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创作中的几个要点

时间:2022-03-29 11:54:14

浅论创作中的几个要点

一、重视题材

1、选择自己的题材

绘画创作之重要,莫过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题材。

一个很有技术特色的画家如果在选景、选题材方面上不讲究、不慎重,那将会折损他作品的整体魅力。比如演员陈晓旭,她凭借独特的个人气质与修养得以出演电视剧87版的《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角。感染力大打折扣,给人以“林妹妹”穿越到了民国的感觉。所以演员对角色是有挑选的,有些演员只合适演某一类角色。

演戏和画画的道理是相通的,事实上,每个画家都会有一到两类题材是他最善于表现、与他自身的审美和技术相得益彰的,其他题材虽然也可以画,但有可能影响他技术和艺术修养的充分发挥。所以采集、选题的过程是个人审美、技术和景物对应的过程。对应上了,画面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有了保证,而完美的作品肯定是找到了完美的对应。

在长期的作画实践中,画家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爱好:古典的、现代的、写实的、表现的、抽象的、时尚当代的等等,对美术史上的流派、风格会有一个逐渐清晰的判断和选择,依据个人气质、内心情感世界的需要逐渐纯化、明确自己的技法体系。这些都是画家选择属于自己题材的客观依据,即画家的天性。

所以选题材是有讲究的,要先认识自己,认识艺术中的那个自己是“牛”还是“马”变的,那样就可以确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题材了,题材基本上和画家自己的天性能对应上,画画就可以谈得上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以画得痛快淋漓、乐此不疲。

2、在写生中发现自己的题材

2012年,有幸跟随导师黄菁赴桂林遇龙河附近写生,目睹了导师和其他一些老师从采点到作画的一系列过程,受益匪浅。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艺术主张,所以他们对景物的观察也不同,就算面对同一景物写生,创作出来的画面风格也不同,让我感觉非常有趣。

因此,作为创作,每次动笔之前,抽出专门时间去了解景点的人文、地理特色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创作之前的采点。采点就是选择属于画家自己的题材,是创作的开始。我觉得采点之于创作,类似中国的谚语:“砍柴不废磨刀功”的“磨刀功”了,虽然不起眼却不容疏忽。

当主题确定之后,并不急于匆匆作画,不妨先抽出一、两天时间外出走走,寻找自己的“主角”,这是一种良好的创作习惯。到处走走看看,每处地方都有其特殊的特点、人文景观,它都体现在某些造型当中。如果发现好景,要多勾小草图、推敲画面、记录时间(因为不同时间光照不同,会有不同的画面感),常常发现:有时好景在小草图中并不成为好画,有些不起眼的景经过小草图的推敲,会呈现一幅好画的雏形。我的体会是“多游”、“多找”,常常一个半天都得不到一个满意的景,但有时候得来全不费功夫,简直是发现,而且即时进入冲动状态,生怕改日景致恐不复再得。真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经过一、两天的“游”“找”,手头就会积累有一批当时选景的草图,其中总会有一、两个方案是最理想、最想付诸实施的,这时候创作冲动已经调动起来了。当然也有当时激动,过后否定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我宁愿再去选景。在一大批草图中精选一、二,是明智的作画习惯,这也是时间长了之后的经验教训所得。毕竟完成一张画问题不大,不讲究选景的质量而急于进入作画状态,相当于白投入时间、精力,造成巨大的浪费,无异于很认真地干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有的放矢、争取例无虚发,这样的积累才是高质量的积累。

二、认真构图

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对景写生还是室内创作,构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以写生来说,同一个景可以有多种构图方案,画家要在众多构图中选择最佳的方案,一幅看着舒服的创作,构图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选景好,指画家看到、发现了别人司空见惯却不曾注意的有价值的生活内容,是个性化审美的发现。

构图好是把这些有价值的生活内容转化成为画面的能力,是技术范畴。

不是每个景物都能成为画面,所以选景关键是选黑白灰、色块的布局质量,即:面积的大小、形状的节奏、形态的走势等,这些因素在景物中布局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而不是因为它存在那里就要出现在画面中。而且这些关键因素的分布不仅仅符合画面构图的道理、符合形式美感,更重要的是符合画家自己的审美要求,那么对同一个景的处理方式则可以是任意的:可以很怪,可以很不常规。有时极不通常的角度、光照和透视的交错组合,恰恰体现了画家对画面、对审美的独特理解;有些角度、光照和透视看似很普通,却蕴涵着极具造型价值的视觉内容,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画家的个人趣味。

