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3-29 10:59:35

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及防治对策

摘要:在对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对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类型进行了分区,将其划分为上游中低山中度、中游低山丘陵轻中度和下游丘陵低山轻度三个水土流失类型区,并结合各水土流失类型区域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关键词: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区域特征;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4-3369-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4.010

Study on the Categories of Soil Erosion of Chishui River Basin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ZHAO Jing1,TANG Jian-bo2,HUANG Shang-shu3,DUAN Jian4,GUO Xiao-min1,NIU De-kui1

(1.College of Landscape and Ar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2.Yichang Hydro & Power Design Insitute, Yichang 443005, Hubei,China; 3.Jiangxi Insitute of Red Soil, Nanchang 331717,China;

4.Jiangxi Insi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Nanchang 330029, China )

Abstrac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oil erosion of Chishui river basin, the soil erosion type of Cishui river basin was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categories by the principle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And those categories were upstream middle and low mountains moderate soil erosion region, midstream low mountains and hills mild to moderate soil erosion region, and downstream hills and low mountains mild soil erosion region.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ere also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oil erosion region.

Key words:Chishui river basin; soil erosion typ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北部镇雄县鱼洞乡大洞,流经云南省昭通市的威信县、镇雄县,贵州省毕节市的毕节县、大方县、金沙县,遵义市的遵义县、仁怀市、桐梓县、习水县、赤水市,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等15个县(市)行政区,至四川省合江县与习水河汇合后注入长江[1],干流全长436.5 km,流域面积达20 440 km2[2],是长江干流上游右岸的一级支流,被称为长江上游的天然屏障。赤水河是长江流域惟一一条尚未开发利用的河流,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地位。然而,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质、降雨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流失已严重地影响了该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3]。鉴于此,对赤水河流域科学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域,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方略与对策,全面推进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维护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4]。

1 研究区概况

赤水河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接壤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西南为乌蒙山脉,东接大娄山脉,北靠四川盆地[5]。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2 ℃,多年有效积温3 600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000 mm,降雨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主要河流有赤水河、桐梓河、古蔺河、大同河、二道河、习水河等,输沙量804万t,多年平均年输沙模数487 t/km2。土壤以山地黄壤、紫色土、水稻土、旱作土及红黄壤土为主。赤水河流域的土地利用以林地、灌草地和耕地为主,其中耕地面积5 606.7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7.43%;林地面积12 429.56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0.81%;灌草地面积1 855.95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08%,三者土地面积之和为19 892.21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97.32%。

2 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成因

2.1 水土流失现状

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9 520.49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6.58%,其中轻度流失4 400.35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6.22%;中度流失3 710.06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8.97%;强烈流失1 277.51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3.42%;极强烈流失130.50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37%;剧烈流失3.42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0.04%。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约为0.21亿t,年均土壤侵蚀模数2 300 t/km2(表1),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属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2.2 水土流失成因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干扰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基础和潜在条件,而人为因素干扰则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驱动因子和主导因素。

2.2.1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基础 赤水河流域处于杨子准地台―上杨子台褶带的赤水褶皱束,流域内出露的岩石为紫色砂页岩、石灰岩、泥岩,这些岩石软弱易碎,极易受到侵蚀。

流域内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据研究,地面坡度大于15°的土地面积达13 650.35 km2,占流域地面总面积的66.78%,其中坡度15°~25°的土地面积为5 330.74 km2,占流域地面总面积的26.08%;坡度25°~35°的土地面积为4 576.4 km2,占流域地面总面积的22.39%;坡度大于35°的土地面积为3 643.21 km2,占流域地面总面积的17.82%。大面积的陡坡地形是引发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赤水河流域是中国降水多、强度大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 000 mm左右,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5~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83%,夏季暴雨集中,历时短、强度大,为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侵蚀外营力,一旦植被破坏,极易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流域内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石灰土、粗骨土、水稻土、潮土等。在紫色砂泥岩地区发育的紫色土和风化花岗岩地区发育的粗骨土透水性虽较好,但土层较浅薄,在失去植被保护、降雨较大的情况下,亦易发生强烈侵蚀[6]。

2.2.2 人类生产建设活动加剧水土流失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们以开垦陡坡地、广种薄收来满足粮食的需要。据典型调查,山区每增加1人,相应增加坡耕地0.13~0.17 hm2[6]。人口增长过快的结果导致垦殖率越来越高,垦殖坡度越来越陡,土壤侵蚀量成倍增加。

近年来,流域城镇、道路、工矿建设及移民迁建工程在开采、作业过程中大量扰动、占压地表植被,改变原地貌,往往忽视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产生的弃置土石、矿渣和尾砂,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生产建设项目如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其新增水土流失量往往是正常流失量的5~10倍。

