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产业发展的双赢策略研究

时间:2022-03-28 06:46:20

海峡两岸产业发展的双赢策略研究

[摘要] 海峡两岸在产业发展上的优势互补性,为两岸经济的相互依存、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分工、经济的共荣共生创造了合作空间。提高海峡两岸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关联度的迫切需求,以及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联系不够、产业转移受阻、产业升级低效等现实困境,客观上都要求加强海峡两岸的产业分工、产业合作与结构优化,由此形成海峡两岸双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关键词] 产业分工 产业合作 结构优化

海峡两岸产业发展各具优势,互补性强,它们既有共同点,又有鲜明的差异。大陆具有较强的市场优势和研发潜力,台湾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实力。如何将两岸的资源、人才、市场、研发等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海峡两岸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 发展的现状

1.1 农业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海峡两岸经济关系中最具交流与合作潜力、充满活力的领域,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海峡两岸的农业发展既有共性,表现为发展起点相近、发展途径相仿、发展方向一致;又各具特性,表现为两岸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潜力、资源及生产方式、现代化程度、经营方式、后续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大陆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台湾具有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和精细农业经营模式,这为海峡两岸的农业互补创造了发展空间。2004年,大陆对台农产品出口额为5亿美元,占台湾农产品进口总量的9.41%。大陆从台进口农产品为1.16亿美元,占台湾农产品出口额的1.5%。总体来说,两岸农产品贸易额占各自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例甚低。随着2005年第一批台湾零关税水果上市,两岸的农业贸易壁垒开始渐渐消除,农业合作与发展不断增速。

1.2 工业

海峡两岸工业发展的共同点是:制造业成为工业的支柱产业,在工业中占绝对优势,增长速度最快,产值比重最大,两岸工业的发展实际上得益于制造业的发展。传统工业向新兴产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内部结构转变,提高并确立了制造业的核心地位[1]。大陆与台湾在工业内部各产业发展、制造业产业升级层次、两岸科技优势、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差异,为缓解两岸工业发展与升级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径,其湾工业发展与升级矛盾主要为市场狭小、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科技升级困难、投资环境恶化等,大陆工业发展与升级矛盾包括高新技术薄弱、国内外市场压力加大、制造技术低、科技投入不足等。目前,受城市化进程滞后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大陆仅靠第三产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还较为困难,国民经济增长还必须依靠第二产业的拉动,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而作为台湾经济“晴雨表”的制造业,是台湾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1.3 服务业

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层次的主要指标,海峡两岸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海峡两岸的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大,就业人数不断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近20年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良好势头,但是两岸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合作的规模、广度、深度都还很不够。台湾服务业占GDP较大比重,2005年达到73.56%,其中金融保险证券业占服务业总产值的50%。大陆的服务业提高到40%以上,服务业贸易超过1570亿美元,不仅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已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但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仍处于增加值比重低、就业比重低和劳均增加值比重低的“三低”地位。因此,海峡两岸应该在投资、贸易、市场等方面加强合作,逐步解决“三不通”问题、法律问题和标准问题,不断推进海峡两岸服务业的深入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联系

产业联系是产业分工的前提,在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产业联系,可以使产业分工更加充分,提高产业分工的效率。没有产业联系,不可能建立充分有效的产业分工,因而会损害参与产业分工的各自的效率[2]。海峡两岸的产业联系还不够紧密,无法相互作为分工的对象,而是通过寻找其他国家或地区作为合作伙伴,由此形成台湾与北美、欧洲、南美,大陆与东南亚、日本、韩国的产业分工体系。这种产业分工格局导致分工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产业联系迂回及产业联系的单向性和弱化,即迂回的物流交易和技术流的物质化导致产业联系趋于弱化。随着两岸经贸依存度的逐年上升,加上两岸产业分工网络联系越来越紧密,两岸产业联系不够的局面将逐步得到改善。

