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组长会议的发言稿

时间:2022-03-30 11:06:28

生物组长会议的发言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们经常讨论新课程“新”在何处?理念新?目标新?评价新?在今年高考中将会有哪些新考点?那么生物新课程的“新”在考试中如何体现?

例如关于探究性学习——培养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向科学家一样思考与工作经历、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教材中生物科学史(素材、信息处理能力),这一点在各地的模拟试题中都得到体现,当然我们周考试题中也加强训练。

关于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中创设情景提供机会调查活动调查方案,我们分析教材可知,这在必修2教材中的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及种群密度的调查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很好的例子,我们在备考中都加强这一方面的教学。

关于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创新意识

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创新意识形式多样,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这里包括(理解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我认为重点是在考试过程中实验考查中来渗透这一理念的。

还是那刚才那句话,新课程的“新”在考试中如何体现?今年考试中有哪些新的考点。例如能力要求的“强调”之处?(这一点要深层思考),从这点可以看到高考的考查特点是:重点考查认知领域,通过文字、图表及数字等方式考查技能领域的能力,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考查于知识技能考查之中。新课程“考点”中突出对能力的考查,我们生物备课的对策是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题型类中加强训练。

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向各位介绍我们生物备课组的工作计划与具体操作规程。

我们生物备课组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能力要求、考试范围),认准命题方向,把握新考试说明的变化后,制定了各个阶段的教学计划。现向大家汇报:

一、生物备考计划

我们刚结束生物第二轮复习,下阶段要进行第三轮复习:20*年4月下旬——5月中旬

首先简单介绍第二轮复习是如何进行的?学生掌握情况怎样?

第二轮复习是以专题复习为线,以高考考点复习为面,以知识的整合、能力的形成为目的的复习。强调对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挖掘和综合运用,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纵向认识更加深刻、横向运用更加灵活;使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更加稳固、更科学;知识结构更合理、更稳固;认知水平更高、更强。学生得到的知识不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系统的、相互联系的完整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落实双基,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构建知识结构,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突出能力培养,优化综合训练”。

在过去的第二轮复习过程中,按专题分为三类九专题:

1.基础类复习(五个专题,1个月)借助考纲和考试说明,概念图形式来形成“问题”,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问题”来回顾课本,进一步掌握并巩固教材基础知识;

2.实验类(一个专题,1周)实验专题的复习策略:挖掘课程标准蕴含的实验(如经典实验);弄懂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现象(如考纲规定的实验);所以我们将高考实验考察的方式分为三类考纲规定的实验〖按照课本实验要求,明确实验原理、方法,熟记实验操作步骤,注意实验中的要点(材料要求、时间要求、计量要求、先后顺序要求)〗、课本经典实验、设计与探究实验;而设计与探究实验又可以分两类: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解题的规律和技巧〖如实验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等量,对照,单一变量等〗,并反复训练和讲解来达到目的。

⒊重点题型类(三个专题,3周)该专题内容包括:①图形图表解题能力训练②坐标曲线解题能力训练③数据分析和计算能力训练④实验设计原则和方法训练⑤选择题解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能力训练;(这个礼拜刚结束多选题专项训练)

我们重点题型中的①②③④专题训练是为了达到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1.表达能力(文字、图表)2.识图(表)能力3.探究(阅读,搜集、处理信息,实验设计及操作)能力4.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第二轮专题复习我们备课组注意到了以下的问题:

(1)处理好专题与整体的关系,解决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

(2)同类化归,解决一盘散沙,不得要领的问题。

(3)突出重点,解决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

(4)讲清规律,解决就事论事,就题论题的问题。

(5)亡羊补牢,做好第一轮复习的查缺补漏工作。第五点“亡羊补牢”问题我有必要进行一下解释。从最近几次考试来看,虽然生物学科平均成绩排在市前几名,但是由于我们生物开课迟,选报生物学生多而基础差等多方面原因,我们学校的学生还是暴露出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不扎实等现象。所以在进行复习时我们经常提醒学生:

