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相宜:玻璃女孩水晶心

时间:2022-03-27 11:45:10

苏相宜:玻璃女孩水晶心

苏相宜的笑声很爽朗,让人无法将她与一个绕口的病症相连——“先天性成骨不全症”。

然而,苏相宜却因此获得了一个让人心痛的名字——“玻璃女孩”。

“简单说,就是脆骨病,不过不用担心,握手、拥抱都行,只要不摔着、碰着就没问题。”每每有人来访,坐在轮椅上的苏相宜总会主动与人握手,打消大家的顾虑。

这个易碎的“玻璃女孩”,却有一颗健康、开朗的水晶心。

负数人生

1986年,早春,万县市(现万州区)江边。

一层薄雾笼罩着长江,渐渐蔓延到岸边、桥头。

“哇哇……”不远处传来一阵嫩弱的啼哭。

正在散步的苏启贵、周春美夫妇循声而去,从地上抱起小脸冻得通红的婴儿。

“生于1986年正月初三……”苏启贵小声读着从婴儿身上取下的纸条。

几年前,周春美因为难产动了手术,夫妇俩没法再要孩子,留下一生遗憾。

如今看到这孩子,夫妇俩相互一望,不用多言。

婴儿停止了啼哭,躺在周春美温暖的怀抱里回家了。

故事也由此开始。

刚开始的一年里,中年得女的苏启贵夫妇沉浸在幸福中,爱好诗画的苏启贵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相宜”二字为女儿命名。

然而,不幸却从小相宜迈出人生第一步开始了。

又是一年春来早。

“哇……”带着相宜学走路的周春美刚一松手,小相宜便摔倒在地,随即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声。

扶起女儿,周春美亲哄着,可相宜一直大哭不止,夫妇俩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骨折,“先天性成骨不全”。

苏启贵夫妇傻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了他们面前——继续抚养或送孤儿院。

“舍不得,我认了!”痛苦地挣扎后,周春美抱着熟睡的小相宜心疼不已。

被遗弃、先天残疾,使得相宜的人生从负数开始。

然而,在养父母的关爱下,苏相宜倔强地向着“正无穷”走来。

走向“正无穷”

1992年9月,万县市一小学。

“对不起,我们没办法收这样的学生!”

面对学校的拒绝,苏启贵夫妇决定自己来辅导相宜学习。

一次作文课上,苏相宜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同。

“‘爱好运动,最喜欢游泳……’你怎么能瞎编呢,你明明不能做这些事情呀!”周春美说。尽管残酷,但她明白,必须让女儿面对现实。

从那一刻起,苏相宜开始认识自己。

这一年,苏相宜12岁,她也知道了自己的另外一个秘密。

“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呀?”

“从菜市场捡来的”,“从河边抱来的”……

尽管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但相宜知道母亲是在逗自己。

直到父母有一天郑重其事地向她讲明了一切。

令人欣喜的是,天性开朗的苏相宜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影响。

“因为父母依然爱我,一切都没有改变。”苏相宜说,“是父母的不回避、不刻意,使得我悄无声息地习惯了自己的一切。”

从此,苏相宜更加努力了。

在父母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苏相宜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苏相宜了解了史铁生和他的“生死论”,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

“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在此之前,我要寻找自己的人生!”

苏相宜像史铁生一样,也开始用文字放飞梦想。

2010年6月的一天,一张邮政汇款单寄到了苏相宜家。

“相宜,快来看,你的文章发表了!”父母兴奋不已。

苏相宜绕着轮椅急忙过来接过汇款单——她的处女作《黑洞八小时》在《故事大王》杂志发表了,稿费200元。

苏相宜喜极而泣:“我终于可以自己挣钱了,以后也可以孝敬父母了。”

随后,苏相宜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在《读者》、《少年文艺》、《故事大王》、《世界儿童》等杂志上发表了30多篇翻译和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一年,苏相宜24岁,她的人生路开始透亮起来。