当别人觉得多余的一扇门或一棵树和画面中另一些物件、形状构成节奏、韵律时,“多余”的因素就变成关键因素,画面的不常规性便被突出了。

所有的这些不常规性,都可以在小草图阶段反复推敲、反复琢磨,将别人司空见惯却不曾注意的有价值的生活内容通过恰当的、独具匠心的布置形成画面。

三、追求生动

1、生动性高于构图

随随便便选一个景写生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但是选好了景画得不生动也不行。同一个景,甚至是同一个构图,有人画得神采飞扬、意味深长,有人画得竟是“没劲”、“没意思”。毕竟画画是用笔、颜色、造型描绘的世界,必须是活生生的画笔和画布的肉搏、灵感和景物的触碰。选景既精,又能表现得激情涌动、惊心动魄,个人技法、审美修养发挥得很尽兴,才能把画家的个性张扬到最高点。

画得生动这个要求,又是高于构图的另外一个追求。在构图的基础上,画得不精彩岂不功亏一篑、可惜至极?中国古代六法论中,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放在了“经营位置”(构图)之上是有道理的。“气韵者,生动也;骨法者,用笔也”。虽然气韵和骨法至今尚无定论,但是用笔的生动确实可以传达神韵,令作品如有神助。

道理老师讲得很明白,自己也听得懂,但是画起来怎么样呢?

2、思考自己的作品缺少生动性

我刚开始画的玩具系列就有这样的毛病。许多老师也给过我这样的建议“为什么不多学学你的导师,刷、刷、刷几笔弄得多开,这样太没意思了”,这让我意识自己的作品缺少打动人的东西,太刻板不生动。一幅作品的成立不仅需要好的题材好的构图也需要好的创作方法,不然这幅作品就缺乏生动性,不能打动观者,无法把你想要表现得让观者感知到。

因此我要反思、克服那种对题材没有激情、没有欲望、没有要求的被动作画状态。重视创作和写生实践中的“生动性”。

四、调整状态

画画有时难免会遭遇陷入泥潭、不可自拔、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局面,画画的体验有“酸甜苦辣”,但这种体验肯定是痛苦的。难怪很多画家采取了及时停笔、暂时闲置的办法,给自己一点休整和调整的时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再杀它个回马枪,这样反而有妙手偶得、“起死回生”的机会。

很多画家作品的完成时间跨度都有好几年,如当代的洛佩斯、弗洛伊德、巴尔蒂斯等,我想这不一定表明他们好几年都在画同一张画,而是在画画过程中有所停顿、有所调整。能力再强的画家也会遇到进展受挫的时候,所以画家画室里面总会有一些“半成品”,等到哪天来了灵感、恢复了冲动又操刀上阵,这不正是一种画家的生活方式吗?

隔一段时间再看一张画,这时候早已淡化、忘记了当初陷入“泥潭”时的种种感觉,取而代之的是感觉比较新鲜、判断力比较清晰,画家和作品交流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更多新的想法、新的方案,萌生新的创作冲动,这些都有利于作品取得新的进展。

画画进展受挫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觉得主要还是表达意图不明确,不知道要画什么、要画到什么样程度、要向观者传达什么样的精神信息,因此就会气不顺、用笔犹犹豫豫、盲目追求完美等。

亢奋、富有激情的作画过程是最好的,但是在感觉迟钝、进展受挫的时候不要“恋战”,否则只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宁愿另起一张画,有了上一张画的铺垫,创作思路会更明确。

小结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纠正了一些不好的想法。以前作画太拘谨于自己创作的小草图,总想画得和当初自己设定好的一样。重视草图、方案固然好,但是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自己为难让画面缺少生气。看来草图和生动性要合二为一。现在看来谢赫的“六法”真是精辟得很,对自己的画面的经营也有了新的认识。画画也是一件成长的事,慢慢地画,慢慢地领略到新知识,再改正,慢慢地成长。

上一篇:浅谈数学课堂中的生活问题 下一篇:精心预设 自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