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时间:2022-03-30 04:08:26

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摘要: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头针治疗中风是一种经临床验证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气出于脑”、“制其神,令气乃行”。针刺头皮特定区域能起到调动五脏六腑精气,运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整体治疗的目的。经历代医家不断创新、改进,目前头针已越来越成为中风病治疗中的重要主流针灸疗法。现将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研究概况进一步分析如下。

关键词:头针治疗 缺血性中风 疗效分析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呈现“五高”特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后遗症率高、并发症率高、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治疗缺血性中风不仅要治疗脑缺血,改善缺血性病理基础,消除危险因素,还要尽量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使其肌力和肌张力得到修复,更好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其中头针疗法一直被视为治疗中风的重要手段。临床研究表明,头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在近年来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应用。

头针疗法治疗中风,源于《黄帝内经》,经过焦顺发、于致顺、方云鹏、汤颂、林学、朱明清等医家的演化发展,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流派。为了利于头针的发展,进一步规范头针疗法,以便于国际交流,1984年6月WHO西太地区会议正式通过了《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随着头针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相关报道不断涌现,针刺手法日趋成熟,临床及实验研究不断深入。大量的研究表明头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是肯定的[1]。

头针又称“头穴透刺法”,是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西医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头皮投影理论相结合发展而来的,以针刺头部发盖区内一些特定区线或经穴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专门的针刺疗法,属微刺系统疗法范畴,近年来,头针疗法得到不断推广应用,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其对中风的显著疗效。现将近年来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做一个综述。

1、改变脑血流动力学

有研究认为针刺能够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针刺后脑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了病灶周围脑细胞的缺血缺氧情况,起到活血化瘀作用,加速症状和体征的好转。那么头皮针呢?有研究[2]通过监测脑血流的变化情况,发现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对中风患者的双侧大脑中、前、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提高均有良性影响,进而增加脑血流量。谢培菁等将6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包含有30例为缺血性中风),在应用相同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头皮针组和对照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观察治疗期间患者颅内脑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等的变化,结论显示:头皮针治疗能刺激脑血流自动调节,使血液循环发生重新分配,提高颈内动脉系颅内分支血流速度,增加脑血流量。头皮针不仅可以使脑卒中患者的大脑前、中、后动脉流血量及血流速度峰值增加,而且不增加血管内的压力。脑部血流量和血流速度的增加不仅有助于脑保护,而且可以为脑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保障。由于脑血管扩张增加了脑血流量,减轻了脑组织的损害,有利于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同时促进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从而有利于脑出血部位的血块溶解吸收;针刺改善血液的粘、聚、凝状态,可使血管舒张和加速血流运行,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和红细胞聚集作用,这些效应的实现可能是针刺调节了植物神经血管运动机能失衡状态,恢复和改善了血流的自动调节机能,同时也调节了凝血系统与抗纤维蛋白原降解系统、细胞聚集力与血液流流变力的动态平衡。针刺使纤凝系统趋向稳定和改善血液的粘、聚、凝状态,从而有利于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

2、影响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有研究证实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的有丝分裂原,具有促进细胞内皮增殖和诱导血管形成等生物特性,研究表明无论在生理还是在病理情况下VEGF 均能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进而影响侧枝循环的建立或开放,而脑梗塞后缺血区侧枝循环的建立与开放直接影响到缺血脑组织的供血供氧,从而影响脑神经功能的营养供给,对受损脑组织的恢复产生直接影响。吴向琼[3]等研究证明加用头针治疗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清VEGF可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而促进缺血区的血供的恢复,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由突然缺血形成脑组织内微循环障碍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通过血管神经的反射作用,被抑制的脑神经细胞可被激活。

3、促进脑功能的重塑

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针灸治疗,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在中风病发展的各个时期和环节均起到逆转病情的作用。相关基础研究证明了头皮针疗法对大脑可塑性有一定影响。慎宰莹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拟运用复杂脑网络技术,对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脑功能成像跟踪研究。研究结果提示,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网络主要构成包含M1、SMA、小脑、脑干、楔前叶、舌回、扣带回、顶下小叶、岛叶、尾状核等重要脑功能区。头针组治疗前后对比提示,在右侧前扣带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楔前叶、右侧尾状核体出现功能连接增强现象。随着进行头针治疗有一定的恢复过程,该网络中的脑区发生动态的波动,从而促进了中风患者病情的恢复。

4、影响脑内自由基水平

有大量的资料证明急性脑卒中过程中脑组织损伤部分是由自由基形成而造成的。当缺血发生时,脑组织极为敏感,短期内能导致一系列功能及代谢紊乱,产生大量的自由基,最终生成大量的丙二醛( MDA) 。丙二醛可与蛋白质的游离基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的糖类、蛋白质、脂类及核酸大分子受损,最终能量代谢衰竭,直至脑细胞死亡。生物体内存在着内源性自由基清除系统和多种自由基清除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作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能避免与细胞膜和其他不饱和双键脂肪酸分子结构发生氧化反应,减少对细胞膜的损伤。故脑组织内丙二醛的含量值可以反映机体细胞受到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并能间接反映脑组织中氧自由基水平的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值则直接反映颅内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谢慧君等研究表明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可提高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的活力值,降低丙二醛( MDA) 的浓度,以改善内源性自由基清除系统,抑制氧化自由基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

5、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

近年来研究发现脑缺血可引起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NSC) 的增殖和分化,但机制尚不明确。乐微等[20]通过实验证实:头针可增加缺血区内室管膜下区及海马区BrdU、BrdU + GFAP 阳性细胞的数量,这一结果也同时体现在头针组与模型组大鼠NSS 的差异上。进一步证明头针可通过促进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来达到神经功能重建的目的。使处于抑制、休克、休眠状态的脑细胞觉醒,兴奋性恢复,发挥脑细胞代偿功能。

结论:目前主张中风病急性期乃至超早期介入针刺治疗 。头针配合体针、眼针、舌针、项丛针以及皮肤针等治疗中风比单用头针的效果更好。头针疗法对中风病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经络系统的未知作用,还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调节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是医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徐氏认为,中风临床研究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应重点加强针刺信号传导和神经系统的关系、对脑能量代谢的关系、对脑内神经受体的影响的研究,以及加强神经解剖基础和多学科、规模化的研究。而头针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比如针刺的时机、针刺的手法、刺激的强度等都可以影响头针对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这些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ZHOU Jian-wei 1, LI Jing.Meta analysis on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with scalp acupuncture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WJAM)Vol. 23, No.2, 30th Jun. 2013:41-47.

[2] 陈新勇,吴富东. 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11(9):586-588.

[3]吴向琼,李庄等头体针疗法对急性期--梗塞患者血清VEGF 含量的影响[J]. JCAM. July,2013,Vol. 29,NO.7:8-10

上一篇:有关中西医结合应用于骨科治疗的思考 下一篇:前交通动脉瘤围手术期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