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时间:2022-03-31 01:52:12

风水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摘要 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发展历史悠久,涵盖内容广泛,理论基础雄厚。通过“天人合一说”、“藏风得水说”、“形势说”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与布局、水口园林、园林建筑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水观,达到指导现代园林景现设计的目的。

关键词:景观风水学 传统文化 风水理论 应用

中图分类号:B9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风水作为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协调关系的传统学问,在当代被很多人看作迷信和糟粕,因而长期未受重视。然而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了解,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农业时代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即风水)、不同度上的建筑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都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说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

2 .风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工业时代的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反省,人们对城市的作用与功能,形式与结构、景观与生态,展开了新的思考。在西方建筑学家、城市规划者苦苦探询的时候,发现了中国遍及城市乡村的自然和谐之美,进而掀起了中国风水研究的热潮。同时,中国城市、环境工作者也开始了对叱为迷信而被打入历史的垃圾堆的古老风水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风水理论的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山川的走向(龙)、宅居或墓葬所在的位置(穴)、及与宅居或墓葬四周的山峦体势(砂)或与宅居或墓葬位置相关的水置与水流方向(水), 等四个方面来判断该宅居或墓葬所处之空间环境的优势,以及由之引发的人的吉凶祸福。这一理论比较重视静态的空间因素。选择恰当的风水格局,亦即最佳的龙、穴、砂、水等空间性的配置关系,成为这一风水理论的主要内容。

3.园林景观中的相关风水理论

3.1园林景观中的相关风水理论诠释

3.1.1天人合一说 风水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天人合一”宇宙观,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国古老哲学的始终,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风水学认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应是人类顺从自然、保护自然,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良好关系。风水学的“天人合一”来自于人们对自然山水及山川的欣赏和崇拜,学基础与中国古典园林中讲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中国古典园林以“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为主要创作原则,在营构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并在设计的过程中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理念。古典园林强调山水二因素的重要性,体现出人们对自然山川的崇敬,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佳体现。

3.1.2藏风得水说 “气”是中国传统哲学和风水理论的核心。风水经典论著《葬经》日:“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由此可见,古人为了获得一个理想的、充满“生气”的生态居所,在选址时前有朝案围拱,后有靠山屏障,左右有龙虎砂山环抱,出入循水口穿行,既要“背山面水,负阴

抱阳”,且对去水口也有严格要求,最终要“藏风聚气”,营造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

3.1.3形势说 形势说由风水流派之一的“形势宗”发展而来,起初主要是讲究峦头形势,寻求满足“龙、砂、穴、水、向”的风水宝地。《黄帝宅经》云:“宅以形势为身体”,可见将形势说用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形势说规定:“百尺为形,千尺为势”;“势可远观,形须近察”;“形成势来”;“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等。这些理论概括性强,内涵丰富,不仅阐明了形势说的概念和意义,而且还定量规定了“形”和“势”在建筑设计和布局中的尺度基准。

3.2园林景观设计中风水理论的应用

景观设计实际上就是在特定的土地范围内,根据一定的自然、艺术和工程技术规律,运用地形地貌、山、水、泉、石、植物、建筑(亭、廊、楼、榭),园路,广场、动物等要素,给予美的思想设计,加以人工措施,组合建造的环境优美。把风水理论应用于景观设计的各个方面,整体或者细节,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设计思路。

3.2.1整体布局

环境设计的特征在于其跨多学科的综合性和协调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整体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设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问题的中心,对于开发环境的认识,已建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力求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取得共生和谐,因此,现代环境理论,把平衡社会利益、公众参与、信息交流和价值评估等概念引入设计中,对环境的视觉质量。“环境――行为”关系、环境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保护、使用者的特殊需求、环境生态平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环境设计在协调人与物、人与自然、物与物、物与自然的关系上,得到完美体现。

