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吴哥 第11期

时间:2022-03-29 05:57:43

摄影包:一个能放入大部分器材的坚固的摄影包可以让摄影者在旅途中减少许多负担,将主要精力用在观察和拍摄上。

三脚架:三脚架必不可少,可以帮助摄影者定下心来仔细观察被摄物,同时当整个画面中需要表现动、静效果时,必须用三脚架才行。

一直以来,高品质黑白摄影都以其丰富的影调和对细部的精细描写,而倍受摄影家们的青睐。但由于需要特殊的大画幅相机、大尺寸的胶片和大型的放大机,以及复杂的拍摄过程和制作工艺,长久以来一直是众多摄影爱好者都无法触及的另外世界。但是,随着近年来数码技术的突飞猛进,高像素数码单反相机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拥有2400 万以上像素的全幅影像传感器的数码单反相机的出现,用数码影像制作高品质黑白照片已逐渐变为可能。

在多年的拍摄中,身边常有摄影爱好者向我问起,他们拥有的数码相机所拍摄的影像究竟能打印多大尺寸的照片?我的回答是,如果不考虑输出的精度(dpi) 的话,只要打印机的输出尺寸允许,可打印无限大的尺寸,不过成像质量必定会很差。

一般,300dpi 数码输出效果与传统的胶片冲印成像的视觉效果接近,以索尼a900 为例,最大的影像尺寸为6048×4032,用300dpi 大约可打印51cm×34cm 大小的照片。这样的尺寸用于一般的图片展示已经足够了。此次吴哥之行就是按此标准选择的数码器材。

由于是第一次去吴哥,我从金边去吴哥的路程选择了乘坐大巴,这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下这个陌生国度的风俗人情,一方面能够多看多想,认真思考接下来如何拍摄吴哥。去之前我曾看了很多关于吴哥的照片,但总是无法找到符合自己拍摄风格的联结点,大多都给人一种匆匆一游的感觉。只有当身临其境时,我才感受到吴哥的美在于她的精雕细琢的壁雕;在于光线透过窗户照射在回廊中的石像时的影调,在于整个建筑群的宏伟的气势。我三天的拍摄也就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

首先要谈谈壁雕的拍摄。壁雕是吴哥的一大特色,也是每位前来创作的摄影者必拍的主题。在拍摄图1 这幅作品时,我仔细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每个平面的石雕都颇为相同,如果仅仅拍摄一面石雕,那画面就好像是记录一样,并没有太大新意,构图也就简单而流俗了,这与我想突出吴哥“静”、“禅”的意图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继续寻找,最后选择了一个雕壁转角进行拍摄。构图时,为了拍下雕刻的全貌并留有一定的高度空间,我采用了竖幅拍摄,并尽量将更多的内容概括其中,使四个墙面呈现出不同的影调效果,一明一暗,每个墙面中既有细节,又不显得平淡。

当我走到回廊时,眼前是一尊雕刻精美的石像,栩栩如生。其实,在回廊中像这样的石像有很多,但要怎么成功地表现它们就要多费一番心思了。为了拍摄图2这幅作品,我早、中、晚共去了三次,最后选定在傍晚吴哥之行中唯一一个晴天,赶到巴戎寺已经是9点左右了。池塘中原本有4 只白鹅在游水,但当我架好相机时,它们已经远远躲到一边去了。当时的太阳不高,也不强烈。柔柔地照射在巴戎寺的石堆一侧,呈现出了较好的立体感,刚好有一阵微风吹过,水面泛起了涟漪,这时候按下了快门。在这里共拍了3 张照片,与平静的水面相比,倒影若隐若现,恰到好处。同一个石像两个不同的视角,24-70mm 镜头平视时刚好能纳入全景。阴天可能图片的立体感不是很强,但对表现细节非常适合。构图时放入了前景,增加了整个画面的纵深感。2400 万像素的影像传感器,将场景中丰富的细节再现得淋漓尽致。

夕下时分进行拍摄。此时光线从两侧的窗户射入回廊,展现的影调效果非常丰富,我眼前构成了一幅难得美景。在拍摄时,我特意设置了稍慢的快门,这是因为我注意到在石像顶上吊着一把大伞,夕阳下,微风吹动,石像顶上的伞随风摇摆,借助慢门产生轨迹虚化的效果,更能体现出作品宁静、悠远的气氛。

吴哥的建筑群一直是我非常想拍摄的题材。其实拍摄大场景很难,难点就在于不好把握所要表现的主体,从进入吴哥那天起,我就一直在寻找一个能拍摄整个建筑的最佳角度。当第二天走到这尊无头的石像前的时候,我感觉到已经发现了自己想要的角度。图3 这幅作品中的场景有很多的内容,充满沧桑的石路、凌乱洒落的石块、无头的石像、残损不堪的石砌建筑和它们背后的参天大树,这些细节都是一直以来热爱大画幅摄影的我最乐意表现的地方。

吴哥介绍

吴哥位于洞里萨湖之北,南距县里暹粒市6 公里。是柬埔寨古都和游览考古胜地。吴哥公元九世纪到十五世纪是高棉王国都城。吴哥古都始建于公元九世纪,十三世纪建成。古迹包括大、小吴哥两地的吴哥通王城和吴哥寺(又名吴哥窟);各种建筑约600座,散布在45 平方公里的森林中,包括石造宫殿、佛寺完塔,层层屹立。全部建筑都用巨大石块砌成,有各种精美雕刻,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建筑。长期被埋没在丛林草莽中,至十九世纪后期才被重新发现。

上一篇:行情看台 第11期 下一篇:炫造景深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