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院校建立校企联动机制的必要性

时间:2022-03-28 05:48:31

浅论高职院校建立校企联动机制的必要性

【摘要】文章对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建立校企联动机制的必要性,并结合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促进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联动机制 产学研结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正由政府推动向市场引导过渡。[1]探索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结合,借鉴市场运行机制,谋求校企合作的互利双赢,建立校企联动的长效机制是高职院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成立5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理念和“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突出特色、做大做强”的办学定位,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同时,发现校企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企业自我保护意识强。企业在为学校提供实习技术和岗位时,对重点产品和技术实施保护,使得学生无法学习行业或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学校与企业在技术合作中,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对有关合同条款考虑不太严密,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争执。

二、校企合作资源缺乏。我校合作企业中的资质和实力差别较大,个别企业虽有良好的合作愿望,但因缺乏必要的资金、场地、岗位、技术,使校企合作中学生实习、顶岗及就业等正常工作进展不畅。

三、缺乏校企反馈机制。我校校企合作正处在蓬勃发展中,但层面与深度较低,对合作中的项目(包括学生就业、科研攻关等)缺乏跟踪调查,因没有信息反馈,所以对现行的校企合作机制无法指导、改进并完善。

处于我国高速发展的高职教育的大环境,作为一所年轻的高职院校,要做出高职教育特色和品牌,就要坚持产学研结合之路,修正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校企联动的长效机制。

(一)、高职教育应融合于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1、准确定位专业,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不同企业对人才都有自己评价体系,培养按照市场需要的指标体系培养人才是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各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由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的专家共同完成专业建设,倾听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我院在2007年申报了省级课题《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将对学生进行“循环教育”,对暂时达不到企业要求的毕业生实行再培养、再教育,一直到企业满意为止。

2、建立弹性学制,满足企业灵活用人的要求。根据不同企业的性质,对人才的需求有时难以于学生毕业相衔接。因而全面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大力开展工学交替,能够满足企业用人的突发性要求,并减少劳动力市场的缺口和波动。

3、开放教育培训,满足企业技术知识革新的需要。广东省的现代企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精密仪器等技术型发展,需要员工掌握更高更新的知识。高职院校应开放教育和培训,为企业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及时跟进企业的发展。

4、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修正、改进、完善现有合作方式。现代先进企业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应引入信息系统学理念,积极跟踪各项校企合作的反馈信息,以指导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二)、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带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1、宣传企业文化,引导学校培养职业化现代企业员工。企业积极地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是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无缝对接的重要保证。为此,我院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宣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创造学生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2、提供新技术、新工艺,与学校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新技能人才。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训计划,在学生学习企业或行业的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介绍企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认知感和自信心,使得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中实现即时上岗――即零对接。我院于2007年于TCL集团进行校企合作,实施“厂校合一”,引入TCL精密线束、精密电路生产线,使得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学习现代先进企业的新技术,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提供技术科研项目和平台,与学校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企业与高校建立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利用学校强大的科研实验平台和专家资源,对企业的科研创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学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了出路。我院2007年度清远市科技项目《香根草精油提炼技术研究》是由我院的青年专家与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现已获得初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体制形式,产学研结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二者的目的在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2]因此,要谋求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有必要对现有的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校企双方的责任制度、激励制度、科研制度等一系列联动机制,以保障高职教育产学研模式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旺.产学全程结合动因分析及其有效契合的教改对策[J].职院参考,2007(1).

[2]胡秀锦,马树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6(12).

作者简介:田锐(1979 -),男,助理讲师,研究生在读。

上一篇:未来职业发展与就业趋势 下一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