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摆脱的死寂纠缠

时间:2022-10-20 10:23:04

摘要:川端康成,这位身世凄苦的作家,从小就遭受亲人的不断逝世给他带来的沉重打击,年仅14岁就彻底沦为孤儿。对死亡的恐惧和身为孤儿的凄苦使其作品中充满了凄清孤寂的情怀。本文试图从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他的几部重要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死亡因素。

关键词:人生经历;死亡因素;凄清孤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63-01

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自杀,噩耗一出,举世震惊。无数人都发出了一个相同的疑问:“川端康成为何会选择自杀?”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已成功摘取诺贝尔文学奖,为何会在盛名之下选择走上不归路?真的是三岛由纪夫自杀带给他的刺激过重?各方意见莫衷一是,各种分析、探讨层出不穷,其实川端康成的一生,一直被死亡阴影所笼罩,他选择自杀是为了摆脱这种心理折磨。

一、凄苦的童年经历

川端康成出生时是早产儿,体质赢弱,面临着随时夭折的可能,是父母的精心照料使他暂时摆脱了死亡威胁。可是,这个家庭却开始被死神频频光顾。两岁丧父、三岁丧母,年幼的川端康成只能由年迈的祖父母抚养,尽管处于懵懂无知的年幼状态,可是因双亲逝世而孤寂无比的童年生活却深刻影响了川端康成一生的心理历程和文学创作。

父母逝世后,祖父母对川端康成呵护备至、溺爱纵容之极。“康成已快到上学年龄,自己也不会使用筷子,吃饭时还要祖母像喂小鸡似地哄着劝着一口一口地喂食……在入小学之前,奶奶怕我感冒,把我的头发留得像女孩子一样长,为此受到大家的嘲笑。”①祖父母极度担心川端康成出门惹祸,“让他整天困居阴湿的农舍里,寸步不许离开自己的身边。这个时期,这位幼年的孤儿与外界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接触。”②他的世界极其狭窄,空间压抑感由此而生,“我清楚地记得开学典礼时的恐惧,我和全校的孩子们一起被塞进了讲堂,我生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从没想到世界上还有如此多的人。一种令人恐惧的压迫感向我袭来。”③祖父母对川端康成呵护备至,他对祖父母的依赖也非常人能及,祖母的病逝令他陷入更加凄清寂寥的境地。

祖母病逝三年后,寄养在亲戚家的姐姐因病而亡,年老体衰、眼盲耳聋的祖父成为他的唯一至亲,他对祖父融合了太多的情愫,“多少年来,我总是像凝望相片和肖像画一样,凝望着祖父的脸。不论我怎样看着他,他也看不见我……少年的我也会由于长时间地看着祖父,心里渗透着难言的寂寞。我之所以养成目不转睛看人的习惯,也许就是因为只和一个盲人生活了多年。”④小小年纪的川端康成照顾祖父虽然辛苦,但他更担心的是祖父随时会撒手人寰,留下他孤独在世。在祖父弥留之际,他将祖父病榻之事一一记录,后来整理为《十六岁的日记》,“我自己太不幸,天地将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⑤有关祖父病逝前后的事,在他的作品《拾遗骨》、《参加葬礼的名人》、《向阳》和《行灯》中都有所涉及。

亲人的不断逝世,使川端康成一直笼罩在对死亡的恐怖中。当他寄居亲戚家时,因参加的丧葬礼太多而被戏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表嫂苦笑着说他像殡仪馆的人,表妹称他衣服上也净是坟墓味。后来的关东大地震和战争岁月,让川端康成见识了更多的苦难和死亡,周遭文坛好友的逝世也让他更觉生死无常。“家庭经历和社会经历共同给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川端带来了深厚的经验积累和丰富的精神感受。前者赋予了他有关生死和无常的感性体验,是一种沉溺其中的切身感受和近距离的直观印象。后者则进一步促成他有关死亡和无常的理性认识,是一种保持适度距离的冷静和客观思索。”⑥因为这些经历,他的作品中笼罩着深沉的孤寂感,死亡因素也成为其中难以摆脱的重要成分。