1、经常重温教科书,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学生常常不能耐心阅读教科书,认为自己已经熟悉教材,宁愿去做题,不看书,我认为老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经常强调阅读教科书内容,可采取一些方法,促使学生理解记忆有关知识。例如在讲解学生错题时,指出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学生感到自己阅读教科书不够,需要进一步认真对照考试说明要求,来阅读和理解有关知识点和一些实例。)

2、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注意专题中各知识点之间联系。(例如对人体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稳态、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免疫调节等,缺乏完整认识,在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中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也理解不够。)

所以,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强调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努力达到考试大纲中对能力的第一点要求: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以练习和考试巩固所复习的知识,查漏补缺。

4、提醒学生经常思考和发问,在请教老师和同学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生物学素养和一些难题的解题思路。

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不扎实是一方面,另外中间层学生虽然掌握了课本的基本理论,但是由于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生缺乏解题经验,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缺乏解题经验,所以在每次考试中许多学生只拿到90多分,我们老师想更多同学生物科成绩达到100分有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达到目的?通过备课组讨论,通过讲评帮助学生澄清模糊概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明确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这也是我们下阶段的工作重心。

二、第三轮复习:20*年4月下旬——5月中旬

基本思路是进行简答题专项训练,精心重组各地模拟试题,进行集中训练和重点讲评,讲评时有五个注重,这样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哪五个注重呢?

㈠注重错因分析

讲评时,不仅要指出“错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只有找出错误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使学生以后的复习、练习更具针对性,避免一错再错,常见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概念模糊不清2.审题粗心大意3.思维狭窄片面4.干扰因素的影响5.忽视潜在因素6.语言表述含糊

㈡注重思路引导

在讲评中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对考点进行分析,思考试题涉及了哪些知识点,要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的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在讲评时,应时刻做好思路思维的示范,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

㈢注重技巧传授

讲评时,要善于将题型分类,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并教会学生进行小结归纳。巧解问题要求学生对概念、规律、原理有深刻理解,对问题情景能分析透彻,对知识能综合、灵活运用。讲评时不能只停留在具体知识的得失上,而应注重解法的领会和技巧的传授,这样日积月累就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㈣注重思维发散

〖从梅州一模、深圳一模或者说广州一模分析来看,都有这一方面的试题,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生物新课程的“新”在考试中如何体现?体现在探究性学习,也就是培养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向科学家一样思考与工作经历、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反映到教材中更多就是生物科学发展史(素材、信息处理能力)〗所以有很多试题都是源于书本的,只是命题人在题设条件、问题的情境和设问方式上作了适当的变换,这样的试题给人一种似曾相识而又不落窠臼的感觉,很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势造成失分,此时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进行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而应引导学生深化试题,挖掘试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所以,习题讲完之后,我建议应把原题加以变化,进行“变式练习”,如可改变题设部分的某一条件,变换问题情境,变换设问方式,还可以把几条题目进行重组综合,这实际上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再练习”“再提高”的机会,如此对某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合理的思维发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加强思维的变通。

㈤重策略训练

缺乏解题策略往往是学生不能正确解决具有新情景、重能力等特点的综合性题目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尤其是中间层学生,他们与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差距往往不是要基础知识方面,而是在解题策略方面,所以在习题讲评时,我们老师应注重解题策略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可以从审题、答题等方面进行策略训练。在解题策略训练方面,我们第三轮复了认真重组并讲评各地试题外,并进行“简答题专项训练”。

总之,在第三轮复习中,试题的讲评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讲评过程中应力求精讲精析,抓住典型错因,择其要点加以点拨,充分启发学生思维,对解题思路加以引导,对解题策略和技巧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题能力,才能充分发挥第三轮复习过程中讲评课的作用。

以上是我们在生物备课组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上一篇:公司董事长的会议发言稿 下一篇:应届毕业班工作会议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