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存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探讨

时间:2022-03-30 04:01:35

建立存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探讨

产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一定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年的年终盘点后,财务经理会拿着存货盘亏数据请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签字,批准财务部门对盘亏的存货进行相关的财务数据调整,而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存货的盘亏是不是在可控的范围内?企业存货管理的趋势是怎样的?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因此,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也就难以得到相应的答案。

在目前的管理实践中,一般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对存货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别是“绝对评价法”和“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是在盘点结束后,将存货实际盘点数与存货帐面数相减,得出差值,正值表示盘盈,负值表示盘亏。如果盘亏的绝对数较大,我们就会凭直觉认为存货管理的绩效较差。但是,我们也会问,究竟是多大的盘亏数才能说是“大的”?而怎样的数据才是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很明显,这种模糊的概念难以正确地对存货管理的绩效作出评价,显然,用绝对值作为盘点的评价指标存在明显的不足。为了克服“绝对评价法”的不足,一般采用“相对值”作为评价指标,也就是把存货的实际盘点数减去存货帐面数,再除以帐面数,这个比值我们称为“盘点差异率”,用字母 M表示。

如果盘点差异率为正值,表示盘盈,差异率为负值,表示盘亏。当比值为负的时候,而且比值的绝对值越小,说明存货的管理绩效越好;相反,当比值为负值时,而绝对值越大,表示存货短缺越严重,说明存货的管理绩效越差。用“盘点差异率”这个相对指标似乎更能够反映存货的管理绩效,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存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状态,以及这个相对数的计算公式,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

分析存货差异率计算公式的构成我们可以发现,在存货实际盘点数与存货帐面数的差值(也就是分子的数值)一定的情况下,取决于“盘点差异率”绝对值大小的因素是盘点时的存货数。根据盘点差异率计算公式可以知道,在分子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盘点时存货的量越大,也就是分母越大,那么这个比值越小,说明存货管理得好;相反,如果盘点时存货的量越小,那么这个比值的绝对值会越大,说明存货管理得不够好,但这显然和企业不断追求更少库存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这样的结果对我们产生了误导。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货始终是在变化的,从原材料购进,到生产加工,最后成为成品,存货始终处在运动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实际存货与帐面存货之间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这种差异的绝对值是与产量大小和和两次盘点间隔时间的长短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盘点时实际存货与帐面存货的差异其实是从上次盘点以后到本次盘点以前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种中的存货误差的累积,所以,用这个差异值与盘点时的存货账面数量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成本是由对应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分摊的,而各种损失也是成本,盘亏是损失掉的成本,而这部分成本应该是由这一时期所生产的产品成本所承担的,因此,用盘点时的实际存货与帐面存货的差异与对应于盘点周期内所生产的产品总数进行对比,才能客观评价存货的管理绩效。按照这个原理,我们得出新的盘点差异率计算方法,为了区别于上面已提到过的“盘点差异率”,我们把这个计算结果称为“存货差异率”,用字母K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本例中在计算K’的时候,分母出现了“年中各次盘亏数”一项,这是因为在计算全年的存货差异率时,必须把本年度前几次盘点后已经调整的盘点差异数还原。

对比K和K’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K’的分母上只是多了一项“盘点时帐面存货”。如果盘点周期内的产量足够大,而盘点时存货处在相对低位的状态,那么K’与K两个值是相当接近的。

尽管用K和K’都能对存货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但是我们还是建议用 K作为存货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因为 K表示在有产出的情况下,实际存货与帐面存货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成本)损失是被这一周期内的产量所分摊的比例。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果某一产品自前一次盘点到本次盘点的周期内没有产出,但通过本次盘点这个产品的存货后发现有差异,由于K的计算的公式中分母为盘点周期内的产量,这时的分母为零,显然无法计算出这个产品在本次盘点的存货差异率,这恰好说明,在没有产出的情况下,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存货损失的成本是无法被这一产品所分摊的。理论上讲,在没有生产活动的情况下,存货就不应该有任何误差,因此,采用K作为存货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更具有实际意义。

从存货差异率计算公式的构成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存货差异率”这个指标与“质量损失率”和“废品率”是相似的,由于存货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损失,最终都会分摊到产品的成本中,因此,在公司的指标体系中,应该像质量指标一样,设立“存货差异率”指标,并将这个指标进行分解,落实管理责任,通过有效的管理,把存货管理的损失降低到最小,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作者系上海中国弹簧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上一篇:聘任制与公务员的“铁饭碗” 下一篇:2013胡润:中国千万富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