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情境创设

时间:2022-03-28 08:56:22

小学数学有效情境创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在《认识周长》的感知概念阶段,我通过设计三条不同的路线让学生体会周长的概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要把握周长概念中的关键词“一周”与“封闭”,更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动画以及亚运到来这样的身边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选择了直观感知、层层深入的方式,从而设计了不同路线:1号小蚂蚁从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一周;2号小蚂蚁从一点出发,半周后沿着中线跑回了起点;3号小蚂蚁从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但未到一周就停止了。通过路线1与路线3的比较感知关键词“封闭”,再在“封闭”的基础上,通过路线1与路线2的比较进一步感知“一周”,而这一周是图形的边线。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突破关键词的理解,从点到面,回顾到整个概念,这种层层深入的方式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感知,提高整体

把握。

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上一篇:浅析中职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诵读的作用 下一篇:关于“任务单导学”模式的应用与反思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