好是能启发真事,但以此为目的又是虚妄。这都是人的主观意志,没问题,但当人太凭着主观意志办事的时候是不是会错过了解事物的机会?”梁硕在他的自述中思考,彻底的任意随机也不可能,那么先定的、控制的东西跟自由是什么关系?“创造”是什么意思?

“我平时喜欢收集一些相互之间毫无关系的平常物品,我就摆列它们,发现它们有无数结合的方式,其中一种最让我没话说,就是利用它们固有的结构和形状相互弄在一起,出现的形态超乎我的概念和想象,曾一时乐此不疲。但这作为一种方法着实没啥新鲜的,倒是从这样几个角度引起了我的兴趣:1,当两样物品不借助任何工具和辅助材料便能恰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必然性便出现了,这个必然所呈现的面貌让我感到如此的陌生和惊异;2,这些物品有其各自的功能和目的,之前并不会发生什么关系,是因为我,他们才偶然的相遇,而且很般配,而且现在的般配已不同于之前原始功能的般配,那么,那个‘我’是谁?3,在我这里,它们具备了如此的新功能,却并没违反它们‘本身’的结构特性,它们随时可以被毫不费力的拆除,然后它们还是它们自己,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几乎不太可能返回到其‘本来的’功能,因为它们现在是‘艺术’,是什么使‘艺术’有这样的权利?4,我什么时候在任由物性?什么时候在控制?这背后的指使是什么?品味?我不屑于任何一种成型确定的品味,这也是一种品味?”梁硕的疑问让人深思。

思考与认知

与大多数首次在亚洲外参展艺博会的画廊相比,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是个例外。从2012年开始郑林已经带领唐人第一次参加了纽约军械库艺术展,此前并没有中国画廊的进驻历史。对于国际艺博会中的艺术家推介方式、销售策略等,唐人已经积累了较多经验。据了解,唐人这次主要是推王郁洋和徐渠。“徐渠的作品比较多一点。当然我们也有另外两个比较资深的,学术价值比较高的艺术家,一个是颜磊,一个是王音,每人有一件作品参展。因为我们的展位大,一般的24平米或者是30平米,我们有60平米,所以整个布展考虑上要比较充分。”郑林说。

王郁洋属于这一代运用新兴媒介进行创作的年轻艺术家,他的创作实践涵盖了装置、摄影、影像及绘画等不同媒介,往往带有很强的思辩性。他过往的代表作品《月球》,《呼吸》等系列,非常善于用幽默的、虚构奇观的方式虚拟一个物化的实体,来探究和表述人的身体、经验及认知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了人造现实、媒体、历史感知与身体认同之间的逻辑。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极强的独立思维模式,如同他在《图与字》作品中条形码和图像及语言之间的转译,或是《电》作品中运用复杂的仪器将自己的脑电波转化为电能并储存在电池里面,便是需要观众超脱美学经验而从观念和逻辑的角度来欣赏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在王郁洋的艺术系统里,他把科学或是人类社会学的逻辑融入艺术的表达,以艺术之名来模拟人类对于科技的梦想或欲望,同时指向了对于社会机体更为复杂的思考。在去年“划线者”的展览中,王郁洋沿袭了他对于造物的迷恋,更是把作为工具的数码科技推进到了造物者的角色,通过数码科技探讨了文本与形象之间的转译、信息的现代传播媒介等等科学话题。艺术家把人类认知的几个要素:文本、形象和传播媒介以“雕塑”和“绘画”等等物化了的形象实体展示在观众的眼前,用戏剧化的矛盾和逻辑上的悖论再次质疑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并开拓展了全新的艺术视角。

