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老师专业走向路径研究

时间:2022-03-30 10:34:04

目前老师专业走向路径研究

一、教师专业发展介绍

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开始关注教师的素质。在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它们发现,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然而过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或政策的制订多半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夸大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价值,相对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本体价值。结果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效果不明显。

上世纪90 年代开始,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例如,国家投入巨资开展课程改革,目的是通过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可否认,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尚未达到预设的目标。原因之一是在各级各类的课程改革培训中,培训部门通常是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请专家名人作报告,讲授新观念、新思想。如果课改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教师是无法成为像律师或医生这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业人士。要推动课程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务必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本文试图研究其中的几种有效途径。

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以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专业成熟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提升自己的素质,或通过高等院校或培训机构的培训。但高等院校或培训机构多半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培训内容脱离培训对象的需求。教师是从事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与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中。因此,教师不能把自己当作“教书匠”,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重视专业知识的拓展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以下从四个方面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开展教研科研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想由来已久,早在1926 年国外就有学者写了一本名为《教师的研究》的书,表达了这种理想。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研究是幸福的事,能给教师带来乐趣。目前人们几乎把“教师成为研究者”当作了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词,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专业教师还是非专业教师的重要标志。

(1)研究的特点

教师要抓住研究的特点开展研究。研究一般包括以下特点:研究的起点为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研究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研究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为目标;研究是一个反复循环过程: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确定问题──拟定行动──实施计划──观察收集──分析反思──发现问题,研究中教师成为研究者。

(2)研究的途径

反思是开展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成为研究者,首先应当成为反思者。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从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开始。通过反思,诊断并确定问题;通过反思,把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在反思的基础上,开展分析、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反思、分析、研究中,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3)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很多,例如开展问题研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谈论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但他们通常没有问题意识,没有把这些问题与自己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分不清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此外,他们不善于在众多的问题中辨别有价值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总结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问题研究还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例如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实践研究、实证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还可以分为文本案例研究和视频案例研究。这些研究都是与教师的实践有关;如,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相关的理论设计问题解决方式,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的一个过程。

2. 开发校本课程

顾名思义,校本课程是指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根本在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关注到任务、教材、学科、教师、活动等个别因素,而缺乏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课程意识。根据这一问题,首先要树立的理念是:(1)以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为基础;(2)以教师为开发的主体;(3)利用现场课程资源;(4)校本课程要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相一致。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达到以下几个转变:(1)教师转变为导师。教师与导师仅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答疑解惑;导师的任务是指导并引领学生学习;(2)教师从点菜者转变为菜单提供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圈点自己喜欢吃的菜”;(3)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校本课程开发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任务型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样他们就一跃而成为学习的主角,是演奏者而不是观众,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指导,从角色关系上教师只是一个伴奏者。

3.提升专业素质

教师要提升专业素质,首要问题是学习。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学习,才是自觉的、积极的、心情愉悦的,也才是高效的。同时,教师要力图通过不断地“内省”,确立“学习即生活、学习即工作、学习即责任、学习即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判断,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

(1)学习新理念,转变角色

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通过校本教研,增强教师职业认同,磨砺教学思想,树立质量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通过学习,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到现在倡导的四大学习方式。这一转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角色转变的过程,或者说是变讲课为教学的过程。

(2)学习新知识,提升素质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要求教师要钻研学科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课改中,强调新理念的培训,而相对疏忽了对学科知识学习的要求。实践表明,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关系到教学质量,甚至课改的成效。因此,教师新知识的学习和拓展是十分必要的。

(3)学习新技能,提升水平

教师的学习包含教学技能的学习。课堂是教师展示教学技能的舞台,也是共同学习,切磋教学技艺的平台。教师通过备课、说课,研究课堂教学技巧;通过片段教学、上课,将所学技能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观课、评课,学习如何将教学内容有效转化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如何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如何将先进教学理念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逐步从新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

4.挖掘隐性知识

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高校或培训机构要求教师学习的大都是已经格式化、系统化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方法,忽视了促进教师处于隐性状态的专业知识显性化,从而实现教师终身的专业成长。

(1)教师的隐性知识在哪里

在实际生活中“隐性知识”隐藏在何处呢?哈佛学者、《知识管理学》一书的作者布鲁克认为隐性知识存在于人们的经验和诀窍中,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隐性知识实际上指的就是教师想法、直觉和灵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就是来自于自己的一些灵感和直觉;教师在开展问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应当只学习那些已经被教育专家发现、归纳出来的教育理论知识,而应当去挖掘存在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促使这些知识显性化。

(2)如何挖掘教师的隐性知识

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很多。首先,在教师参加的各种培训中,组织者应注意安排 “发掘隐性知识”活动,避免培训变成“专家作报告,参训者听报告,理念知不少,培训没实效”的状况。其次,可以尝试上海市实验学校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方式─ ─课后小结与札记。换句话说,教师在上课或听课后,都可以进行反思,记录自己的收获体会。第三,开展“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这是巴特和戴威斯等人的建议,指的是教师关注自己经常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专业生活经历对目前专业行为和专业思想的影响,教学中成功的案例或失败的教训,教师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等内容。通过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促使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三、结语

教师与医生、律师和工程师职业相比, 教师专业具有更强的利他性,因为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人。教师要做好培养人的工作,首先要使自己专业得到发展、使自己成为专业人士。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有教师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价值,才能进行不懈地努力,最终成为知识渊博、技能熟练、教法独特、善于学习的学科教育教学专家。

上一篇:青年老师教好生理学课程感悟 下一篇:提升同学阅读水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