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俗的记忆

时间:2022-03-29 04:42:40

图/邓 海

我的家乡在陕西渭北旱塬的深处。那里天高云淡,黄土深厚,白杨挺拔。供娃们念书,在那里历来都是普通农家极重要的一件事,是黄土高原最具影响力和感动力的乡俗。

只要娃是块念书的材料,为父母者,黄土加背,黑流汗水,“作牛作马”也要供养。爷爷奶奶,寄托的心思就更重更殷切了。白发人,爬爬跪跪,翻出压在箱底多年的、用帕帕包裹着的儿女平时孝敬的零花钱,还有那些从鸡屁股、田边地角抠回来的收益,都给娃凑了学费。当舅的、当姨的、为伯的、为姑的,也是一脸的正色,交赞助似的争着比着给出钱。

谁家的娃考上了大学,那事就大了。铁定要摆上几桌席面,一家三代,四邻八家,亲戚朋友欢聚一堂,同喜同贺。在这种时候,对亲戚乡邻们来说,吃喝是次要的,要紧的是在众人面前给“新科状元”送钱送物以表达自己的一番情意,祝愿娃一路顺风,学业有成,前程远大。

这乡间的馈赠场面有时还是颇能让人眼热鼻酸的。客人送,主家推,推推让让,喜眉笑脸,热闹非凡。主人家要是推让得太实诚了,往往闹得三嫂五叔变脸色发脾气,甚至拍桌子跺板凳。到了这般天地,主人家也就猛地回过神来,赶紧接承下。这是乡俗,这是亲情,这是众人供给学生哩!推让得手太重了,人家会骂哩。看,娃刚考上学,八字还没见一撇哩,就烧得捏拿不住分寸了。

当大家都按照个人的身份,尽了那番心,送了那份情,这乡间的宴席就像陈年的西凤酒,新沏的陕青茶,烈了酽了。敬了爷爷敬奶奶,贺了大大贺妈妈,互敬互贺,大呼小叫,鸡飞狗跳,快乐幸福也就无边无涯了。

古道热肠、地处渭北旱塬深处的父老乡亲,并不仅仅是由于而今“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金钱”,才不遗余力地供娃娃读书求学的。这秦陇塬上的百姓,对于后辈儿孙念书成材,自有自己的一番眼光。至于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他们倒不怎么敏感。

…………

我的老母年逾八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是被身为自耕农的外祖父放开了小脚,送进文庙巷小学的。母亲至今还收藏着外祖母当年用粗麻纸为她装订的写字本,偶尔还会给我们讲起当年外祖父母一家人,为供给她读完初中所受过的惶。

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勇敢而近乎痴迷地追寻精神文明的沐浴和照耀,这或许就是我的家乡父老自尊自强、生生不息、活得有滋有味,以及视供娃上学为神圣职责的一个原因吧。

而今黄土高原深处的家乡确实大变样了。绵延几十里的苹果园,雪白铮亮的农舍小楼,电视电话影碟机,来回奔跑的出租车,红火热闹的乡镇超市,农妇脚上的高跟皮鞋,都在告诉人们乡亲们“洋气”了。然而,透过这抢眼的现代气息,人们还会发现,代代血脉贯通的文化传统也更加浓烈了。家家户户门楼门斗上老辣的魏书唐楷撰刻题写的依旧是“耕读传家”、“祥和致远”;中堂照样是高山流水、四季花卉;条幅还是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而作为高台教化的秦腔戏曲,更是地不分南北,时不分早晚,在那宽展辽远的塬面上放开嗓子吼叫了。

2006年国庆黄金周,在我们乡的庆丰收优质苹果评比大赛的会场上,我还曾看到过这样一副令人感慨的对联:摘硕果庆丰收抓现金勇奔小康,免农税发课本兴教育难忘党恩。

浸染于这淳厚醉人的乡情乡俗之中,作为这片土地的儿子,这些年尽管我生活在物欲横流的都市里,也未敢忘记了自己的一份义务和责任。每每给进城读书的家乡子弟凑上些许学费,送上仨俩物件,虽然有人反对甚至辱骂嘲讽,但自个儿觉得为生我养我的土地尽了一点心意,收获的是别样的一种满足和快慰,也就把骂声当成丽音听了。

上一篇:元阳梯田奇观 下一篇:热贡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