整体原则同样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它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便可知道小环境受到的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任何一块宅地表现出来的吉凶,都是由大环境所决定的,犹如中医切脉,从脉象之洪细、弦虚、紧滑、浮沉、迟速,就可知身体的一般状况,因为这是由心血管的机能状态所决定的。只有形势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盖一栋楼房,每修一个工厂,都应当先考察山川大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必无后顾之忧,而后福乃大。

3.2.2理水

水的形式有多样,有动水,有静水;有真水,有假水;有大水,有小水;水的形状有曲水,有直水:有环抱水,有反弓水;有方形水,有圆形水,还有不规则形状的水……不胜枚举。水在风水中的讲究非常多,不同的属性、动静、形状和位置等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轻水秃麇,重水馗蹙,甘水好美,辛水疸痤,苦水旭伛。”不同的水质就有不同的味道,给人带来的结果也不相同,好的水质美味而健康,差的水质,不仅味道不好,还会给人带来疾病

等。又比如说池塘,位置若是在宅前,主招财,若在宅后,则主损妻伤儿;形状宜呈半月形或圆曲形,忌方形,否则为“血盆照镜”,应绝嗣之凶;又忌讳双池并陈,因其像“哭”字,有损吉祥。

总的来说,在景观设计中,关于理水,风水学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水质的。水质清明,味觉甘甜为吉;水质浊暗,味觉苦涩的为凶。二是关于水的形态的。可以归纳成四种情况,l、随龙。指水流顺山势而来,即不破伤山脉,也不被山脉所伤,并认为随龙之水贵有分支。2、拱揖。指水流从左右相从而至,不喧宾夺主,认为拱揖之水贵在前面。3、绕城。指水流前后循环合抱,环绕而过,认为绕城之水贵有情。4、腰带。指水流如弯弓状从左右流过,认为腰带之水贵有环湾。

3.2.3堆山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为气之形。大山脉可以“迎气生气”,山的环绕可以“聚气藏气”。可见要想“藏风”离开山是行不通的。山就是风水格局中除了水最要紧的因素,而且“山主富贵”,它关系到人们的富贵运程。在峦头法五要素龙、砂、水、穴、向中,龙和砂都是指山,其中龙是指山脉,包括山脉的走向和起伏变化;砂则泛指前后左右环绕城市的群山,并隶属于来龙之主山。龙与砂的关系以及砂的环境景观意向为:“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垂头俯伏,行行无乖戾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祥之象;远则为城为郭,近则为案为几;八风以之而卫,水口以之而关。””可见,风水学将砂比作龙的环卫山丘,龙的帐幕,龙的仆从。

龙的问题在于选择,从自然环境中寻觅有良好的龙脉的地方作为居住地,景观设计能影响到它的地方不多。唯有“察砂”,勉强在人力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可以有点作为。“察砂”实际上就是寻求可以“藏气聚气”的地理环境。最典型的有“四神砂”之说:“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然则地理以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这样叫这四个山并非说这些山的外形要象龙、像凤、象龟、象虎,只是以名称区别一下它们的方位罢了:“亦假借四方之宿以别四方之山,非谓山之形皆欲如其物也”。在风水中四方这些山的作用是:“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如“青龙蜿蜒”,“白虎驯俯”, “玄武垂头”,。朱雀翔舞”,生动说明了砂山各自的形态大小和他们与穴的关系,它们的完美,对营建理想的风水格局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4.结论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和实践,正是追求一种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安居场所的理论和实践。剖析古老风水的合理化成分,用于我们日益浮躁的城市建设心态,回归传统的设计精神 , 目

的就在于寻找人类那飘浮不定的理想,把他固定在我们新建的家园上,让我们得以安居,让我们的后人得以安居。

参考文献 :

1 俞孔坚 李迪华. 城市景观之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何晓昕编著 . 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3 王其亨主编 . 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4 王贵祥. 风水观念的非理性层面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3),Vol.15 No

上一篇:GPS、RTK技术在测量中的应用 下一篇:就基于电(磁)法技术在地下管线探测中的应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