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欣赏的训练研究

时间:2022-03-29 12:15:22

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欣赏的训练研究

摘要: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是传承民族音乐最好的途径,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如何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对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的感悟与认知,是学生成为民族音乐的保护者、热爱者和传承者,应该成为高校不应忽视的一个教育内容。

关键词:民族音乐 欣赏教学

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它表达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尤其是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民族音乐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我国民族音乐现状

自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中国民族音乐渐为国人所冷落。今天,在各类文化碰撞交汇的高等学府,充斥着港台音乐、韩剧插曲、网络歌曲等各种音乐,相对而言,我国的民族音乐却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在各类歌唱比赛、大型文艺晚会中,民歌、戏曲、民族歌剧曲目的演唱者较少,优美的民族器乐曲也很难听到,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紧跟时尚与潮流的流行歌曲。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漠视与漠然在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与当前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全面高素质的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成为高校不应忽视的一个教育内容,是保护与继承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是认识历史和文化创新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音乐欣赏课,是近几年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完成美育教育的任务上,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体验、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高校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忽视了传统民族音乐等艺术素质的培养。音乐仅被当成一种娱乐或者一种活动,更多的高校音乐欣赏课成为流行音乐欣赏课,没有将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完全忽视了传统民族音乐的真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偏重西方音乐,民族音乐欣赏比例明显过小,根本发挥不出本国的民族优势。

2、由于教师长期接触西方音乐,形成了以西方的逻辑思维来对待传统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形成对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其特征的错误理解,音乐教育没有突出民族艺术的特点,出现了各种各样有悖于民族音乐教学规律的现象。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重知识技术的训练,轻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

4、浪费了大量可以充分让学生欣赏、领略传统民族音乐的资源,使学生长期处于西方音乐及现代流行音乐的氛围中,从而离我们的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越来越远。

二、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加强音乐文化传承

大学生作为科学与文化的重要传播与传承者。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把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及学校音乐教育中广泛开展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改进欣赏教学中的训练方法,是学生能够从心里接受、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者是当代音乐工作者尤其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调整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欣赏的比重,强化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及民族音乐欣赏。

目前,我们正处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中,西方音乐文化给我们民族音乐以很大冲击,作为音乐教育者,在接受正规训练时,便大量地、持续不断地接触西方音乐。一方面,思想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使人们认为西方音乐先进、中国音乐落后。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人们在谈论中国音乐时常常割断与自身文化传统的联系而难以了解其真谛。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它的产生和发展受产生地语言、哲学、宗教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多元化。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彼此之间是平等的,无先进落后之分。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积累的中华民族, 自古以来到处都流传着优美动听的民间音乐, 这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与积累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音乐形式的创造、表达情意的方式、音乐体裁等方面,都有我们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应。通过对民族音乐进行欣赏,不仅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同时还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今天,民族音乐的新作不断涌现,以反映生活、歌颂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不但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民族的自信与热爱,个性与人格得到提炼与升华。

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学生认识民族乐器,了解民族乐器的分类、性能、演奏形式等,并选择一些较为经典的民族器乐曲让学生欣赏。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河南舞阳贾湖村考古发现的骨笛算起,有乐器的音乐历史就有八千多年。优秀的民族器乐曲题材广泛,内容形式丰富,乐曲中各种独特技法的运用,显示出我国音乐文化的发达,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体现了华夏的高度文明。在教学中,教师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向广大的学生介绍我国的民族器乐作品。通过欣赏,可以挖掘民族音乐思想教育因素,有机地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教育,以听觉感受影响学生的情感,从而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情感得到升华,以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作用。

2、加强教师的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由于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工作中接触的西方音乐要远远多于中国民族音乐,西方音乐文化中所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陈述方式、审美意识等慢慢积淀在我们的头脑中,以这种西方化了的音乐理解方式去理解中国民族性较浓的作品,势必会导入误区,产生音乐的表现与理解之间的矛盾,从而不能领略我们民族所特有的音乐风格所具有的魅力。传统民族音乐追求“清、高、淡、远”的意境,讲究“气脉、神韵”等非客观的心理感觉。“气”是音乐风格的外部表现,即通过音乐诸要素( 乐音、时值、节奏、力度等)的组合,进行艺术处理,以体现作品的内涵。“韵”是音乐风格内涵的外化,是确定音乐特征(风貌、气质、品格、民族性)的决定性因素。“气韵”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本,是挖掘民族音乐作品内涵的关键所在。“中国音乐,尤其是传统的音乐,就仿如中国的茶,它的味道、意境是那样的幽玄,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前者平淡中而具有真挚,后者则充满感情的澎湃流露。它们是感性和理性不同的空间。”

由此可见,中国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仅提高自己的专业,也需要加强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民族音乐感,提高把握民族风格作品内涵的能力,把握音乐情感变化的细微之处,把蕴含在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民族韵味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还可以采用各种乐器或歌声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的美,从而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继而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完成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3、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欣赏民族音乐的新途径。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欣赏,并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他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探索。长期以来,许多音乐欣赏教学形成一套标准的教学程序: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主题――作品结构――完整欣赏全曲。欣赏时采用的手段单调,枯燥乏味。于是,在教师的讲解之中,学生重复体验别人的体验, 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创造,音乐欣赏成了导听文本的复读机,学生的欣赏、理解过程成了被教师操纵的过程。而一旦学生对音乐产生了与教师的不相同的理解,教师则往往要求“统一”认识,使学生“发散”的个体感知被“收敛”在群体的感知中。这种做法,往往容易使学生欣赏乐曲时,情感受到束缚,精神负担加重,影响了对作品的直接感受,也剥夺了学生进行思维锻炼的机会,甚至导致学生因被动的接受音乐而远离了音乐。

在认识与了解民族音乐上: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认识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节日、民族工艺、民族传统等,以帮助学生了解异俗风情,积累相应的认知经验、社会交往经验和情感经验,为欣赏活动做好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欣赏民乐的过程中,应还注意把各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彼此渗透,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和情感去想象、理解,把欣赏的内容与具体的认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通过生活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情境,促使学生由“感受美而入境”, 由“ 热爱美而动情”, 进而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为活动创设情知开端和背景。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而且能帮助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与性质,强化民乐的审美感受,提高音乐的记忆效果。

4、加大宣传力度与推广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一些高校管理者认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上,重点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对民族音乐欣赏及其产生的审美导向从思想上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兴趣,还要加强课后的引导,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多听一些民族音乐的曲子,交流自己的欣赏体会;组织民族乐器兴趣小组;组织民族音乐欣赏专题讲座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潜移默化,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民族音乐素养,热爱我们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融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三、结语

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财富来开拓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及音乐素养,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完善大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罗仕艺主编.大学生民族音乐欣赏.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年8 月

[2]李道凡.音乐欣赏与审美.中国音乐教育,2003. 11

[3]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对中老年网球教学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浅议粘接技术在建筑安装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