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再回来”

时间:2022-03-30 08:08:15

素馨之香

落地巴厘岛,在机场出口就看到了印度素馨,枝干被地灯的光柱勾勒出来,抬头仰见顶端的几片叶子,灰绿的叶子背面镀着一层夕阳色的灯光。馨香缕缕随印度洋旱季伊始的暖风送来,让你知道那枝叶的顶上当是绽满了花儿。

步入酒店,大厅门前长廊上,是入夜还在等候我们的印度尼西亚姑娘,她们将用棉线穿起来的长串素馨挂在我们脖子上,素馨馨香就成了巴厘岛之行最温馨的气息。

后来一周的旅行里,各处都看到她的身影,嗅到她的香氛。

印尼古老的海神庙Tanah Lot四周最显眼的,除了涨潮时环抱的海水盛开出的洁白浪花,别样的花,就属印度素馨了。巴厘岛是整个印尼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区,同时又兼奉佛教和供奉自然界诸神。立于海中形似船只的巨岩之上的海神庙,专为祭祀海之守护神而建于16世纪,是“千寺之岛”上著名的六大寺庙之一 。涨潮时,海神庙四周海水环绕,落潮时方见巨岩与岛体一岩连通。就是这方寸“海上之地”,也有数棵高达6、7米的印度素馨围庙而立。那些成龄的印度素馨苍劲挺拔,在海洋的包围和润泽下,翠冠如盖,满树繁花,为神秘苍古的海上神庙更添了无限生机与气势。

另一处止步印度洋的乌鲁瓦图断崖绝壁上,阔大的崖上草坪,散落其间的是植株高大的印度素馨:淡黄的,红的,白的。三色的花儿被烟灰蓝色的树干举在头顶,一簇簇,香香的,印在纯净的蓝天底子上。有着岩石质地和光泽的树干,一纹一纹的圈儿环形叠加向上长去,沿着这样的圈纹视点上移,发现越近叶子生长的顶端,圈纹越稀疏。原来这些圈纹是素馨宽大蜡质的叶片一柄柄走过季节后留下的脚印。从那一个个时间的脚步上,你甚至可以大致看到旱季和雨季交替的节点。旱季时,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叶片生长得少而集中,因而一纹一纹的细密;雨季时叶片相对稠密,但由于生长速度快,所以一步一步间隔稍微大一些些。现在是5月,旱季刚刚开始,花儿开得繁密,若不是素馨那厚蜡纸般的叶片肥大,简直要被个体小而数量盛的花儿盖住了!

我们的车辆在巴厘岛的街道和乡村间穿行,道路两侧和居所周围随处可见素馨的身影。巴厘岛的人们敬畏神灵。家族组成的社区有神庙,各村有村庙,家家户户另设家庙。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家家供奉神龛,少则一两个,多则十余个。所供奉或是三大天神,或是佛教的释迦牟尼,或是太阳神、水神、火神、风神等自然诸神。途经一个村庄,正好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所见道路右侧全是低矮的住房,而左侧皆为宽阔庭院,院中设精巧的亭台柱塔、诸神雕像,一派神秘肃穆气势。原来巴厘岛的民俗规定住宅建在西侧,东侧用来建家庙。让每天的第一缕阳光先照向家庙,也让第一缕阳光从家庙那边照进生活。巴厘岛人敬畏神灵可见一斑。有“庙树”和“塔树”之称的印度素馨,更是被巴厘岛人倍加珍爱。巴厘岛人把印度素馨和椰子树植在家庙四周,神龛前也供奉上装着素馨的花盒。

巴厘岛的居民拿素馨供奉神灵。当地人每日第一件要事就是祭拜和供奉花盒。花盒用棕榈树的芯叶编织而成,鲜嫩的黄绿叶子编成巴掌大小的浅碟,里面盛上孕育希望、复活和新生的素馨,供奉在黑色的火山石雕凿而成的神龛下四面透空的小阁里。而居所的地上、商店的出入口也常常会放着这些供奉的花盒,作为初到巴厘岛的人,一定不要踩踏了这小小的花盒,或是随手捡走花盒里的素馨。

巴厘岛人对自然的敬畏,令人心生敬意。人们的居所大都低于两层,就连豪华的酒店、跨国公司的办公楼都限定在四层以下。无论走到哪家住宅,那里的制高点必是树冠。一层的住宅或许屋顶半掩在蓬勃盛开的三角梅丛下面,或是一棵印度素馨从香茅草披盖的发呆亭中穿草而出,或者两层的小楼掩映在一群高大标致的椰子树下。总之,巴厘岛的居民绝不会把住宅建得高出院落里最高的植物。这个约定俗成的可爱的规定,让人不禁心生喜欢!也许正是这样可爱的规定,加之可爱的巴厘岛人对素馨的格外偏爱,才使得这佛院里“五树六花”之一的印度素馨冠遍全岛,从居住院落到神庙旧迹,从街巷阡陌到乌鲁瓦图断崖,无不是她们或苍劲或婆娑的魅影。