而作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在2014年的开年展,徐渠新作展延续了它注重空间处理的布展风格,并且在艺术家的用心策划之下更具有整体性。渐变的色条是徐渠新作的核心元素,这种色条在他军械库的展品上也可见到。主展厅中悬挂着题为“无限”的视觉装置,桃红与蓝两种色彩的渐变关系在巨幅屏幕上流动,它们同时也是整个展览的主色调。在绘画作品中,徐渠以色条上颜色的过渡来呈现古希腊神话中人物的剪影。色条错落的层次感很容易让观者以为这些作品是用彩色胶带拼贴而成,但我们在采访中得知,这种效果是在反复涂刷30到40遍丙烯颜料后才能达到的,因此每一张都耗时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另一位参展艺术家王音因其早年对中国近代绘画史的研究,形成一套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分析、消解和转化西方当代艺术的谱系。《无题(加油站)》和《父亲III》将定格式的场景抽取出局部,经典的构图与画面的控制力形成一股奇怪的对抗。《火车上II》更加模糊的处理,让人展开对一个匿名的幻觉或潜意识画面无穷尽的理解。“在一个阶段中我们一直是受西方现代性思想的控制,这当然有进步、合理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我也有种找不到地面的感觉。在九十年代初那个时候,我很想做些可信的东西,当时这个感觉很强烈,所以,九十年代以后我看起来是非常不激进的,作品看上去缺乏时代感,既不是学院派,也不具有很强的当代艺术的特征,仅仅是一种感受。”王音用直觉和情感来工作,尽可能不做价值判断。“我让我的作品尽可能停留在感性层面,我的整个绘画工作的后期倾向于把已被命名的东西匿名化,使事物再回到匿名的状态里去。比如我处理苏联一批知识分子的肖像时,它对于我只有情感意义。我尽可能清晰、简洁地把握住这种感觉。”

第四位参展艺术家――颜磊,中专学设计,大学学的版画,这都帮助他积累了丰富的处理图像的能力,使他创造性地研究出大规模复制绘画图像的科学方法,满足他呈现大量图景的愿望。他的批判性首要来源于艺术家的身份困境,更加指向于艺术系统的人性困境,在这个层面上,虽然艺术以精神性为诉求,以超越为使命,个体职业性却不断消解创造力,系统带来任何其他行业同样的困境:即职业对于自由和创造力的剥夺,这指向艺术家,也指向任何一个对生命有自觉意识的个体。

军械库艺术展的前世今生

军械库艺术展(The Armory Show)最初指的是1913年由美国画家与雕塑家协会组织的一次现代艺术大展,因在纽约第69兵团军械库举办而得名。在现代艺术史上,这个展览对于美国艺术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当时兴盛于欧洲的现代艺术,例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野兽派第一次呈现在美国公众面前,也让当时仍旧固守于写实性绘画的美国艺术家感到震惊。随着这些前卫的欧洲现代主义流派在美国的不断传播,最终促发了美国本土艺术家们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也最终让纽约取代了巴黎成为了世界艺术的中心。在这个意义上,1913年的军械库艺术展也往往被认为是美国现代艺术的滥觞。百年时间里,军械库艺术展向美国普通民众和企业家、收藏家推介了包括毕加索、马蒂斯等在内的艺术大师。

但当前的这个名为“军械库艺术展”的博览会并非是1913年那个同名展览的延续至今,更确切地说是以“致敬”为名而成立的一个艺博会。这个艺博会的前身是艺术交易人Colinde Land、Pat Hearn、Matthew Marks和Paul Morris于1994年在纽约格拉梅西酒店(Gramercy Hotel)举办的“格拉梅西国际艺术博览会”,有30家画廊参展,创始人们把酒店房间变成临时的艺术展示空间,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1998年。1999年画廊发展到74家,迁到曼哈顿莱克星顿大道和26街交口的军械库举办。这里正是1913年艺术展的场地,所以主办方将“艺博会”改名为“军械库艺术展”。著名策展人沈其斌介绍说:“1913年纽约军械库艺术展毫无疑问是世界现代艺术史的一个重要阵地、一个重要的符号。这些年纽约军械库又重新开始做艺术博览会,我想他们主要是希望重新把纽约军械库所应有的这种历史遗产延续下来。”

“焦点”

