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2-03-29 12:48:44

浅论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2

摘 要 现今社会发展趋势是产业升级化、工业现代化、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在于能否及时抓住有用统计信息即实现统计信息化,本文就统计信息化建设这一必由之路进行论述,并对如何搞好统计信息化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新经济时代 统计信息化 建设

伴随着飞速发展统计信息技术,人类社会也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经济全球化、统计信息化局面正伴随统计信息技术快速渗透飞速发展着,一个以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一、统计信息化及目标

1.统计信息化

统计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提高统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率,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更多、更快、更准的统计信息,提高统计的时效性。就目前信息技术水平而言,统计信息化就是要实现网络化统计,在网络环境下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完成统计设计、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传递、储存和等统计信息的生产和管理活动。统计信息化的核心,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的过程,在统计信息的生产、流通及各项统计服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环境, 逐步提高统计管理、统计运营的集约化程度,使科学技术对统计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贡献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2.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

统计信息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和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之一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数据生产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从具体的说,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统计数据采集信息化、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统计数据信息化。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重点

1.网站建设

统计网站是统计信息化的最终体现,是统计自我宣传、服务社会的窗口,是统计工作自动化、网络化的“服务器”。统计网站建设的好坏,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统计信息化的成败。除了要做好政务公开、提高网页更新率外,网站的建设还要实现基层单位数据直报系统。

2.数据库建设

统计信息化建设要考虑的是大量数据如何组织、以什么样的标准、采用什么样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何保证数据的开放性和安全性等。因此,统计数据库的建设应包括:统计元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度数据库、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及相关的综合和专题数据库。

3.安全建设

影响统计信息安全的因素很多,但总的来讲,主要包括运行安全因素、网络信息安全因素、管理控制的安全因素三个方面。所以,要保证统计信息安全,应当建立统计信息网络灾难恢复备份系统、统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和统计信息网络系统防病毒系统三大系统,构建一个统计信息安全的“防火墙”。

4.队伍建设

人才和技术力量是统计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不但注重技术骨干的培训,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系统内全体管理、业务人员信息化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要以培训促应用,促发展,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

三、统计信息化建设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应用

1.统计信息化要全国一盘棋

随1995年国家统计开始在各级统计机构推广信息化建设,厚纸质报表逐渐被IT系统取代,统计工作开始步入全国一盘棋轨道。在这庞大数据传输网络里,系统安全、稳定成为第一要务。仅是每月汇总CPI统计便需要全国2800多个县统计从更加基层地方收集数据,再在各级系统中进行汇总和计算,通过IT系统层层上报到国家统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今天随统计信息量膨胀和各种报表分组复杂化,统计信息工程建设工作需要再上新台阶。全国信息化工作需求随计算中心机构成立,统计信息化系统相继承担多次大型普查数据处理工作任务,年轻统计信息化队伍得到真正锻炼,统计信息化正日渐成熟。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统计在全国范围内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统领,按照全面系统反映经济运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组织实施新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它要求统计数据处理工作由原来“各自为政”分散式处理模式转变为高度统一集中处理模式,“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上报”,严格按照“四统一”模式处理统计数据,把统计数据计算机处理工作推到全新位置。统计信息化系统不负众望,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三统一活”年报制度,以科技为先导,系统规划,科学操作,进一步加大统计年报中技术含量和科技成份,立足于“早动手、细安排、勤研究、大调控、高效率”工作方法,高效顺利完成年报数据处理工作任务。

2.统计信息化建设对社会事业发展作用显著

21世纪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统计信息化也必将以超想象力发展速度飞速前进,统计工作必将迎来深刻变革。随中国“入世”、中国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和统计信息工程“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全国统计工作对社会信息服务达到新水平,数据对公众开放程度、公众平等方便地获取任何数据能力将大为提高。“企业直报系统”助力信息化从1998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在全国5000家企业推行“企业直报系统”,颠覆4层架构式报送数据传统统计模式,依托互联网,向全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和调查。这些企业通过互联网向国家统计局直接报送统计报表,而不是报送各地统计局、再层层上报。同时,“企业直报系统”改变企业在申报数据中来回奔波、等待状况,企业可采用电子化方式通过系统直接填写、报送数据,整个过程快捷准确,节省企业人力、物力;对政府来说也极大降低统计部门报表录入、审核及统计分析工作强度。以前每月处理报表时,繁琐信息处理工作使统计部门感到力不从心,要保证数据完整性、准确性更是难上加难,启用统计直报系统后,系统自动完成收表、归类、审核等一切初步信息处理工作,使统计工作人员脱身于冗赘、繁杂事务性资料处理工作,而将重点转入系统管理和后期统计信息分析,使统计局能更好地为政务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数据,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统计信息化变为国家统计信息化建设,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至今已具有大型普查、专项调查及日常统计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数据等功能,拥有各种专业应用系统、网站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整个系统拥有连接国家―省―地市的统计信息主干网,网络数据传输已成为统计信息采集与交换主要方式。从国家高度来看,统计数据就像国家“战略金矿”,已成为统计最宝贵资产。基于网络统计数据流程按照采集、传递、存储、处理和五个步骤进行,一个完整流程下来从最基层采集来数据最终变成具有指导和决策意义信息。直报系统设立、数据采集方式改变也缩短了报表时限,由此提高数据处理、分析速度。统计数据时效性加强,其中最重要体现是可提高对经济热点预测和反应。

总之,统计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数据采集、统一软件平台、数据库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统计信息资源建设,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统计信息化是以“管理为主、lT为辅的重组改制系统工程,要把提升管理水平贯彻始终。这种互动式推进过程也是良性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雷玉明,黄小舟.论信息资源的社会管理.理论月刊.2005(4).

[2]门凤超,王会仙.浅谈统计信息化建设.经济研究导刊.2009(11).

[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2007(3).

[3]吴文辉.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的几点建议.中国信息化.2005(7).

上一篇:浅谈湖泊型景区旅游项目设计思路 下一篇:浅议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