二、作品中的死亡元素

《伊豆的》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弥漫的幽怨情愫中融合了难以摆脱的死亡阴影。主人公在追赶的途中偶见的那位老大爷,“他浑身青肿,活像个溺死的人。他那两只连瞳孔都黄浊的、像是腐烂了的眼睛,倦怠地朝我这边瞧着。”⑦这是川端康成对祖父形象的回想。文末处提及的老奶奶,“她儿子早先在莲台寺的银矿上干活,这次染上了流感,儿子、媳妇都死掉了。留下三个这么小不点的孙子。”⑧这明显就是川端康成一家经历的改版。文中还提到一个出生一周就断气的小婴儿。幼年、中年和老年三种人面对着不同的死亡折磨,这也是川端康成在不同的人生岁月中所经历的死亡折磨的反映。

《雪国》是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之一。虽然文章的主线是在讲述岛村和驹子的情感纠葛,但死亡因素仍穿插其中。驹子的未婚夫行男,患病后治疗未愈而亡,他出场时的病态令人感同身受,“镜中的男人……瘦弱的身体,尽管很衰弱,却带着一种安乐的和谐气氛。男人把围巾枕在头下,绕过鼻子,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嘴巴,然后再往上包住脸颊。”⑨这种神态很容易令人想到体质羸弱的川端康成,正如张爱玲所说:“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川端康成作品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正是得益于创作中融合了生活经历。文中叶子洁净纯美得像是不食人间烟火,却葬身于火海中。“叶子落下来的二楼临时看台上,斜着掉下来两三根架子上的木头,打在叶子的脸上,燃烧起来。叶子紧闭着那双迷人的美丽眼睛,突出下巴颏儿,伸长了脖颈。火光在她那张惨白的脸上摇曳着。”⑩美丽最终随火而逝,作品中哀愁的基调不仅表现了情感的无法确定,也是对生命无法把握的无奈反映。

“在川端的思想认识中,死亡现象与人生宇宙、社会历史的种种观念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也蕴涵其中。”{11}《千羽鹤》通过描述菊治与四位女性的不同关系而展现菊治的多重性心理变幻,其中涉及到菊治父母和太田夫妇的死亡,最值得探究的是太田夫人的死亡。太田夫人在情人去世后,在情人儿子身上找到情感寄托,“夫人一旦走进另一个世界,令人怀疑她是不是就不会辨出亡夫、菊治的父亲和菊治之间的区别了。‘你一旦想起父亲,就把父亲和我看成一个人了是不是?’”{12}自感罪孽深重的太田夫人,纠结、挣扎于生者与死者间,最终不堪折磨选择自杀。可是,孽缘并没有完结,被情爱纠结捆绑在一起的两个家庭,在长者皆已逝后,生死纠结又在小辈身上轮回,菊治在文子的身上又看到了其母的身影,“如果说夫人在菊治身上看到了他父亲的面影,才犯了错误,那么菊治觉得文子酷似她母亲,这就像用咒语把人束缚住的、令人战栗的东西。不过,菊治却又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诱惑。”{13}相似的面容所造成的感情纠结把文子推向了死亡边缘,可却实现了对菊治的拯救,随着太田母子的逝世,曾经深居在菊治心中的阴暗和污秽也随之而去。

川端康成曾经说过:“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他觉得对死比对生更了解。”{14}在他的作品中,也一直贯穿着自我对生死关系的深深思索。从童年对死亡的恐怖到步入耄耋之年选择自我了结,川端康成终于实现了对死亡的无畏超越。他不愿被动的接受死亡的到来,而是勇敢的去自我迎接,自我面对,这恐怕就是川端康成一生见证了无数死亡后的彻悟。

注释:

①②叶渭渠.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③大泷清雄.川端康成的肖像(日文版).宝文馆丛书,1979年.

④川端康成.川端康成短篇全集(日文版).讲谈社,1964年.

⑤叶渭渠主编.川端康成文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⑥{11}周阅.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以东方文化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⑦⑧⑨⑩{12}{13}叶渭渠、唐月梅译.川端康成精品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川端康成.末期的眼.川端康成集(日文版).现代文学大系,33卷,筑摩书店,1964年.

上一篇:紫砂壶造型设计中的艺术之美 下一篇:现代商业插画与丝网版画艺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