3 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

3.1 划分原则

1)同一类型区的地貌形态基本相似。

2)同一类型区水土流失类型、强度、特点等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3)同一类型区的生产发展方向(或土地利用方向)、治理措施布局大体一致,人口密度及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不大。

4)划分类型区时考虑行政(乡镇)界线的完整性。

3.2 水土流失类型区

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赤水河流域属西南岩溶区的川黔山地丘陵区。为了更好制定防治措施体系,在地形地貌、社会经济以及生产发展布局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该区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类型,将赤水河水土流失类型进一步划分为上游中低山中度水土流失类型区、中游低山丘陵轻中度水土流失类型区、下游丘陵低山轻度水土流失类型区3个水土流失类型区[7](表2)。

3.3 分区特征与防治对策

3.3.1 上游中低山中度水土流失类型区 该区包括茅台镇以上的区域,涉及镇雄县、威信县、毕节县、大方县、金沙县全部及仁怀市、古蔺县部分地区。该区土地面积为7 939.58 km2,人口199.26万人,人均基本农田0.05 hm2。该区为赤水河上游,地貌类型主要以中、低山为主,山高坡陡,地面坡度大,人均基本农田少,坡耕地比重大且是水土流失主要策源地。该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4 474.00 km2,是3个水土流失类型区中流失最为严重的,尤以毕节县的石漠化地区最为严重,年均土壤侵蚀模数2 600 t/km2。

该区水土保持治理重点是开展坡耕地治理,对坡度小于25°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工程,建设高标准石坎梯田和部分土坎梯田;在交通便利、自然条件适宜区域对坡耕地进行综合整地后发展特色经果产业。对25°以上的坡耕地及荒草地全部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在人口集中村舍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人居环境改善试点工程。

3.3.2 中游低山丘陵轻中度水土流失类型区 该区包括从茅台镇以下至赤水市以上的区域,涉及习水县、桐梓县、遵义县全部及古蔺县、叙永县、仁怀市部分地区。该区土地面积为9 759.43 km2,人口210.57万人,人均基本农田0.07 hm2,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层相对较厚,水土流失面积3 840.45 km2[8],年均土壤侵蚀模数2 200 t/km2。

该区重点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和水土保持产业化发展。在5~20°的缓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坡面水系、田间道路、种植等高植物篱等工程,建设基本农田;对20~25°的坡耕地和坡度较缓的荒草地,根据农村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和高效牧草种植,提高土地生产力和产出[9];在人口集中村舍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人居环境改善试点工程,包括垃圾处理、改水改厕、污水处理等措施,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3.3.3 下游丘陵低山轻度水土流失类型区 该区包括赤水市以下的区域,涉及赤水市、合江县、泸州市江阳区和纳溪区及叙永县部分地区。该区土地面积为2 741.00 km2,人口55万人,人均基本农田0.07 hm2,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以丘陵低山为主。该区坡度较平缓,水土流失相对较轻。该区水土流失面积1 206.04 km2,年均土壤侵蚀模数2 000 t/km2。

该区以保护现有植被生态系统为首要任务,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林地的管理,特别是对工业原料林进行科学管理,防止间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对20°以上的坡耕地及荒草地全部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对20°以下的坡耕地,根据人口规模因地制宜适度进行坡改梯工程,发展特色经果产业[10]。

4 结论

赤水河是长江流域惟一一条尚未开发的河流,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地位。针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需因地制宜构建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全面推进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保护河流原始性的同时,以保护现有植被生态系统为首要任务,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林地的管理,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适度进行坡改梯工程,发展特色经果产业。

参考文献:

[1] 罗 进.论赤水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利弊及其对策[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12(6):22-27.

[2] 邹 翔,薛小红,赵 健.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特点与分区防治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27(8):12-15.

[3] 马建华.赤水河治理开发与保护思考[N].人民长江报,2014-01-04(5).

[4] 郭宏忠,冯明汉,赵 健,等.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防治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25-27.

[5] 翟红娟,邱 凉.赤水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8):38-40.

[6] 王 晖.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 李月臣,刘春霞,赵纯勇,等.重庆市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特征及类型区划分[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13-17.

[8] 杨荣芳,赵先进,曾得峰.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J].水利水电快报,2012,33(1):35-38.

[9] 孙 虎,王继夏.汉丹江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及分布规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5):879-882.

[10] 张一澜,文安邦,严冬春,等.赤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的137Cs法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4,42(2):187-192.

上一篇: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下一篇:彰显音乐学科特征,培养音乐技能技巧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