巴厘岛的女子更懂得让素馨温馨她们的生活。白色的素馨晾干做成凉饮;红色的素馨碾碎外敷,治疗咽喉肿痛等疾病;黄色的素馨挂在脖子上迎接贵宾。而传统的方法提炼出金贵的素馨精油,用来做LULUSPA,净化和润泽肌肤。那天,直至身心沉静在Lulur宁静温暖的香氛里,我才想起这素馨在中国的南部沿海也有她的芳踪。五年前我在深圳梅岭公园第一次见到她,似旋转拧开的五瓣,自边缘向内里聚拢的淡黄色,一下子就让人喜爱。只是那时不知道她的名字,再后来在厦门看到她,鼓浪屿的环海路,牌铭“鸡蛋花”。真真是如鸡蛋的色彩,黄芯儿白边儿,质嫩。只是中国南方的鸡蛋花到底是气候使然,枝叶徒长,花少,树矮,以至于在巴厘岛见到那么高大匀称、挺拔、状如巨型珊瑚的素馨树,竟一时没有联想起祖国南端的鸡蛋花。

怀念每一个在Melia 酒店的夜晚,浮游在淡蓝色的海水里,仰望着斜倚池边深蓝夜空下美好的素馨,她们是盛开在夜空里的星星,而自己漂浮在清淡优雅的馨香里,离星星那样近,那样静!

发呆亭

离开巴厘岛,我最想搬走的,是他们的发呆亭。

“发呆亭”顾名思义,就是吃饱了喝足了,没事干的时候坐在里面发呆用的。光听听这名字,就透射出它无与伦比的强大文艺内涵。巴厘岛人的“发呆亭”,正像莫言所说的“文学”,是最没有用的,却又是最有用的。

一双人字拖、一身宽大轻松的巴迪布衣着、一本喜爱的书、一个插上吸管的椰子,午后或坐或躺在发呆亭里,面对无边大海或是空灵静幽的园林绿地,你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可以不想。天高云淡,风轻,连时间都可以遗忘。

巴厘岛人也极爱他们的发呆亭。据说在巴厘岛任何一个人家里,可以没有睡房,但一定要有发呆亭。最初的发呆亭叫巴厘亭,这种用茅草覆盖屋顶并且没有墙壁的开放式建筑特征在当地叫“Bale”,大概就是它的名称来历。巴厘岛人视“Bale”屋顶是“神”的部分,墙体是“人类”的部分,地基是“魔鬼”的部分。所以最初是建在庙宇附近以辅助宗教仪式用的。后来只有社会高层人士才允许在家里建这种亭。在过去,一个人的出生、嫁娶、死亡都是在亭里完成。在我们的旅程中,所到神庙,处处都能见到这种简单的茅草屋顶遮盖着一个方形的木平台,可见巴厘亭最初的宗教用途一直保存至今。

直到最近几十年,不断有美洲、欧洲和中国的人涌入这片赤道无风带,旅游被开发出来,巴厘亭的休闲价值也被极致地挖掘出来,巴厘亭则变身发呆亭走进寻常巴厘岛人的家庭。

在金巴兰海湾吃沙滩晚宴时,我注意到海滩堤岸上有一些不规则的结构支撑着一些天然圆木,走进细看才发现这些木柱一直穿越屋顶并在屋顶上空开枝散叶!不知道是哪个顽皮的天才,竟然在几棵树之间加盖了茅草顶,随木就势地造成了一组会长高的发呆亭。夕阳下,有几对情侣的剪影在树梢下的发呆亭里缱绻,几上玻璃杯里跳跃闪烁的烛火如印度洋夜空迷人的星光。在乌鲁瓦图断崖上,一处发呆亭建在神秘的水景前。铺张的水池层叠着伸向断崖,坐在发呆亭喝下午茶,一眼望过去,是直接连接着蓝天的水景,白云悠游在蓝天之上,也悠游在天水相接的水景里。而走到另一处高一些的角度,又分明见着那碧蓝的水池是直接伸到了湛蓝的海水里了!设计师的巧妙借景,不得不令人流连不舍。在阿勇河漂流的沿途,也能看到当地人建在河边的发呆亭。男人们在发呆亭或斗鸡,或饮茶,甚至只是闲坐。有一次还惊喜地看到三五个巴厘岛女子在发呆亭里一起画一幅巨大的荷塘图。而我们居住的“梅里亚”酒店,发呆亭建在游泳池的花园小岛上。每晚这里都有音乐会,游客可以一边在舒适的循环海水里游泳,一边欣赏音乐家们的演奏。也有浪漫的游客,从游泳池上岸,藉着华美的音乐跳上一曲,泳池里顿时飞溅起浪花和掌声。随着旅游的发展,发呆亭的功能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开敞的巴厘亭四周开阔的视野更加强了亲近自然的感觉,也越来越受到巴厘岛游客的深深喜爱。它们以各种功能和形象出现在巴厘岛的各个地方。除了如“梅地亚”这种高端酒店的演奏厅,还有五星级酒店游泳池边的按摩室、露天酒吧或餐厅、别墅里的电视娱乐室或书房……发呆亭以其朴素、灵巧,且具有高雅品位的杰出特色赢得了所有来过巴厘岛人的心。

