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情怀人性视角的体育报道转型

时间:2022-03-27 03:00:18

主流情怀人性视角的体育报道转型

体育报道中的人性化追求

――以楚天都市报亚运报道为例

编者按:每一次重大战役性报道之后,都会留下诸多让人思考、给人启迪、耐人寻味的东西,及时总结提炼,升华到理论高度,既为参与者留影,也为后来者存像,这也是对新闻规律不断探讨前行脚步的印证。本刊刊发楚天都市报同仁对亚运报道回顾与思考的一组文章,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件进行观照,或许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与借鉴。

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第十六届亚运会在中国广州举行。这是继1990年北京亚运会之后,我们国家第二次举办亚运会,也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最重要的一届国际大型综合体育盛会。广州亚运会的报道,沿袭了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过程中所一直秉承的基本要求,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责任担当为使命,传播主流价值观,影响最广泛人群,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其基本要求是四个关键词:采集力、表现力、引导力、影响力。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楚天都市报的体育报道就一直站在我国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的角度,传播主流体育价值观,努力做我国体育事业进步的传播者与推动者。其采集力力争做到高效,表现力力求丰富,引导力和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一、在体育报道中传递主流情怀,力求捕捉普通人性闪光点,彰显主流价值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金牌第一。这不仅彰显了国家体育的风貌,更将“全民健身”的理念通过奥运会不断放大。在后奥运时代,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尤其需要进取、健康、高尚的主流价值观来引领全民对体育、对健康的理解,提高全民的精神境界。因此,以“主流化转型”为目标的楚天都市报,在体育领域也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使命。

第十六届亚运会的报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付诸行动的。20年后再次来到中国的亚洲运动会,彰显的是当今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多个方面的成果,也传递着当今中国人民的健康风貌,同时将亚洲各国的人文风采在广州这个舞台上进行展示。

不论是体育赛事本身,还是构筑城市精神、传递国家文化,体育报道的核心还是运动的主体,即参与者本身。所以在谋划整个亚运报道时,楚天都市报确定了传递主流情怀,将报道重点布局在捕捉普通人性的闪光点,由此彰显主流价值的报道方针,从人出发,探寻和挖掘亚运赛场上感动人、愉悦人、启迪人的新闻,分别推出“零距离”板块和“手记花城”栏目,近距离透视亚运赛场上最本真的人物,挖掘人性闪光点。事实证明,这样的报道更贴近读者心灵。

二、以平民视角观照体育赛事,不单纯追星,关注“草根”运动员,让人物更具贴近性

如果将楚天都市报亚运特刊《花魁》逐一翻阅,会发现从报道开幕式伊始,整个特刊就强调了人文精神和人性色彩。从开幕式体现广州历史和文化的“一滴水”,到爆红网络的“笑容妹”,再到亚运赛场上的业余运动员,从这一系列的典型报道中可以发现,这些人物报道方式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从平民视角切入,体现最本真的“人性化”。在这个基础上,采编队伍运用情感化、深沉化的风格进行报道,体现了整个亚运会报道的人性化基调。

1.关注小人物,挖掘“平民感动”。

细节,常被称作“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亚运会开始不久,中国代表团就在金牌榜上遥遥领先,甚至由此引发了“亚运会金牌成色不足”的争论。在这样的语境下,亚运会的新闻大战,并不再只是停留在竞技比赛的结果本身,而应该转向报道人,尤其是一些有血有肉、极具人文情怀、能够感动读者的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楚天都市报在报道上力求以平民视角切入,挖掘亚运小人物身上的“平民感动”。如对“冠军妈妈” 金闰美的报道。一个怀胎八月的“准妈妈”,如何在亚运赛场上夺金,亚运会的比赛对于这样一位准母亲来讲意味着什么,在她的身后有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等等,这样的报道不仅呈现出一位特殊的亚运冠军,更首先从“妈妈”这个身份而不是“冠军”这个身份入手,表现出令人动容的东西。这样的切入角度,能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准妈妈”和妈妈级读者备受感动。

2.亲历式写作,近距离呈现最真实的人。

平民视角追求的是真情实感,唯有记者被感动,报道方能打动读者。广州亚运会的报道,楚天都市报最成功也是最值得借鉴的方面,便是近距离接触人物,用亲历式写作方式,向读者呈现最真实的人。

在前线记者出发之时,楚天都市报亚运报道负责人就专门安排记者每天努力接近读者关注的明星人物,挖掘他们身上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个性、价值观等,使他们更贴近普通读者。

除了明星人物,亚运会上也充满着“草根”的感动。一些国家的运动员都是拥有自己职业的业余运动员,甚至还有像阿富汗这样“穿越战火”来到中国进行体育比赛的选手。比如作为个人参赛的科威特运动员,拿了奖牌也无法升起本国国旗。于是一篇《他们无法看到国旗升起》的报道,用煽情的笔调,写出了最平凡、最真挚的情感。这些故事读来同样颇具吸引力。这样的“草根”传递的平凡感动深入人心。

3.由点及面,用手记展现最人性化的亚运。

本届亚运会的报道,除了采用消息、通讯、图片等多种表现方式以外,记者手记成为颇具人性化色彩的传播方式。亚运期间,在赛事报道与人物报道的同时,楚天都市报每天还配发三位前线记者的报道手记。记者也是人,他们有感而发的采访手记,从人性的角度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亲历亚运会的人,在广州经历着怎样的生活,看到了怎样的场景,感受到赛场外的广州亚运,是一个怎样的盛会。这样的亲历方式,让整个报道更具人性化。

三、以主流化转型指导人性化体育报道,以人性化体育报道助力主流化转型

楚天都市报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体育赛事和体育赛事中的典型人物,不仅仅着眼于亚运比赛本身,更着眼于体现每一个运动员和亚运参与者作为“人”的特点,充满人性化地将亚运会呈现在读者面前,让社会核心价值观找到了鲜活生动的载体。而楚天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也在体育报道领域找到了新的着力点。

纵观楚天都市报这几年来的战役性赛事报道和所组织的几项大型体育赛事,不难看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脉络始终贯穿其中。北京奥运会《骄奥》特刊收官之作《北京传奇》,以人为本,为奥运英雄作传;作为“亚洲展望・中国计划”武汉地区的执行项目,武汉城市足球联赛关注的是业余足球生态和民间踢球者的草根情结;与武汉市体育局联办的《健康武汉・快乐健身》系列活动,展示的则是媒体对后奥运时代全民健身的关切。新闻局在阅评楚天都市报北京奥运会报道时认为:“《骄奥》特刊篇幅大,信息足,特色浓,既报道了人民群众支持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生动景象,也大力宣传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会的积极评价,报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发挥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可以看作是对楚天都市报体育报道主流化转型的一种肯定。

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肇始于2007年夏。三年多来坚持不懈的新闻实践,先后推出了“10.24”英雄群体、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武汉“信义兄弟”、“大别山师魂”汪金权、志愿者赵小亭以及“百年义渡”万其珍等重大典型人物。这些典型人物都是来自平凡人物,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经楚天都市报率先发现和报道,迅速走向全国,感动大江南北,形成了典型报道上的“楚天都市报现象”。楚天都市报体育报道的主流化转型,正是在这样的氛围和背景下在体育报道领域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这就是: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观,从平民视角、主流情怀出发,打造具有人文精神、人性色彩、贴近读者的主流化报道,并以这种人性化的体育报道丰富着主流化转型的新闻实践。北京奥运会《骄奥》特刊如此,广州亚运会《花魁》特刊亦然。

上一篇:民间艺人生存状态与艺人保护模式 下一篇:旅游开发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