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和手工血小板在血液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2-03-30 01:09:38

机采和手工血小板在血液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观察机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在临床血液病输血治疗中提升血小板的疗效,为临床合理应用不同种类的血小板制剂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139例,输注手工血小板患者96例,观察输注后24 h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输血反应,比较计算血小板增加数校正值(CCI)、血小板回升率(PPR)。 结果 机采血小板组与手工血小板组比较CCI明显升高,PPR升高,输血反应发生率较低(5.0% vs 15.6%),止血效果较好。 结论 输注机采血小板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血小板值,止血效果优于手工血小板,且能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血液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b)-0064-02

血小板输注可有效预防及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者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症状,从而降低因出血导致的死亡率[1],且机采血小板的输注效果优于手工血小板[2-3]。然而,随着血小板成分输血的开展,血小板输血反应及血小板输注无效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为了解血小板制品的临床输注效果及输血反应,本文对血小板在临床上的输注问题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输注血小板前及输注血小板后1 h及24 h查血常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机采血小板组(机采组)139例,手工血小板组(手工组)96例。机采组中,男80例,女59例,年龄31~70岁,平均(51.23±5.68)岁;手工组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30~72岁,平均(51.00±6.24)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本文139例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96例患者输注手工血小板,观察输注后24 h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有无输血反应,比较计算血小板增加数校正值(CCI),血小板回升率(PPR)。①血小板来源:由驻马店市中心血站提供,血小板计数来自血常规报告结果。②血小板输注效果:以输注后1 h血小板回收率>60%,24 h血小板回收率>20%为输注有效。③输血反应:统计输血期间及输血后患者的发热、恶心、呕吐、寒战、皮疹等典型输血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两组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机采血小板组与手工血小板组比较,血小板增加数校正值明显升高,血小板回升率亦较高,输血反应发生率较低(5.1% vs 1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应用,我国机采血小板的用量逐年上升。机采血小板虽然有很多优点,但由于其保存时间较短,需求量大等原因,难以满足供血需求,而手工血小板的应用则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本组资料显示,患者输注不同血小板制剂均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输注机采血小板的疗效优于手工血小板,与文献报道相符[2-3]。这可能是机采血小板每次单采自一个献血者,手工分离的浓缩血小板则来自不同献血者,因而患者接触异型血浆蛋白及白细胞抗原的机会增加,增加了输血传播疾病和输血反应的发生率[4]。

有文献报道,随着血小板制剂的大量应用及患者反复输注等原因,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5-6],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有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两方面,免疫因素主要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引起,非免疫因素有发热、感染、脾功能亢进、DIC等引起[6]。影响输注疗效的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患者自身骨髓的造血恢复因素,输入血小板的功能和存活时间,出血倾向等血小板消耗方面的因素及血小板在不合适的温度下放置时间过久,震荡的幅度及强度不当,输注速度过慢等对输注效果都有影响。本组资料显示两组间的输注无效率无明显差异,与文献报道不符[7-8],可能与患者输注次数及自身免疫功能有关。

血小板的输注是一项昂贵治疗,因此,无论从生物医学及经济因素方面考虑,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问题都有重要意义。在输注时,要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对反复输注及输注无效的患者尽量使用机采血小板,而对其他一些患者可考虑使用手工血小板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无偿献血资源,满足患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晨燕,郭霞,朱易萍. 两种血小板制剂应用于儿科血液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输血杂志,2007,(20):115-117.

[2] 方国安,孙小晓,胡铁民,等. 机采与手采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对比研究[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01,14(4):170-171.

[3] 温秀明,詹卓玲. 机采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及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76-177.

[4] Azuma H,Hirayama J,AkinoM,et al. Reduction in adverse reactions to p latelets by the removal of plasma supernatant and resuspension in a new additive solution(M-sol)[J]. Transfusion,2009,49(2):199-201.

[5] 李敬兰,曹金霞.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与防治[J]. 中国输血杂志,1994,7(4):146-149.

[6] Kaplan C,Porcelijn L,Vanlieferinghen P,et al. Anti-HPA-9bw(Maxa) fetoma-ternal alloimmunization,a clinically severe 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 difficulties in diagnosis and therapy and report on eight families[J]. Transfusion,2005,45(11):1799- 1803.

[7] 江敏敏. 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对比及无效输注的原因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10,11(8):45-47.

[8] 陈涵薇,陈建华. 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应用[J]. 临床急诊杂志,2012, 2(10):84-86.

(收稿日期:2013-01-29 本文编辑:魏玉坡)

上一篇:胸部肿瘤合并重度缺血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下一篇: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展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