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下城市规划空间结构特征探究

时间:2022-03-31 12:40:18

信息时代下城市规划空间结构特征探究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空前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越来越突显。信息时代网络化使城市规划空间形态得到迅速改变。信息化时代的光纤网络、移动网络以及由此产生的虚拟空间不断改变着城市空间分布格局,信息社会的城市空间是一种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的复合式空间。从而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城市规划;空间结构;思考探究

【Abstract】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d the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Network information age urban plan spatial shape rapidly changed. Fiber-optic network of the information age, mobile networks and virtual space resulting constantly changing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s a kind of urban space and cyberspace geospatial interdependent, interwoven composite space. Resulting in new impac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 words】Information age;Urban planning;Spatial structure;Thinking about inquiry

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方式向智能化的转变中,城市规划行业也有了惊人变化,不断在各个环节进行智能改造,给工作带来了便利,本文我将借鉴专家一些理论研究,并有效结合自身几年来工作实践经验,对信息环境下城市规划空间结构特征展开探究。

1. 城市的网络化进程:全球化与信息化

(1)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同时还催生出新的社会空间结构,最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全球性的城市和区域变化。

(2)全球化是城市网络化的最主要推动因素。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对各国经济已经产生了显著地影响。全球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来的紧密。城市之间的交互不仅发生在原有的垂直关系上,而且更多的是发生在水平层面。由此可见,网络化正是当代全球化进程的主要空间响应。

2. 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形态

Audirac与Fitzgerald综合考虑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组织变化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协同作用,认为新经济中浮现的城市形态特征包括:更加繁杂的全球化连接、地域上更加松散和破碎、形态上更加多中心和复杂,以及常规业务正在快速疏散,同时知识密集型业务又在都市区核心和边缘地区重新集中。

2.1 更加繁杂的全球化连接 。

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在空间上定位于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地方与全球交互之中,因为它们已经为了适应信息经济而被重新改造。为了支撑制造业的全球地理扩散,一些城市集中了数字网络化的金融和高级生产业,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命令和控制中心,即世界城市。纽约、洛杉矶、伦敦、东京和中国香港就是通过复杂的计算机、海底光缆、当地电话和微波线路,以及通信卫星组成的网络彼此联系。在这些城市中发生的交易、会议和其他职能不必限定于一个地方,而可以通过先进的电子通信系统与全球其他城市相连接。城市的作用并没有弱化,反而使首位度上升,发展成一个新的全球城市网络化阶层体系。

2.2 更加松散和破碎的地域 。

2.2.1 伴随着规制和管理方式的转变,电子通信系统等基础设施网络本身呈现出日益“破解”的趋势。首先,基础设施网络不再是被单一的完整的组织起来,它们正在被逐渐分解。尽管在技术上可能还被认为是完整的一个基础设施网络,但是它们的内部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计算机监控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允许不同的企业在单个网络中竞争,因为新技术使实时监控和交换大量数据流成为可能。大量的服务供应商之间相互竞争推动了网络的这种裂解趋势,特别在电子通信领域,往往形成的就是一种多重分层的基本架构。

2.2.2 参与网络建设的设备和服务供应商是以市场来定位的,他们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提供合适的产品。因此,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特别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提供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技术系统在国家内部呈现的相对均质状况,而在对基础设施供应进行治理的逻辑发生转变后,结果变的更加复杂。追求商业利润的动机将进一步推动高收益区域的技术设施投资,从而可能导致社会极化的程度加剧。

2.2.3 另外,地方决策者正在越来越多的把电子通信政策整合入城市规划领域。例如:

(1)交通运输和电子通信的整合战略,包括使用电信设施从事居家工作、建设通信走廊战略、道路运输系统的电子化等;

(2)新媒体和信息技术战略,包括社区网络化、地方经济开发、公共服务传输等;

(3)“信息区”和“电子村”战略,分别对应于特定区域内的信息产业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些政策背面所隐含的危险,它们可能加剧城市地区已经存在的社会和空间极化状况。因为这些造成空间破碎化的政策可能仅仅是拓展了城市中有权阶层集聚地区已有的特权,而那些经常被遗忘的地区仍然很难接入新的技术。

2.3 多中心和更加复杂的城市形态。

(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理学者已经认为电子通信方式打破 了集中与分散之间的张力,信息服务部门倾向于分散在多中心的空间形式之中。当新技术日益替代面对面交互时,一些学者推测,密集核心城市将最终融入没有城市的城市文明之中。相反,Gottman 则强调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需要专业化城市分工的城市网络。事实上,已有研究表明城市并不是在消失,而是演化成复杂的多中心城市结构。在工业信息时代,城市的地域功能分工明显,工业区、居住区、休闲娱乐区往往自成一体,并环绕着城市中心区分布。

(2)信息技术和电子通信系统的空间效应和社会经济效应还必须与交通网络和出行方式综合在一起考虑。其中,“电子通勤”是最受关注的话题,它最初被认为是交通出行的替代方式,曾经是预测信息技术带来积极效应中的最典型的例子。已有的研究新技术虽然可以减少出行,但也增加了出行的弹性,出行总次数反而更高,只是有部分出行调整到了非高峰的时段。

(3)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城市之间的权利分配不再是等级化的,而更多是网络化的。它们拥有的权力反映了它们在网络中的可达性,这种可达性就是城市与世界其他地方接触和联系的范围与质量。在网络中,权力更趋于分散,每个节点作为整体再生产的一部分,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也就是说,节点之间的互补关系比竞争关系来的更为重要。毕竟,城市网络的发展与繁荣更多是通过行动者之间的合作来实现的。因此,“连接”已经成为地方或城市发展的关键。

(4)总的来说,信息通信技术实际上增强了城市等级差异,电子空间改变了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城市与相邻区域的关系。信息化将以新的原则形成新的城市等级体系,在这种新的等级体系重构过程中以集聚和分散两种空间极化过程的并存为特征。这些观点以在学术界得到基本认同。

3. 城市规划空间――从地理空间走向复合式空间

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相互依存、相互交织。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与在信息网络影响下城市规划空间的基本发展趋势。首先,城市空间的地理学意义仍十分重要,尽管有人认为信息网络、远程通讯技术可以轻易地征服空间的障碍,地理位置的意义将会荡然无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新技术带来了新的不平衡,从而城市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形成新的地理位置,地缘优势也以新的形式体现出来。信息城市在新的电子媒介中成为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和创新之源。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化不仅造成了城市内外部空间的重构,还在根本上拓展了城市空间的观念。信息社会的城市空间是一种复合式空间,它包含了在网络空间和虚拟空间上的新内容。新的网络空间依赖于地理空间而存在,却并不能完全取代地理空间的功能,因而它也并非地理空间的简单模仿和镜像。正是这种“空间”与“反空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交织构成了信息时代的复合式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 叶欣.信息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与科技,2014(11).

[2] 王丽娟.试探讨城市规划与信息化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9).

[文章编号]1619-2737(2016)03-01-126

上一篇:框架剪力墙结构梁柱节点施工质量控制 下一篇:浅析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问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