在走向“正无穷”的人生里,无数人的关爱浸润着苏相宜的内心。

爱心账本

苏相宜有一个爱心账本,记录着她成长中的每一份关爱。

1999年秋,苏相宜家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原渝州大学(现重庆工商大学)万州分部的大学生。

“以后我们就负责小相宜的初中课程,任永宁负责语文、蔡平平负责英语……”来自浙江的陈群伟说,在看到媒体的相关报道后,他组建了家教志愿小组来帮助小相宜。

这对苏相宜一家来说真是雪中送炭——苏启贵夫妇正对初中代数、英语等科目一筹莫展。

一年后,这群学子离开了万州,但牵挂却不曾远离。

陈群伟毕业后给相宜办了一张银行卡,说以后每个月都会为相宜存300元,但这份爱心被相宜婉拒了。

多年来,各路志愿者先后接力,为苏相宜完成了中学课程和大学英语专业课程。

2011年,苏相宜的情绪陷入低谷——陪伴了自己25年的父母相继去世。

艰难时刻,爱心人士再次雪中送炭。

2011年6月28日,72岁的退休干部杨必河来到苏相宜家。

“孩子,你一个人挺孤单的,我认你当孙女吧。”杨必河说。老人给相宜留下了生活费,并决定帮她找一处底楼的房子,使她的生活和创作更方便。

三峡传媒网平湖论坛的一名网友谭经绪了解情况后,决定无偿提供学府路一面积约50平方米的底楼门面。

“随便住,住多久都可以。”谭经绪说。

2012年3月17日,苏相宜乔迁新居。

万州百安坝学府路17号,暖意融融。

志愿者来了、网友来了、消防战士来了、万州区残联的领导来了……

不到三个小时,苏相宜就离开了曾困扰她12年的孤岛——高楼,这期间她只下过两次楼。

新家里,商改住的房间焕然一新,万州区残联为其量身打造了一个拥有无障碍厨房、卫生间,适合残疾人居住的居室。

这一切,苏相宜不仅记在爱心账本里,更记在心里。

记录,不仅是为了感恩,更是为了回报。

感恩回报

2011年9月18日,苏相宜拨通了刘晓华的电话。

“我要加入青助会,做一名志愿者!”

青助会即重庆市青年助学志愿者协会,是一个民间公益团队,主要关注儿童,开展助学公益活动。

接到电话,青助会负责人刘晓华既欣喜又惊讶。

欣喜的是,团队正好缺人手;惊讶的是,苏相宜是一个尚需别人关爱的残疾人。

挂断电话,刘晓华赶往苏相宜家里,两个小时的促膝长谈后,两人的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一个月后,苏相宜开始打理青助会的公益网店、官方网站、官方QQ、微博,组织暑期留守儿童拓展营,成了该团队背后的负责人。

“是雄鹰就要学会迎风飞翔!大山中,城市里,到处有爱的牵挂,有你的家……”苏相宜还用自己的创作温暖着留守儿童的心,而一次更为温暖的活动正悄然开始。

2011年12月20日,一场大型公益活动开始穿越山城重庆。

重庆市青年助学志愿者协会发起了“关爱留守儿童·骑行穿越重庆”大型公益活动,活动获得空前成功,帮助5000多名留守儿童实现了新年愿望。

但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次活动的创意是苏相宜提出来的。

12月初,志愿者QQ群里热闹非凡。

“这么大一个重庆,如何去征集愿望帮助留守儿童?”

“青助会志愿者骑车穿行重庆怎么样?”

“咦,既健康又环保,可行。”

苏相宜的独特创意,当即被大家采纳。

活动一启动,便在整个重庆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延伸到湖北,促成了爱心大联动。

苏相宜虽不能与志愿者们一路穿行,但她在网上承担了繁重的后勤服务工作,用爱的双手在键盘上敲打出无数温馨感人的故事,打动了无数爱心人士,并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中来。

这一年,苏相宜荣获“重庆市十佳青年志愿者”称号。

上一篇:“打假大师”吕长富 下一篇:宝圣东路社区“升级版”