2.2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满足指向性优势原则,根据最优指向来确定产业分布,包括市场作用、产业规划、要素结构、需求升级等因素;二是接受能力,即接受地区提供的要素与被转移产业之间的适用程度,主要包括核心技术和产业层次;三是转移成本,包括产业设备搬迁、设施建设、员工培训及辞退员工等支出。目前,大陆是台湾产业的最好转移地,台湾是大陆与发达地区联系最好的传输地,由此形成海峡两岸地理位置的梯次关系。大陆已具备接受台湾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能力,但存在的海峡两岸产业转移梯次差距,客观上削弱了双方的产业竞争力。基于此,应该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实现向高科技产业、新兴市场、区域品牌、生态行业的转移。

2.3 产业升级

由于产业不能有效地转移和退出,对海峡两岸产业升级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受附加值和运输成本的制约,台湾地区往往保留传统产业而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大陆则成为多个国家产业的转移地,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峡两岸产业的正常升级。同时,海峡两岸市场沟通的不足,以及产业回流效应的低下,阻碍了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限制了统一经济体系的形成。2008年,海峡两岸关系呈现良性互动的积极态势,国际金融危机更为两岸产业带来了新的结构调整机会。因此,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看,海峡两岸直接三通的全面实现,结合投资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安排和管理体制创新,将给两岸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促进海峡两岸的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分工效率和产业关联性,使两岸经济更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为两岸带来共同的繁荣。

3 双赢的策略

3.1 产业分工

综合台商赴大陆投资的规模、动机、产业层次、区位分布、分工形态等方面因素,可将迄今为止因台商投资大陆而形成的两岸产业分工的发展历程分为试探起步、迅速扩张、调整深化和突破转型四个阶段。试探起步阶段(1983~1991年),表现出隐蔽、零星、分散的特征,基本上属于劳力密集型加工产业;迅速扩张阶段(1992~2000年),开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深化阶段(2001~2008年初),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投资大型化特征更加凸显;突破转型阶段(2008年起),两岸关系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产业合作步入跨越提升阶段[3]。两岸产业分工的模式也经历了垂直分工主导模式、兼具垂直和水平特征的多元化分工模式、以功能性水平分工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型分工格局等三个阶段。同时,2008年开始的“大三通”,可以显著降低台资的运营成本,有利于形成新的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格局,将加快推动两岸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

3.2 产业合作

海峡两岸经济环境与条件不同,产业竞争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产业存在各自的比较优势,表现为劳动力、资源、内需市场、科技应用研究、科技人才培养、产业基础、市场信息、产品结构、行销能力和融资等产业合作的互补关系[4]。针对不同的产业类型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主要包括成长类产业、衰退类产业、新兴产业等。成长类产业适合以不同技术组合方式外移,关键零组件在台生产,研发分工采用“本地化”或“引进”等方式;衰退类产业属于传统产业,较适合在大陆进行生产,并采取以水平分工为主、垂直分工为辅的分工模式;新兴产业因垄断性强,可由台湾地区各技术研究中心与大陆合作,在大陆设立研发中心,联手进军国际高科技产业合作项目。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形成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长远机制。

3.3 结构优化

随着国际金融海啸迅速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由发达经济体加快向新兴经济体传导,两岸特别是台湾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结构性调整压力。国家宏观政策转向“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与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产业结构由二次产业为主转向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最终在2020年经济结构完成由工业化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台湾地区迫切需要拓展服务业外需市场,以扩大就业和弥补制造业持续外移形成的困境,由此为两岸产业升级提供了合作契机。从两岸产业合作的总体方向来看,台湾产业梯次向大陆转移、以大陆作为加工出口基地为主的方式,向共同提高两岸产业技术层次和竞争力方向升级,通过合作摆脱两岸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相对弱势地位。从策略上说,通过协调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建立两岸产业合作机制与平台,将有利于深化两岸产业的分工与合作,由此对加快两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松玲,马恩祥.海峡两岸产业发展比较[J].天津师大学报,1999,(4):7-12.

[2] 张耀辉.从产业结构看两岸直接三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汕头大学学报,2002,(6):27-32.

[3] 庄荣良.海峡两岸产业分工的发展阶段、模式演进和发展机遇[J].福建论坛,2009,(5):137-141.

[4] 王鹏.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互补关系及发展策略[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5,(3):23-26.

上一篇:海西创新文化建设呼唤新的科学观 下一篇:建设海西,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