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于“文人画”的继承与新变

时间:2022-03-30 06:43:31

摘要:吴门画派作为历史上出现的一个艺术流派,经历了酝酿、兴起、繁盛和衰落几个阶段。它的出现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主张以画抒发胸臆,怡情养性,强调作品意境的构造和笔墨趣味的表达,重视艺术形式的审美意味。这些都是继承了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并在时代变化的条件下,加以更新和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吴门画派;文人画;艺术继承;艺术新变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33-01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隋唐时期中国画迎来发展高峰期,其艺术风格在北宋时期得以基本确立。作为明代最为著名的文人画派――“吴门画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最早是由明末董其昌提出的,他曾在《南屯别墅图册》中题跋说:“沈恒吉(沈周的父亲)学画于杜东元,石田先生(沈周)之画传于恒吉,东原已接陶南村,此吴门画派之岷源也”。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吴门是一个画家辈出的地区。尤其在明代,涌现出一大批蜚声画坛的书家。这一时期的绘画,明代初期以浙江、钱塘、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占优势,而中、晚期则成为了“吴派”的天下。

二、吴门画派代表人物

(一)沈周

沈周,列“吴门四家”之首,在中国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周的艺术质朴,有情致,他研究前人优秀理论与技法,融会贯通,创立了自己的风格。

绘画兼收并蓄,以山水为主,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宋元各家,继承董源、巨然以及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以他为发端,树起吴门画派旗帜,在明中期画坛兴起画风剧变之潮。

后人评价沈周:“其画自唐宋名流及胜国诸贤,上下千载,纵横百辈,先生兼总条贯,莫不揽其精微”,就是说沈周是总结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伟大实践者。

(二)文徵明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早年师沈周,后致力赵孟、王蒙、吴镇三家。他虽学继沈周,但不拘泥于前人,大胆的穿凿出自己的风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于粗简中见层次;细笔取法赵孟、王蒙,布景繁密,造型规整,精熟中带稚拙之美。画面清净谨洁,颇具高古之韵,线条稳健潇洒,骨力雄强。越到晚年作品更具有自然纯化,以笔墨入化境,好似不食人间烟火,野趣横生。

(三)唐寅

唐寅出身商人家庭,20余岁连遭不幸,亲人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祝枝山的规劝下开始潜心读书。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从此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

绘画方面山水、人物和花鸟都极精到。山水多是高人雅士急流引退、遁世独处的主题,这正是其思想感情的表现。他早年学习周臣,后师法李唐、刘松年,作品恢弘雄浑,墨色浓厚,变化多端,“不囿成法,自出新意”。常运用小斧劈皴间或乱柴皴和折带皴的手法皴擦出重山峻岭,写景真实,气势宏大。

(四)仇英

仇英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又拜在周臣门下学画,在人物和山水方面获得很大成功。

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他所作的人物画以仕女和历史题材绘画为主,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的技法,对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有重大影响。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贯通前人之长,加以变化,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仇英的画艺可谓“法翠毫金,丝丹缕素。精逸绝伦,无愧古人”。

“吴门画派”的画家以士大夫、文人学士为主。他们大都生活不受拘束,可以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表达自我意志。绘画在继承董、巨的基础上也深受南宋院体画的影响,沿袭前代文人画的技法和程式,讲究意境气韵,笔墨效果,注重情感抒发,形成“吴门画派”对后世“兼总条贯,揽其精微”的影响,并衍生出许多画派,如“松江画派”、“常州画派”、“虞山画派”等,将“吴门画派”的艺术进行延续和深入,通过师古开拓出一派新的气象。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吴门画派画家的绘画时间开清了“四王”“摹古”的先声,“四王”刻意追求古意,不少作品都趋于程式化,他们将“吴门画派”的优点推到极致,这反而成为他们的致命缺陷。其次,“吴门画派”虽然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画派,但在艺术观念、绘画技法和形式等方面并没有从前代文人画中完全脱离。这些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看待“吴门画派”对后世影响的另一角度。

参考文献:

[1]周亮工.读画录.

[2]画禅室随笔.

[3]李梅.试论吴门四家的绘画风格.淮南师专学报.

上一篇:关于紫砂的审美、鉴赏探讨 下一篇:莫迪利阿尼与潘玉良的绘画作品“线”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