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语感,学好语文

时间:2022-03-30 09:44:55

抓住语感,学好语文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叶圣陶先生曾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而语感的培养更有利于语文的学习。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对此众说纷纭,不过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这“敏锐”的程度因语文程度而异,哪怕是一首小诗,不同语文程度的人所获得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语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成熟,必须靠扎扎实实的训练而逐步形成。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的要求。新大纲从听说读写方面明确规定了语感训练的总要求:听,“听人说话,能理解内容”;说,“能清楚地表达意思”;读,“阅读程度合适的书报,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写,“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能写常用的应用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新大纲对语感训练的总要求,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个年级就是一个训练的阶梯,要求的逐级提高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语感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语感是以对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的感受为起点的,语感产生的这一过程是瞬间完成的,但这一过程却要以丰富的实践积累为条件。

1.准确理解词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在特定语境中准确把握词义,是领悟文意,产生语感的前提,对于一篇文章,只有在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写作意图,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抓住重点词、句、段,才能有声有色地熟读成诵。

2.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与知识体系。现实生活是多元的,主观世界是丰富复杂的,因此只有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借助广博的知识体系,才能深入理解文字语言的特殊内涵和文学作品反映的生活,为阅读扫除障碍,形成语感。

3.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情感体验。只有拥有丰富而细腻情感的人,才会将文学艺术再现于现实生活中,并很快地沉浸其中,在字里行间倾注自己的情感。

面对语感产生的这些条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一)贴近生活,拓宽语感培养渠道。语感的培养,不能在语言学习中独立进行,它是一种综合效应,丰富的知识、丰富的情感、丰富的阅历都有助于语感的提升,因此,除了从书籍中不断汲取营养外,还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为此,语感培养应向课外延伸,有效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自然,丰富生活阅历。

(二)激发阅读兴趣,加强朗读训练。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简意赅,但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缺少的,是语感形成的基本手段。语感的获得,不是靠死记硬背的积累,而是靠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与之相伴的情感体验,是在语言感悟、探究中培养的,因此,在语文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对自身进行语感培养。要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可让学生准备一本优美词句本,摘抄自己喜欢的语言,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这样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而浓厚的阅读兴趣必然有助于语感的形成,此外,还应倡导学生多读一些综合类的刊报及科普和文学书籍,完善其知识体系,逐渐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下就介绍几种读的方法。

1.加强示范性朗读。现在,由于教学任务的繁多,许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往往放弃示范性朗读,改为早读课由学生集体朗读,或者干脆回家自读。其实,教师带表情朗读,诠释文章的思想感情,能使学生从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时,教师以充满宁静和超脱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鼎湖山优美而宁静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注重朗读的技巧。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那么,在朗读时应注意哪些技巧呢?首先,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其次,要注意停顿。比如,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等等。因此读完这句后要停顿。第三,要注意语气。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要有所不同:读少年闰土时应该是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这样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中年闰土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第四,要注意语速适当。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第五,要注意语调抑扬。“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避免“千文一腔”。

3.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想象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为了使感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的三“点” 下一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