此次策展方筛选了16家中国本土画廊参展,还举行了一场主题为“中国艺术系统”的研讨会。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和艺术备受关注,从去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水墨艺术:当代中国的过去与现在”、鲁贝尔家族基金会的“中国当代艺术群展”,到 “军械库艺术展”,国际纷纷把目光聚焦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出现在国际舞台早已成为一股活跃的力量。而这也是自2000年以来,第一个在纽约完整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之前国外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关注更多的是在拍卖这个二级市场上,其实中国也有不少画廊在一线做了不错的工作,此次军械库艺术展,我们希望展现年轻一代艺术家及画廊的发展状态,给画廊、藏家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进而有着中外对话的可能性。”田霏宇介绍说。

作为军械库艺术展在第94号码头的一个常设策展单元,“焦点”(focus)今年是第五次举办。该单元每年都以一个地区作为主题:例如2013年由Eric Shiner策划的关于美国的展览等。今年的“焦点”的焦点终于锁定在了中国,策展人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北京)的田霏宇(Philip Tinari)馆长。田霏宇(美国人)长期在中国进行当代艺术评论及展览策划活动,此前为双语艺术杂志《艺术界》主编,并于2011年被任命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田霏宇认为,在那些年轻艺术家中,比如何翔宇、李姝睿、赵赵、陆平原和梁硕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敏感,这是他近来比较感兴趣的地方。这些艺术涉及的是中国的情况和情境,但并非是采用表面上的中国符号。这是他们这些年轻艺术家们的一个重要方式,他们即所谓的“ON|OFF”一代(2013年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群展名称)。

了解中国当代艺术

此外,在他策划的展览里也包括了一些关于更早一段历史时期的作品,例如十号赞善里画廊要将王克平与何岸一同展出。此外,黄锐也要呈现一组80年代中期的绘画作品。他的这些根据四合院的几何形状进行的抽象绘画以前从未展出过。而且王克平和黄锐都是星星画会的重要人物。马芝安的艺门画廊也会带来陈劭雄、王鲁炎和赵亮三个人的联展,他们的展览指向的是“新刻度小组”和“后感性”时代。奥沙画廊要呈现的是来自东北和北方的那些画家们的作品,他们在不同的方向上体现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于当前的影响。

所以,田霏宇希望,看到这种趋势生发出来的不同路数,及其学术体系与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直至当前的那些前卫艺术运动之间的关联。“美国对中国当代的理解,可能还局限在徐冰、蔡国强这种九十年代开始在那边活跃的,或者张晓刚、曾梵志这种常常在拍卖图录、市场新闻里见过的几个名字。美国的了解还停留在好几年前,一直没有人在美国介绍我们周围会觉得很日常的一些艺术家,所以我想专门去推动这一点,想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田霏宇说。

“我觉得海外还有太多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了解只依靠拍卖数据,他们会觉得中国没有真正的画廊,没有收藏家,只有投机者。我想通过一些非常实在的例子,比如一些从来没有参加过亚洲地区以外艺博会的画廊,或者一些从来没在纽约露过面的艺术家,包括艺术家们的创作方式和主题、艺术语言,让人们看到和以往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有一些不一样。”让他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就是大家的兴趣非常高,而且不是纯商业的兴趣。他觉得美国现在已经意识到了,必须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已经不是个陌生的地方,它在很大程度上在影响着美国的未来。“所以怎么能够在这两个大国之间建立一个有意思的、对话式的关系,这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和我一起参与这个单元的艺术家,我觉得他们也都在想这个问题。”

而军械库艺术展的执行总监诺亚・霍洛维茨(Noah Horowitz)评价:“‘焦点:中国’希望向人们展示中国艺术生态参与者的实力和多样性,也力图让占主导地位的西方艺术认识变得层次更丰富和更具活力。该项目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新艺术的产地,而且也是一个当今艺术典范创造与再造的地方,那里有越来越大的艺术收藏规模。我们很荣幸能与田霏宇这样一个有远见的策划人进行合作,并期待着这一次他不懈努力的丰硕成果。”

上一篇:坐山观虎斗 下一篇:电脑软件应用:授权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