全开敞的设计,既适宜热带气候,又便于观赏景色。人们聚集在这里聊天、纳凉甚至睡觉。发呆亭在保持巴厘岛人传统的议事、仪式、休闲等功用的基础上,更充分地彰显了它文艺性的一面。也正是这文艺性的突显,光大了与发呆亭相关的园林文化和水景文化,使三者有机结合成巴厘岛风格,成为巴厘岛别于其他海岛、海景城市的独特名片。

水是巴厘岛人生命的源泉,也是热带地区湿热气候的最好的调温剂。整个旅程中我们见到的每一个发呆亭都结合了某种形式的水景:花园水景、游泳池、瀑布、喷泉,还有大大小小的百合花池和莲花池。仿佛从第一滴生命之源诞生在巴厘岛,就被自然之神赋予了它娱乐的音符。这水的音符又结合了巴厘岛特有的建筑语言,成为景观中流动的灵魂。像被称为“情人崖”的乌鲁瓦图断崖上气势宏大的无边水池,就是利用了无边水池制造无边无际的开阔景象的典范之作。这种水景的技法在巴厘岛被运用到了极致:山上的泉水通过雕塑神像之口、性器或法器注入游泳池,然后溢出跌落到下面的另一个水池中,或溢出到下面的种植了花卉的陶器再流到各个水景花池中;当无边水池以翠绿的山峦、树林为背景时,产生的是空灵静谧的效果;当背景是一片大海或湖泊时,则产生海阔天空、海天一色的壮丽景象。

与水景布局紧密依存的,是巴厘岛的庭院景观。每个庭院景观都有着鲜明的主题:有的是雕塑花园,种着莲花或百合的水院;有的是花卉主题,搭配着水景布局。而所有的主题布局,都是为了给庭院的中心巴厘亭提供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美景。茅草屋顶和木材温暖的质感不论在阳光下或是在夜晚的烛光中都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即使撇去发呆亭或休憩或娱乐的功用不说,单单它香茅方顶、四柱透空、纱幔轻绾地停在莲花池畔,仅仅是存在,就是庭院里一道雅极的景致。

所有的庭院中,规格最高的宫殿庭院,是有规律的方形。围墙套着庭院,庭院里面又套着庭院。这种建筑风格应该是受中国建筑层层嵌套的影响。可见当年大量的华人南下,也把中国文化带到了南洋,并在巴厘岛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发扬、变异,融入了更多自然之神的旨意,将这种庭院文化颐养至极致之美。让我们当今中国人来到这里,也只能由衷感慨,爱无复加。

我想,如果巴厘岛真允许我带走一个发呆亭,没有了使之灵动的水景,没有了崇尚自然的庭院布局,没有了赤道南端常年27至31摄氏度的气温,没有了苍翠的山林、平静的湖泊、壮丽的火山,海湾内波平沙细,湾外印度洋浪高风清,宽阔的海岸及悬崖风景,我即使带回发呆亭,也带不回拥有“发呆亭”的生活环境。在当下谁还会拥有享受巴厘岛人那种敬畏自然万物的性灵之心;谁还会认为一根木料、一块石头、一束茅草都是在被杀死后才为人类所用;谁还会为一个建筑进行一场的洗礼仪式,让“Melaspas”赋予它生命后才去居住?我们对沸腾的物质追求麻痹过的神经已然不能去感受和感谢神灵的这种恩宠了!

但是,我想很多朋友大概和我一样,很应该有一个发呆亭,多待在那里观照一下自己的内心。多看看书,听听古老的音乐,画一幅不等着估价的画,写几个不一定参赛的书法。学巴厘岛人,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享受无限的大自然,并敬畏自然,热爱自然。这是发呆亭给我的思绪。

上一篇:全球著名避暑胜地 下一篇:那些有趣的澡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